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想象是一种思维。形象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心理实质是“象的运动”。但审美想象不同于形象思维。在审美场三层面建构中,形象思维在第三层面。审美想象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并在继发过程思维和原发过程思维参与下的“三统一”的思维方式。审美想象发生时,无意识思维内容起作巨大的作用。所以,审美想象所创造的形象,既具感性又有“理性”、既具个别性又具普遍共同性、既具超功利性又有功利因素、既具无序性又是有序的。真正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是审美想象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由来 我们曾经花费了许多精力来重复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当然,任何一个研究者都不会简单地托出这个线性关系。但不管经过多少曲折的环节,经过多少概念的转换和推理,所强调的都是艺术创造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性。《辞海》中说:“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这大概可以代表我们对艺术思维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论及艺术想象在文学创造中的心理功能,及其在创作中的地位。进而阐明艺术想象的本质就是形象思维;并从文学创作的艺术思维过程中,论述了艺术想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内在联系。最后,本文深一层地把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即艺术的形象思维与一般的形象思维即一般的想象,作了区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证艺术思维的特征、活动规律及其艺术表现.从而认为艺术思维是文艺的生命。全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艺术思维是艺术家特有的审视,构想与建造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思维素质与能力;第二部分论证艺术思维是一种审美活动;第三部分论证艺术思维是形成自我风格的保证;第四部分论证艺术思维大于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5.
艺术思维的美学性质,体现着深刻的历史性与逻辑性。在艺术思维的深层结构中,审美创造心灵的历史演化,积淀着人类艺术把握世界的全部智慧,从而形成了审美心理和艺术创造行为的思维基础;而审美创造心灵的自身规律和内在逻辑结构,又使艺术思维具有了可以依循的运动形式。因此,艺术思维才真正成为观照世界的审美态度。同时,艺术思维作为科学对象,它所赋予科学认识本身的美学性质,也仍然是一种深邃严谨的历史态度和逻辑态度,因而艺术  相似文献   

6.
艺术思维哲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艺术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古老的话题入手,揭示艺术思维具有比形象思维大得多的内涵, 并以此为起点,提出建立艺术思维哲学的可能性和设想。在艺术思维本体论框架中,从直观感觉、抽象逻辑、情感意志、先验知觉、文化符号五个层面论述事物本质的获得性特征,并对获得过程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化思维是艺术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育的任务和方法,应该围绕着艺术的范畴来确立,也就是说,既教授造型能力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又引导表达能力方面的艺术思维;同时注意开发智能,诱发艺术灵感,激励创作欲望,提高审美情趣一、少儿美术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少年时代是思维的发育阶段,而少儿美术教育正是开发智力、训练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极好形式,同时又是儿童乐于接受的形式。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应该确立在开发智能,训练形象思维,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训练绘画技术能力。当前,我国中小…  相似文献   

8.
艺术与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科学渗透着丰富的艺术思维,艺术蕴涵着缜密的逻辑思维。音乐审美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增强美感和审美能力,有助于他们对科学美的发现和对真理的追求,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想像力和形象思维的提升,对偏重逻辑思维的理工科学生的智力发展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9.
艺术思维是艺术家掌握世界的特殊审美方式,也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在西方最早谈到艺术思维问题的文论家,一直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想象不同于感觉和判断。想象里蕴蓄着感觉,而判断里又蕴蓄着想象。显然,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他把艺术思维的特征归结为蕴蓄着感觉的想象。而后来对艺术思维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的又首推别林斯基。他在《艺术的概念》中曾指出:“艺术是对于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很显然,西方文论家在探讨艺术思维的本质特征时,大都着眼于感觉和想象,这虽在一定层面上捕捉到了艺术思维的审美方式的特殊性,但却忽视了艺术思维中出现的形象,既不是直观,也不是表象,而是按照艺  相似文献   

10.
敦煌舞谱表象谱字所体现之形象思维,有着极其缜密的序列逻辑,既章法谨严,又曲折条畅。若对其推演程序的审美特征进行审视和观照,可发现动态表征的思维模式,有着逻辑规则的某种“观念横移”。或可以说,能看到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思维元素的互为渗透。其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舞容序列的“顶真格”,迭字格”、“迭映格”等,原本为修辞诸格形式之互相横移。本文拟从“三位一体”视域,就此试作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以及客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过程。因此,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通常人们所指的理性认识阶段。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它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是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思维方式。它以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形象思维则不同,它又称“艺术思维”。它通常指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与创作都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思维的结晶。本文从创作思维与翻译思维的对比角度 ,分析了两者思维的异同 ,着重阐述了文学翻译中形象思维的特点及规律 ,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3.
“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思维”在总体上属于艺术思维的范畴,但它不同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表象思维”,是诗人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意象思维”的五大特质是:直觉的、潜意识的、模糊的思维,直观的、直接的、具体的、表象的思维,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高亢的情绪的思维,突发的、偶然的、间断的、跳跃的、顿悟的、无序的思维,主客交融的、综合性的、不可重复的、创造性的思维。“意象思维”的提出,对于提高诗歌创作水平,对于认清诗歌艺术的本质和推动诗歌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美学理论中,激情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的动因,通过实践冲动实现主体的对象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主体对于未来对象化成果的预设”[1]“在艺术家这里就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受胎’于宇宙意识,成熟于文艺家的创作思维即艺术思维中。”[2]既然审美理想受胎于  相似文献   

15.
室内装饰设计审美知觉心理的建构需要视觉思维的理性知识和有关多方面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统一体,以增强专业审美直觉力。并认识形象思维的理性本质。  相似文献   

16.
报纸编辑的思维活动存在着与艺术思维有所不同的形象思维活动,它与版面形成一种对象性关系,不仅外在地表现为选稿、改稿等行为,而且内在地表现为通过符号构成版面意想的想象过程。编辑形象思维在性质上属于日常自发性思维,但其中包含着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形象思维与把关理性思维结合,可以给选稿、策划等环节注入活力,并起到平衡感性内容与意义深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学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科学反映现实的方式是抽象思维;艺术则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即形象思维。马克思在这一《导言》中要求我们艺术地掌握世界,那末艺术如何地掌握世界呢?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问题。恩格斯也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莎士比亚化”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而“席勒式”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美学史上,早就有人指出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理论家的思维是不同的。尽管用的术语不尽相同,意图却都想说明文学家、艺术家运用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家、理论家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概括地说,西欧古典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用的是“想象”这个名称;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则用“寓于形象的思维”等说法;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使用“艺术的思维”、“形象思维”这类术语。从“想象”、“寓于形象的思维”到“形象思维”,标志着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形象思维问题的演变,也是我们把握西方美学史上的形象思维论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9.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最佳手段 ,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美术课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热情 ;促进学生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促进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审美作用具有心理保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勰继承《乐记》的传统观点,认为艺术思维的发生是由于心的感物而动,但他更突出了“情”的因素,并阐明了心和物的双向互动,以及心物应感的自发性(无意识)。他认为诗赋的构思是以情为核心的,旨在营构艺术意象,使情感具有审美形态,营构的过程中要求心物交融,即所谓“神与物游”。“虚静”是构思时的最佳心理状态,又与“养气”相关。刘勰认识到从意到言是质的转换,言意矛盾是艺术思维在传达阶段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