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屈大均多元化人格思想形成了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又因为他在创作上的自觉追求,诗歌具鲜明的审美特征:蕴藉深厚,寄托深远;奇幻万千,纵横恣肆;以俗为雅,自然浑成。屈大均诗歌充满“雄直气”。“雄直气”在于诗人强旺刚健的生命精神,体现在他对生命意志的自觉磨砺,对自我人格的顽强坚持上;“雄直气”也来自于诗人充沛的感情,体现在他人格的真率上。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始终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狭义的人文性的简单理解,缺失了语言与文化的内在机理的文化观照,故使语文教育在剥蚀了文化土壤的内涵同时,显示出异样的工具化、单纯的审美化,缺少文化与思想。本文试从语文名称的演变与文化的流失、语文与文化的内在机理等方面,探究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与文化观照,希望有助于厘清和拓宽语文教学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就英汉成语中的比喻、联想、文化几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 ,论述其异同 ,以期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异同的四种情况,即形似意似、形异意似、形似意异、形异意异,可以揭示其中的社会文化联想意义以及分析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民谣类短信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已被普通民众所广泛接受,民谣类短信正是借助手机这一载体,以其"草根"智慧独特的幽默诙谐、清醒快捷针砭时弊的讽刺意味而蓬勃兴起。本文从分析民谣类短信的语言特征入手,观照其所反映的普遍的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6.
手机短信息的普及应用不仅催生了一批新词语,其文本从主题到语言更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这些特色从文化的角度反观,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当代文化的反映,更多地体现了非主流阶层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价值观及其生活情态。从某种意义上讲,短信息的流行是一次民俗文化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7.
比,在《诗经》六义中是属于表现方法的一种,历代谈论它的人很多。宋代的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就是用北风的雪比“国家危乱将至,气象愁惨”。从训诂的角度讲,朱熹的这个解释无疑是对的。不过,他没有进一步指出:要使比喻贴切、精到,即让彼物和此物神似,有一个作者善于联想的问题。英国15世纪的哲学家霍希斯说:“有时候,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是常人观察不到的;谁能观察到,人家就说他‘聪明’。‘聪明’在这里指‘善于想象’”。比如杭州的西湖,不少诗人歌咏过它,有的…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化中的比喻及其联想 ,有相似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喻体相同且喻义相似 ;也有不同之处 ,主要表现在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或喻体相异而喻义相同。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性所致。  相似文献   

9.
比喻修辞的心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比喻是一种极为普遍且常见的修辞手法.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比喻的论述多是停留在描写层面.本文彻底摒弃传统的研究法,着重分析比喻修辞文本构建和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形成机制,认为比喻修辞是基于感知、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机制,并融合了感情因素,从而实现了语言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商周文学流程的文化观照>的续篇,文中将继续追问一些文学史问题,诸如为何文化专制时代的颂歌体文学特别发达,为何"秦世不文"而后世的<过秦论>、<桃花源记>、<阿房宫赋>、<孟姜女哭长城>等等"谴秦"作品却成了文学名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无本质区别,汉代巨史大赋的森林是在什么样的文化原野上生长繁茂的,表达了作家们怎样的文化追求和审美理想,"少而好赋"者为何又"壮夫不为",东汉张衡何以在登上了汉大赋的峰巅之后又转向了以山水田园和平凡人性为背景的抒情小赋等.作者认为,文学名篇的细读和内部研究非常必要,但滋养文学华林的文化的阳光雨露却只能作外部观察与考量,文学景观的兴衰存亡依赖于远比自身广阔得多的人间万象和天地风云.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 ,也是人类对周围事物进行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它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隐喻在语言中的大量存在 ,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流时必然会存在理解障碍。由于文化和地域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所采用的喻体也不同。要真正理解隐喻的内在含义 ,光靠词语的语义特征分析不够 ,还必须从语用的角度理解。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确定隐喻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易色修辞格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也是中国人放松心情调侃人生的一种方式。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带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精神的高蹈超越,相信祸福相依、祸福互化的观念是易色修辞格的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以实例阐述别解定义的基础上,用修辞学和文化学相关理论阐明了别解的主要文化特征:体现中华文化的多方位思考、多角度体察的审美智慧;体现中华文化的诙谐幽默、风趣乐观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如今现代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广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图像、声音和文字的有机结合使得广告受众群体越来越大,但要设计成功的广告,单靠硬件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广告的创新力、吸引力更多的来自广告语的层次,所以广告语中修辞的精心选用逐渐成为广告策划者的重要挖掘点。而本文正是就经典广告语所采用修辞格的类型进行归类整理,并探究修辞运用在广告中起到的良好效果,进而论述修辞在广告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运用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汉语模糊修辞过程积淀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华夏传统文化的制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及传统文学观念都是构成汉语模糊修辞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辞格是一个民族基于自己的语言特质和文化心理造就,而被历史重复固化的形式系统,无疑会折射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拟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思想的角度探讨倒反修辞格在大中国汉语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温柔敦厚性”“奇正互转性”“现实批判性”三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英汉口语中有一种较为常用但尚未列入修辞行列的语言手段——我们且称之为返实并试图为其立格。返实格具有比较固定的否定──肯定句式,其立格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及概念间客观存在的蕴涵关系和语言本身具有的区别特征,心理基础是人们对准确意义的共识和对言语交际可接受性的期待。同时,本文也考察了返实格的分类,并与相近辞格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对偶修辞格广泛运用于诗歌、散文和其他文艺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其在汉语构词和运用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并在思维模式、美学追求、民族心理等方面折射出深厚而独特的中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形多义"是汉语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是指一种语言形式,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利用"一形多义"在语音、语词、语句方面的表现,形成双关、换义、飞白、易色、拈连、别解等常见的修辞格,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论比喻的创造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比喻也必然染上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它的形成必然要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各色各样的民族文化制约着喻体和相似点的选择;民族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影响着比喻的产生;民族艺术传统影响着比喻的形成;民族生存环境、生活风俗制约着比喻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