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刻上了种族、阶级、性别和身份的烙印。同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一样,黑人戏剧作品也把身份认同、种族主义、边缘化作为创作主题。本文根据西方后学批评理论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进行尝试性解读,分析了黑人女性戏剧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戏剧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被边缘化到被认可的坎坷历程。这期间涌现了大批黑人女性剧作家,她们开辟了美国戏剧文学美学的新领域,丰富了女性主义戏剧作品。她们以其娴熟的技巧与深刻的思想发出了女性曾经被主流文化压抑的声音,为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20世纪初美国新兴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新兴黑人知识分子从文艺方面对黑人解放道路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对美国黑人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作品从主题、背景到价值观都有了很大发展,冲破了题材禁区和人物模式,开始了民族的自我剖析和批判,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局面,为黑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黑人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论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塑 造了一对固守各自文化信念的黑人青年男女,他们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矛 盾以及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的冲突。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解读作品,《柏油娃》 体现了作家对美国黑人双重自我合并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奥古斯特.威尔逊被公认为继奥尼尔、威廉斯和米勒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剧作家。作为文化民族主义者,他坚持非裔戏剧作品的"黑人性"和黑人文化身份的"非洲性",主张通过书写黑人历史帮助当代美国黑人与非洲进行文化连接和实现身份建构。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创作思想和写作手法深受4B、即罗马尔.比尔登(Romare Bearden)、阿米里.巴拉卡(Amiri Baraka)、乔治.路易斯.博尔格斯(Jorge Lois Borges)以及布鲁斯(Blues)音乐的影响。奥古斯特.威尔逊的作品在题材、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具有绘画、小说、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特点,其剧作在当代剧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不仅是黑人文化复兴的一名骁将,而且还是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她在小说创作中融入了黑人民间歌舞、黑人民间故事、黑人宗教仪式等黑人民俗文化因素,一方面使作品成为展示黑人民俗文化的窗口,大力弘扬黑人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使小说体现出黑人特有的文化素质和种族语境,从而展现出作者挖掘黑人特质文化、争取黑人话语权力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7.
屡次被贴上“蹩足英语”标签的美国黑人英语(AAVE)在美国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质疑,黑人英语作为黑人文化的源泉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关注。文中围绕美国黑人英语中BE不变体、否定、嘲讽及黑人俚语运用等典型语言特征,以系列好莱坞经典黑人电影对白为素材,分析了美国黑人英语的“黑人味”。指出作为一种成熟的英语变体,美国黑人英语独特的语言体系及其蕴含的丰富黑人文化元素对研究美国多元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兰斯顿·休斯是杰出的美国黑人诗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他以诗歌为武器,抨击白人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并通过自己的诗作,讴歌丰富的黑人文化,启蒙黑人的觉悟和民族自豪感。他的作品对美国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民权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深刻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恢复了黑人语言原有的力量;作品结构巧妙,借鉴了戏剧特点,并具有循环性和开放性;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模式,性格丰富多彩、关系错综复杂.莫里森从种族、性别、阶级、人性融为一体的角度对黑人民族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深刻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恢复了黑人语言原有的力量;作品结构巧妙,借鉴了戏剧特点,并具有循环性和开放性;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模式,性格丰富多彩、关系错综复杂。莫里森从种族、性别、阶级、人性融为一体的角度对黑人民族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揭露了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及其对黑人家庭、黑人社区造成的危害,力图展现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唤醒包括黑人男性在内的黑人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平等,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批评理论所倡导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当代戏剧的进程中,奥古斯特·威尔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独具匠心地将历史、地域、音乐和宗教四大元素揉入自己的世纪之作,以此表达对黑人身份的认同。通过深入剖析他的系列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元素在凸显了戏剧主题的同时,还折射出了一种浓郁的美国黑人民族情结。而这种民族情结既是威尔逊的创作动力,又是帮助黑人群体在经历了黑白两种文化冲突后进行自我定位的精神标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比分析美国照人小说《林登山》与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宏观构思入手,深入探讨内勒小说深刻的文化与道德意蕴.内勒功代表八十年代优秀黑人作家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思考:黑人族群只有维护黑人文化本位的完整性、保持与发扬黑人的文化传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文中还结合著名黑人剧作家彼得逊与汉丝贝里的作品,说明内勒小说《林登山》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同化与回归——浅析托尼&#183;莫里森小说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探讨了黑人精神解放的问题。黑人抛弃或割舍黑人的文化传统,对白人文化的盲目顺从,只会使他们遭受愚弄和欺骗。更重要的是,黑人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离异,其后果势必要导致黑人种族的主体意识的丧失,并危及到黑人种族自身的存在问题。黑人民族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达到真正的民族解放。  相似文献   

16.
“双重声音”是美国黑人文学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同样体现于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莫里森的文本世界中,带有非洲色彩的神话、美国黑人独特的音乐、丰富的植物意象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隐喻世界.每种隐喻都凝结了美国黑人复杂的历史经验和内心体验,并且包容着大量非洲文化因素.“隐喻的漫游”使美国黑人得以在屡受挫败的现实之外开拓一个象征的空间.这个空间指向遥远而古老的非洲大陆,是一个由坚实的黑人传统文化所支撑的想象性存在.只有落脚于黑人传统文化,美国黑人才能摆脱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获得自我的自尊、自由与完整.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英语(Biack English),顾名思义,是美国黑人使用的英语。美国黑人英语和所谓标准美国英语、标准英国英语相比,在语言结构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又有着不少细微的差别。长期以来,美国黑人英语被认为是社会和经济地位低下的黑人所使用的一种不标准、不规范的英语土语,并不被人们所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语言学家们开始对黑人英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承认黑人英语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完整的语音和语法规则的被广泛使用的英语分支语言。美国黑人英语作为美国英语一个分支语言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8.
威尔逊的《钢琴课》不仅批判了美国黑人的父权文化,也批判了黑人女权主义者的种族救赎观念。在《钢琴课》中,威尔逊揭露了美国黑人男性嗜偷成癖、实施暴力复仇、玩弄黑人女性等人格缺陷,批判了"圣母玛利亚"和"耶洗别"二分法对黑人女性的毒害,指出了后女权主义倡导的多元共生、和谐平衡的两性关系是黑人种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人的主人公的原型被普遍认为源自美国黑人民间传说,然而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本文将试图阐明该作品中存在着多重原型,即美国黑人民间传说中的熊大哥,兔子大哥与《圣经.创世纪》中的亚当。拉尔夫.埃里森对此多重原型的运用,意在体现作者理想中的美国黑人文化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即求同存异。美国黑人文化处在基督教文化与黑人民间传统文化的双重语境之下,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多元并存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化身份是一个流散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点的标志,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尤其是一个弱势民族为了求得自身真实存在所关注的核心。赖特、艾里森和莫里森等几代美国黑人作家为此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身份政治追寻的意义。这一黑人民族文化身份追寻的过程揭示:黑人民族只有找到自己的根——黑人的传统文化,才能找到与白人抗衡的力量,在精神上获得重生,从而找到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