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在肯定人性的同时,也倡导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来源于拉丁文humanus——人性的、人道的、文明的,就其狭义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世俗思潮,就其广义说,则是该时期社会思想中的一种进步潮流。由于马、恩始终肯定人性的存在,一八四四年十月,恩格斯曾经以赞扬的口气说过,“人道观念的确已经深入”“我们的人当中”“一些能干的小伙子”的心灵,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之所以倡导人道主义又确实与他们肯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词语或句子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交际情景(交际场景、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手段)和民族文化背景等。语境对言语交际具有制约作用。网络交际语境在某些方面跟日常交际语境很不相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特点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探讨。本文所说的网络语境主要指聊天室、QQ、MSN、  相似文献   

3.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西周源于天而最自然的血缘关系下形成的宗法制内核,加上了作为礼乐之根源的仁,发展成为《论语》中兼含善事父母、亲亲相隐、礼葬、敬祭的人伦亲情和依照宗法礼制为人处事这两个方面的孝的思想,将这种孝进一步升华,便有了以宗法人伦为基础的人道思想,故而《论语》中关于孝的内容是孔子人道内涵恰到好处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谈谈汉语称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称谓”一词,有广狭两种含义:广义包括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狭义是专指人们可以用来互相称呼的有关名称。本文说的是后者。人们交际时,少不了要互相称呼。称呼的言词是否恰当,事关交际的效果。本文试就汉语称谓的名实、色彩及历史特点等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便人们进一步认识并掌握这一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同宋明理学家一样,认为人性中包含着“天道”和“人道”两部分。人性中的“天道”是指“命之理”,即人性中先天具有的智、仁、勇的本性;“人道”是指“性之德”,即好学、力行、知耻等人的感性实践。在“成德”的途径和方法上,王船山与宋明理学家侧重点不一样,王船山的“成德之学”强调的不是先验反思中体悟“先天之性”,而是在经验实践中完成的“后天之性”。然而王船山的“成德之学”最终没有跳出理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6.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总量平衡,二是结构平衡,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本文着重考察其总量平衡问题,主要分析封闭条件下狭义和广义社会总供求的概念及其平衡公式,以及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公式。一、封闭条件下狭义社会总供求的概念及其平衡公式社会总供求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但对其具体涵义的认识,国内学术界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意见认为,狭义的社会总供求是“国民收入总供给和国民收入总需求”,广义的社会总供求是“社会最终产品总供给和社会最终产品总需求” (参见厉以宁: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理论界和文艺界对人道主义展开了讨论。这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思想活跃起来了。这将会大大推动学术的争鸣,进一步澄清和发现许多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而没有弄明白的问题。但是在讨论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文章和作品,不加区别地抽象地大谈“人性”、“人道”的可贵,强烈要求发展“自我”,甚至有的同志把人的情欲当成生活追求的动力和目标。这种抽象的“人性”、“人道”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语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构成语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客观和主观,显性和隐性等因素,而且还有外延内涵之分。此外,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帮助确立语词意义和划分概念种类,也可以为言语交际中的索引句指明具体对象;既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消除歧义,避免语义含混。  相似文献   

9.
“闲适”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不同于“载道”话语的“言志”散文;从狭义上讲,则是指那些取材于身边琐事,表现一种文人式的闲情逸致,以家常闲话式的笔调抒写的小品散文,本文所论新文学中的“闲适”散文,主要指狭义而言.  相似文献   

10.
论民俗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涉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习俗,通常称“语俗”。 语俗有广狭两义:凡以语言作民俗内容的直接载体或转递媒介者,属广义;通过民间语言,尤其口语,直接传承民俗内容者,属狭义。广义“语俗”囊括所有涉俗的语言文化,如口头的、书面的,社交常用的、艺术鉴赏的,等等。口头社交一类,即所谓“民间语言”,是语俗中的日常交际部分;艺术鉴赏一类,即所谓“民间文学”,是语俗中的形象表达部分。民间文学常被分立出语俗,划入民间文艺学的研究范畴。它通过语言赋予艺术形象与想象,但毕竟与诸多民俗意念难解难分,有的还与民俗活动、仪式等连成一体。它其实是语俗中的一个特类。狭义的“语俗”,通常即指除此之外的“民间语言”这一大类。  相似文献   

11.
在朱子学的理论构造中,有关鬼神的论述涉及“鬼神主乎气而言”和“鬼神以祭祀而言”两大论题。朱熹极力主张“两样鬼神”“不是二事”,而这一命题与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有密切的理论关联。那么“两样鬼神”何以“不是二事”呢?首先,从《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的观点出发,“鬼神即是礼乐道理”,此点结合《礼记》《易传》的相关论述,可以窥看天道与人道是如何沟通的;其次,就朱熹“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之说,祭祀之时求阴求阳、诚报气通,人神“合莫”而绝非假设;最后,从东亚儒学视域出发,日本江户儒者对“两样鬼神”“不是二事”之说有所解构。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人道本于天道,人伦基于自然,故“神道设教”被诠释为神妙之道,即礼乐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道。然而对于这一观念,自江户中期以来如荻生徂徕,则将其理解为绝对的宗教信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唱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修辞不外乎是炼词炼句和运用辞格,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从文化角度看修辞似乎有点“离经叛道”,其实,无论是广义的“调整或运用文辞”,还是狭义的“修饰文辞”,均和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密切相关。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调整或修饰异国文辞,难免会削足适履,导致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文献研究”,按照笔者的理解,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者,乃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广义者,则泛指学术研究的一种意识或思路。本文主要探讨狭义的“古代小说文献研究”,即专指以古代小说之目录、版本、校勘及史料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马克思实践生存论的视角看待霍桑的人性观,同时结合"广义人性观"与"狭义人性观"去探析霍桑作品及本人思想中的人性观的冲突、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秦伦理文化的内涵、核心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周秦”,还是“周秦伦理文化”的概念,都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在广义上,不仅有观念形态和行为形态的伦理文化,而且有制度形态和器物形态的伦理文化。周人创造的伦理文化以道义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秦人创造的伦理文化以功利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研究周秦伦理文化,对认识道德价值和树立正确义利观;对治国理政和管理;对认识人性本质和构建和谐社会;对科学对待传统行政文化;对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等,都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具体地说,国有资产被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狭义的国有资产仅指“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的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本文讨  相似文献   

19.
李天岑创作的《人精》、《人道》、《人伦》被评论界誉为"人字"三部曲,"人字三部曲"呈现三个维度:一是在"美丑对照"原则下对人性进行拷问;二是在传统文化视野下劝谕人们戒色、戒酒、戒贪;三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隐藏在社会中的黑暗面解剖出来,不伪饰,不矫情,催人深思,令人反省。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使李天岑在文学创作中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20.
时代不同,人们的哲学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哲学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很难用几句话下一个完全而准确的定义。然而,如若从哲学思维的主要特征上说,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它指的是人们追寻具体事物的更深刻、更一般道理的思维方式,即所谓哲理;狭义上,它指的是人们如何考虑主客观之间最一般关系的思维方式,即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主要从狭义这个角度分析说明人们的哲学思维方式如何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