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新夏 《社区》2010,(8):14-14
从小就爱读书,但“博览群书”这一词语,却是十多岁时从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谢国捷先生那里听到的。他刚从辅仁大学毕业,风流倜傥,出口成章,颇受学生爱戴。他的话像金口玉言那样被奉为经典。从此以后.我就把“博览群书”作为读书的目标。见着书不管内容讲什么就看,为我后来号为“杂家”奠定了基础。稍长,读了一本《颜氏家训》,有句话大意说:读书未遍,  相似文献   

2.
《晋侯苏钟》图象及铭文拓片已经在《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期上公布,这实在是先秦史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此前,我读过王占奎先生《周宣王纪年与晋献侯墓考辨》(文物报96.7.7)以及王恩田先生《晋侯稣钟与周宣王东征伐鲁》(文物报96.9.8),最近又读了马承源先生对全铭的解说(见集刊七期),感到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当然,几位先生的研究,无疑都是有益的。我个人从中受到的启发尤多。有两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M8是晋献侯墓而不可能是其他人;晋献侯名稣,诚如《世本》与谯周所言。由于《晋侯苏钟》铭文刻记了一个"佳王…  相似文献   

3.
正读杨华教授《古礼新研》,使我想起2003年左右我从杨老师游学的情景。那时先生刚开礼制文献导读的课程,最开始读的似是《仪礼》。《仪礼》是块硬骨头,但在先生指导读《仪礼·释宫》之后,观想起《仪礼》来便不再枯燥。可惜我忙于它务,只读一个学期就退出了。后来听说,先生每年都带研究生轮换着读"三礼"并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是一件有大功德的好事,对历史学院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幸事。先生近几年出了几本关于礼制研究的专著,我放置案头常翻看学习,可以感受得到先生在礼制研究方  相似文献   

4.
一、文本的解读创新与学术价值金道行先生的《我看香草美人》一书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本屈原研究的学术专著。它从七个方面分别走进或开拓着屈原的精神领域和人格高地:读出一个人间屈原、屈原全集意译、我看香草美人、我听下里巴人、读屈十五小品、附录和后记  相似文献   

5.
乃仁先生乃赤峰宿儒。近得乃仁先生所赠《热眼旁观》(以下简称《热》)。始而读之 ,油生爱恋 ,继而奋勇读之 ,情思涌动 ,偶有所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热》是情文 ,终篇贯穿一个“情”字 ,乃仁先生是操纵情感的高手。这情 ,既有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 ,也有切腑的凄楚欢娱之情 ,更有对人生世态的深切感悟。“情”使《热》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先生是热爱且拥抱生活的 ,这可以从《热》对点滴生活琐事的记述中显现出来。如全家五口儿去河套捕鱼和蝌蚪 ,“养育”小鸡 ,刮油脂烹制“美馔”……即使在酸楚的记述中 ,也能抚摸到先生的内心———明…  相似文献   

6.
台湾作家蓝博洲先生的书我读过几本,最喜欢的就是《幌马车之歌》。我读了不只一遍,每读一遍,都有深深的感动。  相似文献   

7.
我开始读有关长征的书是50年代初,斯诺的《两行漫记》(《红星照耀着中国》)所叙述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长征史强烈地吸引着我,激励着我。以后由于教学的关系,我不断搜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书籍、日记、回忆录。近得王庭科同志写的《红  相似文献   

8.
每次翻阅中国经济学家的一本新著,我都要问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学家在思考什么?怀着一种强烈的求知冲动,我在急切阅读刘国光教授新近出版的《中国经济走向》一书时,同样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细读先生的书,越读越觉有益,越读感受越多。这部三十四万多字的论著,记录了先...  相似文献   

9.
刘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一书,前贤在纠谬匡讹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较著者有李慈铭、王先谦、程炎震、李详、刘盼遂、王利器等;近年来出版的余嘉锡先生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4年)、徐震堮先生的《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5年)二书,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精注细校,创获良多,代表了《世说新语》研究的最新水平.但盥手捧读之余,笔者也发现二书中有关词语方面的校勘或有未尽,或可商榷;兹不揣颛蒙,刊布校读札记若干条于此,敬祈方家教正.本文以袁本(《校笺》底本)为据,参以影宋本、沈校本、王刻本(《笺疏》底本)以及残写本《世说新书》.  相似文献   

10.
武训是我国清末一位以乞讨为业而兴办三处义学的“千古奇丐”,被外国教育辞典称为“无声的教育家。”自1888年兴办义学至今100余年以来,国内形成了大量的有关武训的奏折、传记、题词、回忆、评论、批判等文献资料,或褒或贬,内容十分丰富,名家名言名著不计其数,犹如大海,洋洋可观。对此,人们如何在大海中取其珍珠呢?近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明、李武林等主编的《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给人们开辟了一条良好的途径。人们沿着这条途径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武训其人,又可以纵观武训评价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有了买书的嗜好,书架老是不够用。刚刚腾出一小格。立即又被四本浅绿色封面的厚书占据了。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李白集校注》——一个解放以来最完备的李白集校注本,书的脊背上印着校注者的姓名:翟蜕园、朱金城。 打开书,先浏览了前言、后记,得知《李白集校注》由校、注、评笺三部分组成。两位校注者采用的底本是学术价值较高的(清)  相似文献   

12.
正"石归大荒,情系红楼;江山异代,千古评章!"这四句评语是身居香港的当代著名红学家梅节先生2013年秋为高淮生教授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百年红学"栏目连续发表"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系列并结集出版的《红学学案》一书所题。梅节先生是"百年红学"栏目的老作者,十余年来始终关注该栏目发展,对高淮生教授的"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十二篇)的写作十分关心。梅节先生与高淮生教授、栏目编辑经常交流红学过去、现在与发展方面的看法。这幅题字正是梅节先生对栏目和作者的款款心语,我们读之欣喜、振奋,倍加珍惜,刊于此期以纪之。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从国外归来,碰到陈垣先生,北陈对南陈说,你能看外国书真好,已没有中国书可供我看了。即使是中国书,陈垣先生也肯定没有读遍,但没有新思路、新观点、新材料供陈先生消化、吸收,书再多又和无书何异?伯乐一过冀北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千里马也。你来信中也谈到了这层意思:无书可读,甚为寂寞;报上网上,都是花絮柳丝,可堪寓目者寥若晨星。由此,我想起了陈之藩先生那篇《智者的旅栈》。台北的朋友寄信给美国的陈之藩说:“我最近改了职业,在一个幼稚园当事务,其实是看房子。我很欣赏这个职业,可以有些空闲,多念些书,等于留学。近来作了…  相似文献   

14.
湘潭大学邓球柏同志的《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是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系统探讨的第一部专著。由于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参加帛书的整理工作,《校释》的问世自然引起我浓厚的兴趣。幸承作者惠赠一册,披读既竟,于获益之余还产生了不少感想。 《周易》的研究热,现在表露得越来越清楚了。看看近日的新书目,和《周易》有关系的书真是不胜枚举。这么多书,想读也读不过来。《周易》本来是儒经之首,历代  相似文献   

15.
荀春荣 《中华魂》2012,(19):26-28
老实说,《论语》并非我最喜欢的书,也不是我读得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我之所以读它,也不是像当今"国学"大师们所倡导的那样,要从中"找到"什么"人生坐标",更不相信读了它就"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只是因为它是儒家的经典,是对后世文化发展影响巨大的著作。事实上,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读《论语》不行,作为一个喜欢古典文化的读书人,不读《论语》不应该。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受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作为传统篇目 ,一直收在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新教材依然如故。这篇美文值得讲解的地方很多。季羡林先生说读《背影》眼光应深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叶圣陶先生说《背影》用字洗炼到“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 ,也必须用才用” ;其他如语言的“有几分悲凉寥落 ,有几分温暖惆怅”的美学气蕴、构思的“精巧”、表现角度的“独到”等等 ,不一而足。面对这篇美文 ,很多教师精心准备 ,潜心钻研 ,力求为学生讲深、讲透。对此 ,笔者有一己之见 :教十一、二岁的初一学生读《背影》 ,不宜讲得太深。首先是不宜深讲《背影》思想…  相似文献   

17.
《指物论》发微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玄奥难解。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夺最多”。②《指物论》为何如此难解...  相似文献   

18.
读了刘勰《文心雕龙》,我觉得文学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否则,便象刘勰在《情采》篇中指出的那样,“为文而造情”,“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刘勰这里所说的“情”,即指情思.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也便是作者思想的寄托,情感的体现.这便是说,文产生于情;“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情采》)人们只有在感情充沛的基础上,才能写得出优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9.
湛江师范学院中文艺理论教研室的老师们,撰写了这套《文艺学多棱镜》丛书,嘱我作序。我读了他们较为详细的写作提纲,感受良多,这里略书一二,表达我对他们的钦佩之情。 湛江地处南方,比香港纬度还低,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的一个城市,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但就学术而言,则是“边缘”地带。现在有许  相似文献   

20.
张光茫 《社区》2011,(5):13-13
国宝级艺术家、著名老电影人黄宗江,永远离我们而去了。黄先生一生读人、写人;一生编剧、演剧。作为一个剧作家,他创作的《柳堡的故事》《农奴》《秋瑾》等电影至今脍炙人口;作为一个演员,央视8套热播剧《生死桥》,成为黄先生的荧屏绝唱。读黄先生的《艺术人生兮》,让我领略到了“一代杂家”的绝版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