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翻译过程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翻译不仅仅是一个从源语到的语的简单的跨语言活动过程,它还是一个跨社会、跨文化的活动过程,同时也包含了译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对翻译的研究,对译文的评价,对翻译过程中具体操作技巧的研究等都应该考虑到翻译过程,而不仅仅是源语和的语.拟从语言转换、文化内涵翻译、译者的心理活动三个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讨论这些问题的可能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译者应根据原语的语言、文化功能,努力让译本达到功能上等值。在汉英互译过程中,真正需要转换的不是语言单位预先规定的意义,或曰静止孤立的词典释义,而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变通意义。同单纯的"形似"相比,"神似"无疑更可取。因此,只有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  相似文献   

3.
学术书讯     
<正>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和《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两本专著,由商务印书馆分别在2014年8月、9月出版。它们是以译者和译者具体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二者关系的批评性翻译理论论著。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它是翻译批评性研究范式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翻译活动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语言和社会性角色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同时,也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在人际关系中时常充当着"润滑油"的角色。异化翻译在形式上使译者的角色彰显出来,而归化翻译尽管在形式上出现了"译者的隐身",但就译文内容和翻译过程而言,译者的角色却都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伦理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翻译伦理为视角,以《活着》英译本为研究个案,探讨译者白睿文的翻译策略。译者有效兼顾了译文"透明性"与"异国风味",较好地完成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但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这对于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丰富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博弈过程。博弈收益在翻译过程中作为主导因素影响着翻译抉择和策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基于博弈收益的一系列博弈,最终通过博弈结果即译文实现其所期望的翻译博弈收益。  相似文献   

8.
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需要创造,它的创造空间由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理解,对译作读者的考虑,译者自身素质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倾向决定.本文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转换和填补空缺,译者在翻译时所考虑的不同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语言、思维、认知差异对于其创造的影响.作者同时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对译者既是解放又是更高要求,因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是有限的,它不等于创作,应尊重原作的意境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来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目的语语言任何一个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之所以能够对目的语语言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翻译中的语境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目的语语言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自己的翻译行为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只有这样,他的译文选择才能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彻底颠覆了“翻译就是翻译意义”的观点。意义的不稳定性使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权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地彰显了其无尽的张力与能量。翻译行为最终演变成社会行为,这就要求译者在多种选择中、在跨文化交流中,肩负起社会责任,寻求翻译伦理,回归翻译初衰。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特别需要译者的审美意识 ,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翻译的过程就是原文的审美再现过程。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忠实地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 ,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常规优美固然重要 ,但正如残缺美也是美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的非规范语言也是一种美 ,因为它有助于烘托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因此 ,在翻译中要忠实再现 ,否则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13.
语境是语言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语境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对翻译具有重要意义,语境是语义的决定性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语、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语言模因的形成,在充分理解符号学理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挖掘语言模因作为文化符号所带有的相应的符号意义,并在目的语中找到具有对等符号意义的语言符号.该研究使语言模因翻译行为不再局限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基于语际交往的层面给予译者充分的翻译研究权利.这样一来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符号转换过程中,译者不仅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上能够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差异,而且会运用各种策略和翻译方法把原文各个层面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在译文中,以此实现意义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在文学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文学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从"非个人化"的理性角度来探讨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翻译是"非个人化"的行为;译者是传达原作艺术情感的媒介;译者要不断地牺牲并超越自我的主观个性。"非个人化"理论让我们深刻反思翻译的性质、过程以及译者的任务和译德等。  相似文献   

16.
跨语言文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是最为关键的对话主体。结构主义翻译研究注重语言内部客观规律,无视言语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将译者排除在外;解构主义下,意义任意生成,译者主体放纵;建构主义翻译成为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平等对话,译者具有了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忠实于原文和作者,法律语言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法律翻译要求译者在法律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不强调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但因为语言的差异以及法律文化的不同,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译者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国内的相关研究普遍从奈达的"等值理论"出发,认为该现象是翻译中的"非等值",是由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差异引起的,进而提出了规避策略。本文指出,现有研究忽略了翻译主体,即译者,也未涉及到该现象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是关于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人类语言交际是一个通过寻找关联进行明示-推理的过程。作为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3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因此,关联理论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0.
跨语言文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是最为关键的对话主体.结构主义翻译研究注重语言内部客观规律.无视言语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将译者排除在外;解构主义下,意义任意生成,译者主体放纵;建构主义翻译成为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平等对话,译者具有了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