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6,(1):62-68
李白注重从多角度描写人物,故诗中人物形象精神饱满,情韵丰富。他继承古诗比兴寄托的传统,刻画的人物形象含蓄蕴藉,别有一番韵味。他注重人物生活环境的层层渲染和景物与人物感情完美的结合。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使读者领略盛唐人独特的精神风采。  相似文献   

2.
南朝咏物诗与宫体诗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初期,以体物手法为特色的咏物诗大兴,促成了审美主义形式创作的高潮,随后以女性形貌举止为描写内容的宫体诗继之而起.从文学的演进角度而言,宫体诗正是充分借鉴承继了咏物诗的创作手法,由体物而及体人,二者具有着共同的审美底蕴.在后世文学发展中,二者承现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闺怨与宫体诗别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唯一 《船山学刊》2003,(3):100-103
闺怨诗是与宫体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歌,闺怨诗以写情为主,纯洁、健康、真实是其基本要求;宫体诗则是以描写女性服饰、体态为主,尚形似、声色、淫放、艳丽是其写态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诗词韵文的艺术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中的诗词韵语,主要用于人物形象刻画和场景描写。小说以“特写镜头式”的艺术手法,使这些诗词韵文尽可能地对刻画人物形象,描摹场景,烘托渲染氛围以及把握情节节奏等,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丽 《理论界》2006,9(12):186-187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众多,描写手法纷繁,“背面敷粉,注此写彼”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叙述手法之一,也是作者在创作中使用的一种叙事策略。作品刻画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宝、黛、钗与丫鬟袭、晴以及王夫人薛姨妈等人,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这种描写手法。使用这种叙述手法的效果与影响力,比正面描写更胜一筹,人物性格更其突出,其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左传》虽工于叙战,但人物刻画亦富有光彩.作者以白描、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女性人物,姜氏、怀赢、穆姜等女性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7.
欧阳玄散文中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类型多样,人物众多。而他的人物刻画艺术特别突出,具体手法有: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以作品显其人,通过诗文领略人物性情;深解所居之所的名称,来彰显人物特色;借他人之言,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以事写人,典型事例更显人物特征等。其作品刻画人物手法多样,细致入微,体现了欧阳玄散文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8.
曹金钟 《江汉论坛》2004,9(9):118-121
《红楼梦》对于情节的描写与安排是独具匠心的,而穿插就是这种匠心的体现之一。脂砚斋就曾多次提到穿插,并对一些穿插手法做了精到的概括。穿插也是《红楼梦》情节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情节描写中具有着穿针引线、衔接主流情节等重要作用。穿插不仅能使情节产生跌宕多姿、波澜起伏的美感,还具有刻画人物形象、展示社会生活内容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闵虹 《殷都学刊》2001,(3):77-80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策略上十分注重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以及意象操作的经营运作,于不同的叙事层面塑造人物形象,刻画性格特征.这是作者追求形神统一的美学目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描写和咏叹女性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绵延不绝的主题,但由于社会思想、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时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物化的特征,本文拟对这种物化特征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9.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20.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