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敬畏生命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文化的伦理内核,在开启人类文明之初,敬畏生命就包含了对各种生命的敬畏,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施韦泽的<对生命的敬畏>和<文化哲学>等著作对敬畏生命原则做了哲学和伦理学的提升,将其论证为伦理学的第一原则,开创了以生命伦理、环境伦理和现代志愿者运动为标志的生态伦伦理运动,走出了一条敬畏生命的伦理道路,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的生态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2.
纳米技术应用具有正面价值,表现为它引发生产方式的革命与认知的变革,纳米技术应用不当引发生命伦理问题、环境伦理问题、其他社会伦理问题.面对纳米技术所引发各种伦理问题,人类应遵守一定的道德规则和应尽到一定的道德职责,使纳米技术的发展既益于人类又促进生态的平衡.从技术过程论的观点看,伦理对纳米技术的规约是一个动态过程,依据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规约手段和规约机制.在设计阶段主要是由国家委员会进行纳米技术伦理评估;在试验阶段通过技术共同体的伦理鉴定进行规约;在应用阶段通过伦理立法及行业标准的规范来规约;在推广阶段要进行伦理观念的调整,在新旧伦理观念的冲突中,人类应主动进行伦理观念的转变,以适应纳米技术的发展,对纳米技术进行充分的伦理论证,建立起与纳米技术相适应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3.
所谓耐挫力,是指客观现实态势与主观期望值出现强烈反差时,生命主体能够禁受得住挫折的能力,它以生命主体自身平衡力、意志力和信念力为支撑。鉴于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现象呈递增趋势,应从生命伦理视阈培养大学生的耐挫力。应采取的对策与举措为:让生命伦理教育伴随高等教育全过程,编写具有普适意义的生命伦理教材,在社会实践中融入生命伦理教育内容,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强化自我调适,从而增强大学生耐挫力培养的系统性、科学性、激励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传媒立法相对滞后,而且,传媒立法也是以限权的规范进路为主;从伦理的角度审视,我国当前传媒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传媒自由的立法供给不足,这导致现有的传媒法规既不能有效确保传媒自由,还在一定程度上要对传媒自由的滥用负责;保护传媒舆论监督的立法与保护名誉权的立法严重不平衡,这使得媒体的舆论监督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之下.  相似文献   

5.
张巍卓 《社会》2019,39(2):214-241
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滕尼斯的社会伦理的核心是重建政治社会的秩序与风尚,一切价值最终都要融入社会;与此相反,齐美尔的社会学思考从一开始就以对社会伦理的批评作为前提,他将超越社会的个体生命视作伦理的目的,对他来说,生命不仅意味着身处社会之中的个体具有饱满个性,而且从自身孕育出客观的、适用于他自己的伦理责任。从帝制时期到魏玛时期,德国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交织与合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德国社会学史的清晰主线。  相似文献   

6.
自然人由伦理价值无差别性所决定的人格平等,与物由自然属性和使用价值差别性所造成的物之不平等,将人与物的法律地位明确区分。但是,当物之财产属性与人之人格利益交叉存在于同一个法律客体上时,传统民法理论所坚持的"主客二分法"在解决此问题时则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绝对化的困境。"生命伦理物"这一概念的出现,实现了上述两种利益的完美对接,彰显了法律对于上述两种利益的尊重。生命伦理物的确立是物之财产利益与人之精神利益双重价值的统一,体现着对民法基本价值和民法发展趋势的尊重。在法律的维度下,确定生命伦理物的法律调整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建兴 《唐都学刊》2004,20(5):60-64
唐律的伦理法思想,根源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耕农社会的宗法思想、儒家法律化思想的影响,也与唐初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礼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唐律中的立法指导思想、同罪因身份而异罚、依礼教原则解释律条、修律以礼为蓝本等方面。唐律伦理法思想的基本精神与特色是家族主义、礼刑合一、义务本位、男尊女卑、仁恕教化等。唐律伦理法思想有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泮伟江 《求是学刊》2014,(3):94-101
法律全球化既体现为国内法律秩序的国际化,也体现为各种"超国家法"与"跨国法"的大量涌现。"超国家法"体现了高度的政治化特点。与此相对,全球跨国法一直体现出了高度去政治化与民间性的特点,发展迅猛。此种局面的形成,与近代国际法发展史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性质高度相关。然而,近十多年,"跨国法"不断反作用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使后者在义务性、精确性与授权性三个维度,体现出了不断法律化的特征与趋势。如果将法律化的概念由硬法扩大到软法层次,就更是如此。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哲学,必须适应国际关系法律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陈安金 《浙江学刊》2004,(4):174-176
基于中国转型期的特殊背景,道德重建在很大程度上须藉助于法律的支持,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要"法律化",这对于转型期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道德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法律不可能完全取代它;从长远眼光看来,我们还是要从底线伦理开始培育道德,而不能放弃道德.  相似文献   

10.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食品伦理的介入.食品的本性在于维持生命、增进健康和幸福,它承载了生命价值,对待食品的态度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这决定了其安全第一的伦理取向.食品的生产经营内含着道德契约,企业应当承担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产品的社会责任.食品的保障与规制蕴含了政治良心,国家对公民获取安全食物负有尊重、保护和促进的义务.食品伦理的要旨在于:履行责任,保障安全.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生命问题的逐渐关注与重视,诞生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和区域性法律文件,各国政府亦通过立法等措施加强对生命权的保障。然而,引产婴儿在火葬场"复活"而后在医院"致死"现象的出现,仍然显示出当今世界生命的法律保护是非常薄弱的。从法理上来看,各国法制及国际法在生命保护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认为,生命保护首先应当树立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原则,其次则是需要设计一个系统的法律工程。  相似文献   

12.
在成文法系传统国家中,立法结果评价的对象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其体系.立法结果正当性评价是对法律文本进行的好坏、善恶评价,须同时在"真、善、美"三个维度中展开法律文本的真理性评价、伦理性评价和审美性评价.事实上,作为真理层面的法之合规律性与作为价值层面的法之合目的性不能相互割裂,立基于"真"与"善"的内在逻辑关联,毋宁应被视为,法之合规律性本身即蕴涵其对于法之合目的性的价值追求,缺失伦理正当性的法律即背离法律之"真";而法之合目的性又必须立基于法之真理性,唯有与法之"真"相互契舍的法之"善"方可视为法的正当性.由法之"真"与"善"或日法之合规律性与合道德性的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就是法之"美",这是良法的形成标志.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伦理迷失及其回归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知识产权法在实践中带来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新型法律制度的质疑.本文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伦理迷失.因此,基于法价值范畴,重新审视知识产权法工具性价值和伦理性价值关系,检思知识产权法价值实然状态与应然主张的背离样态,探索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伦理回归显得非常必要.法理念构建、法权利限制与法体系完善构成了知识产权法伦理价值回归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世界里,人在其生命成长中面临着新的困境,包括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意义迷失。人的生命和谐成长有不同层次的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地提出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个体生命和谐成长,满足个体生命的发展需要提供了有效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15.
魏佳 《学术交流》2012,(12):73-76
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进程推进相对滞后,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创新能力,也导致建筑市场出现诸多问题。加速推进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进程,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监管法律体系,已显得相当紧迫和必要。建筑市场监管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强制性等特征,决定了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进程中必须加大监管资源配给、完善建筑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构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和综合监督机制,以期减少建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建筑市场失灵产生的负面影响,真正形成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对市场机制调配的有效辅助,进而促进建筑市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宏志 《学术交流》2005,(11):18-23
中国当今伦理状况最严重的问题是"双重人性问题".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为个性伦理.个性伦理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在人伦关系的范围内,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探究伦理问题.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为伦理包含道德,道德只是伦理中的准则部分和道德评价部分.个性伦理的两个重要范畴为个性和群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群性是某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主张强化个性,弱化群性.传统伦理与个性伦理有原则性区别,即,传统伦理停留在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个性伦理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传统伦理以社会为本位,个性伦理以个性为本位;传统伦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个性,个性伦理是根据个性的需要而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传统伦理是从外到内的内化,个性伦理是从内到外的实现;传统伦理鄙视沟通技巧,个性伦理纳入沟通技巧.为实现国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两大主题,提出了个性伦理四原则即,以个性为本位、以实现为本位、以自主为本位、以规则为本位.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中设王的悬念要转化为观众感受到的"显悬念",首先要使其中的人物或事件引起观众的关注,这是悬念转化的前提.悬念设置与伦理考验关系密切,以善恶对立为基础的伦理考验是引发悬念的根本原因,悬念的强度取决于善恶力量对比的差距,取决于恶的一方的强度,同时观众对生命、命运的关注也是引发悬念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道德暧昧也是电影叙事伦理的另一指向.如果说善恶对立主要表现为电影叙事超越、浓缩生活的一种戏剧化处理,那么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道德暧昧主要体现在倾向日常生活,力图保持一种非冲突性张力的电影叙事中,这种暧昧的道德叙事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悬念效果,引起观众在伦理判断上的暧昧和犹疑.  相似文献   

18.
消费活动由消费主体的需要和客观自然对象两个环节构成.消费活动包括两个基本原则:自然生命原则和精神原则.当代消费异化的实质是对消费原则的背离.由此产生了违背个体生命的消费异化、危及后代人生存的消费异化、符号消费的消费异化和作为经济增长手段的消费异化.只有遵从消费活动的两个根本原则,消费伦理或伦理的消费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党立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立法的形式、内容、特点,我国宪法中多党合作的规定、是否制定专门的政党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政党立法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立法的异同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政党制度规范化、法律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研究也有偏颇和不足之处。我们要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20.
郑文宝 《唐都学刊》2013,29(2):40-42
传统父子伦理既有培养理想人格、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正面价值,又有加剧强者霸性弱者奴性、培养私情忽视公利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当代慈父伦理应该在继承传统慈父伦理合理内核基础上,增补平等、民主等现代思想,当代孝子伦理除继承传统孝子伦理合理内容外,需增补精神赡养、珍视生命、感恩孝亲等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