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所谓邪教,是与"正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明清邪教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家族性传教.追求经济利益是邪教首领创教传教的主观因素,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不择手段地制造教主崇拜之外,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其中包括类似宗教信仰的"修道"内容,这是"信仰"的一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以世俗利益诱惑,包括教内互助,许诺日后封官进爵、给予地亩钱财,以及最常见的传授气功和行医治病;还有就是利用巫术、谶语等"左道惑众"之术.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西邪教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教是中文专有名词。Cult词源并无贬义 ,近代以来 ,Cult虽引申出一定贬义 ,却不等于中文的邪教含义。因此 ,将法轮功译为Cult易于引起西方社会的误解。邪教虽产生于新兴宗教 ,但新兴宗教未必都是邪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对待邪教的态度和政策并不相同 ,但法轮功却无疑是真正的邪教  相似文献   

3.
邪教这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大敌,虽然披着宗教的外衣,实质上是从事反人类、反社会、反宗教的犯罪组织。本文着重对邪教的来源、特点与本质、邓教泛滥的原因与危害等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防范和处置邪教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刻理解中西方邪教基本概念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清晰准确地认识邪教的本质特性,从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中西方邪教基本概念的区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中国学术界关于邪教特性的繁多看法作了批判性回顾,认为邪教的本质属性体现在宗教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宗教异端性,后者表现为社会危害性。缺此二性中的任何一种,则不成其为邪教,而邪教的其他一切属性均由这两种属性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社会存在着许多民间宗教,依照社会学的观点,这些宗教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4种类型,各种类型虽然有明显的差别,但也存在交叉现象.由民间宗教而起的,最终转变为"邪教"的,不但被明清王朝的法律严加禁止,还曾经遭受过残酷镇压,其中成败的教训值得深思.不管邪教以什么形式出现,对于现有的社会秩序都是威胁,因此如何制止邪教的产生,防止邪教的蔓延,消除邪教产生的根源,肃清邪教的影响,就不仅是明清王朝所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代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邪教与宗教相伴而生,彼此影响,并行发展。宗教性成为中西方所有邪教的一个突出特性。邪教是具有宗教异端性和社会危害性的社会现象。宗教性是邪教之所以称“教”的基础,而社会危害性则是邪教之所以称“邪”的关键。缺少了宗教性,邪教概念则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邪教不是宗教,二者在崇拜对象、教化结果、追求目的、社会作用、对个人的作用、收徒方式、教义性质和结构、信徒权益、"末世"观点和对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邪教是一对“孪生”的文化现象,但他们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却迥然有别.以社会性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视野,对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开其神秘的外衣,进一步推进文化反邪.  相似文献   

9.
社会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社会观是决定其和社会、和人类的态度的基础.正教和新宗教、邪教的社会观既有一致,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在量的方面一致,在质的方面相反.新宗教和邪教的社会观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其社会观付诸实践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宗教学的角度分辨了“法轮功”与宗教的区别, 剖析了其邪教性质, 揭露了 “法轮功”反科学, 宣扬歪理邪说, 危害人们身心健康, 破坏社会安定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驱疫避灾是古代重要的民间信仰,也是明清御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古代灾害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将明清灾害、御灾文学书写同民间信仰研究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探讨,可以补充以往研究之不足。讲述疾病瘟疫的民俗叙事,极为贴近人们的生命体验,其民间信仰的恒定性、广泛性特征非常突出。在进一步挖掘人们御灾信仰及其文化心理深层次内涵的同时,寻究明清御灾书写中驱疫避灾风习,对行瘟布疫的伦理选择、惩恶扬善的伦理教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不仅有助于加强灾害学研究的人文精神,还能深层挖掘御灾书写的伦理倡扬功能及其警世正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话本小说中广泛的善恶报应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深刻挖掘善恶报应所体现的和谐精神,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是一个功利主义昂扬的时期。当时社会上弥漫着一股逐利之风 ,世俗功利价值观得到空前的张扬。不仅在商人中间 ,而且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一种视功利为衡量价值的惟一尺度的价值标准。拜金主义是世俗功利价值观的极端形式。这时期拜金主义的高涨是人们的功利意识觉醒和解放的标志。明清之际的人并没有完全走向非道德主义 ,但他们讲究的是道德功利主义。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对世俗功利价值观进行了积极的论证和阐扬。由于它作为一种价值观 ,能够为经济的成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因而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老学内容丰富,在思想上也仍然具有创造性,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梳理《老子》的注解,结合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的融合与老学的民间化进程,对明清时期老学的主要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清时期对老子思想政治功能的阐述达到了新的高度,主张藏富于民,提出如何限制君主权力的问题,同时以儒家的经世思想改造道家的贵身理念,继承了“天下为公”的儒家传统,同时有限度地肯定了私的价值和合理性,由此发展出具有一定政治启蒙色彩的公私观。研究还认为,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明清学者在老学中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比附,而是注意揭示儒、道、释之间能够互通合一的深层原因,有的以气沟通三教之道,认为儒、道、释各家的修养方法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理想境界却异曲同工;有的从老子“正言若反”的否定思维方式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老子并不是要绝弃儒家的仁义礼智,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注意其“立言之大意”,或正言若反,或反言若正,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修身治国为主,抓住了这一主旨及老子的立言特点,便知“孔老之合一,儒道之同源”。研究表明,随着明清道教发展的下移,其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日益紧密,与此相关,明清道教老学中出现了民间化的趋势,这正是道教影响中国社会、文化、信仰的独特方式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道家自然自由经济思想和司马迁“善因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天崩地解”社会巨变的转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向。在经济自由化方面,明清思想家所追求自由、公平的经济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近代化的灵魂。这种自由放任经济思潮主要包括自然人性论、自由自为论、自便自利论,它们都是以自由主义为旗帜,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它充分反映了当时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也促进了局部的社会近代化变迁,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妾妇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家族文化圈特殊的"群"体。在明清小说中妾妇有着广泛性的存在,她们是引发家庭纷争的重要因素,她们数量众多而命运各异:或不甘雌伏,或志得意满,亦或不幸而成为家庭血腥战争的牺牲品。通过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妾妇群体生存境遇的解析,我们发现"被决定性"是千姿百态的她们命运的共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但在理学中,又有官方理学与非官方理学的区别。官方理学是以明代薛瑄、胡居仁,清代熊赐履、李光地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其学与权力、利禄相结合,在理论上日渐僵化。非官方理学是以明代罗钦顺、王廷相,清代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其学对程朱均有所批评,富有理论的创新性。在明清,官方理学与非官方理学都批判心学。对他们来说,心学无疑是异端之学。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笔记小说极其繁盛,而民俗小品成为其中异军突起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清民俗小品具有内容 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对民俗风情观照的审美化、艺术化、闲适化和世俗化;寓情于俗,托理于俗,寄评于俗以及艺 术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等明显特征,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9.
丽娘如镜——对明清时期《牡丹亭》女性阅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牡丹亭》是女性热爱的文学读物。女性阅读《牡丹亭》常常带有感性的、情绪化的体验,她们以假为真,把剧中的杜丽娘当成了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并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感与之进行比较、对照,在感情上带有浓重的"卷入性"。女读者甚至化身为杜丽娘去体验她的感受与痛苦,因此常常会引起强烈的心灵震颤。这主要因为《牡丹亭》符合了女性读者的期待视野。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每一个闺阁少女内心隐藏的情感,女性读者通过阅读杜丽娘看到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并进而发现了自身的容貌美和青春美,产生了朦胧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