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汉魏六朝文学因其丰富的题材、多样化的文体特征,历来被学者视为后代文学发展的土壤。这一时期,无论诗歌、小说还 是散文,皆已初具模型。 《搜神记》,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因其记载了大量鬼神故事、逸闻传说,初具小说模型,也历来是研究神怪 小说参照的原型。以神话母题为研究基础,从“死而复生”的框架中挖掘《搜神记》 “复生”母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部志怪小说《搜神记》与《搜神后记》受道教思想的濡染,都记述了许多关于神仙题材的故事,《搜神后记》在承袭《搜神记》神仙故事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少数相类的故事之外,还增加了对神仙异境的具体描绘,视角从虚幻崇高的神性上稍稍移开,更多观照人性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神仙故事向着世俗化、人...  相似文献   

3.
《搜神记》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志怪小说,《晋书》收录了干宝本人为《搜神记》所作的序言,指出该部著作的写作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当后代读者参考这句话来阅读这部小说时,对于这部小说的阅读视野往往会出现偏差,因为除了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外,《搜神记》当中实际上还保存了很多现实题材故事,这些现实题材故事主要有传奇历史故事、传奇人物故事等。  相似文献   

4.
唐初重修《晋书》时从《搜神记》中大量选取材料入史,对此历代史家多有诟病。唐修《晋书》取材《搜神记》主要基于三大原因:其一,《搜神记》本身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的思想统治;其三,作为蓝本的《宋书》大量采录《搜神记》。唐修《晋书》从《搜神记》取材,貌似乖悖治史原则,其背后却有深层的历史合理性.实无取材“失当”之嫌。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中的鬼神旨在体现鬼神之道,也即鬼神在自然秩序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搜神记》中的“神道”,指的是具有道德属性的鬼神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的政治伦理功能.通过《搜神记》所讲的鬼神故事,无论是在精神象征的层面,还是在百姓日用的层面,浩大无形的“神道”都有了明晰的道德意蕴和现实指向,并发挥着惩恶扬善的功能,由此阐发和证明了“神道之不诬”.《搜神记》中的“神道”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的现实基础,它不仅折射出魏晋现实的百态万象,也展示出时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铸剑》是鲁迅先生的第三本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故事取材于《搜神记》、《列异传》及《列士传》。以《搜神记》中的《三王墓》为主,《列异传》所述的故事没有超过《三王墓》故事的范围,《列士传》有关传说的内容只有30字。鲁迅先生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给铺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 :( 1 )《搜神后记》 (《搜神录》)署名陶潜撰产生的年代几乎与萧统编撰的《陶渊明集》同时 ;( 2 )陶渊明有读到《搜神记》的机缘 ;( 3)陶渊明心好异书奇文是为了“自娱”和“导达意气”。  相似文献   

8.
《搜神后记》作为《搜神记》的续书共116则,除极少数取自《搜神记》、《孔氏志怪》、《灵鬼志》外,绝大部分素材取自当世之事。由于其创作乃为自娱,所以篇目中不少故事颇有情致,内容也比较驳杂,而最能代表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是鬼神怪异故事、神仙长生故事和轮回报应故事这三种志怪范型。它们讲述人的智慧勇敢,描绘道教仙境的美妙,阐发佛教的善恶终有报,真实而曲折的再现了乱世中的社会风潮和人文面貌。  相似文献   

9.
作为成熟较早的叙事文体,史传对志怪小说《搜神记》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史传的实录精神对干宝辑录《搜神记》的态度影响较大。实录精神不仅体现在干宝对材料的处理上,还在于他采用了史传常用的全知视角。其次,史官“究天人之际”的创作目标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干宝不仅仅对神异的事件进行记录,而是立足于现实,力图解释这些事件与历史兴废的关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再次,史家“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也对《搜神记》有着影响。最后,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干预、语言简洁等史传叙事笔法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搜神记>中"子"的用法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系统的分析,指出<搜神记>中所使用的"子",大致有两种情况:有实际意义与词汇意义的"子"和没有实际意义与词汇意义的"子".其中已经有完全虚化为词尾的用法,为研究"子"的虚化过程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12.
干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搜神记》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气"是构成万物的根本,"变"是天地万物的形态,"气""变"相辅相成存在于物体之中。这些思想,反映了干宝在认识论上较为科学、先进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长的时间内 ,研究中国小说史者 ,大都是根据世界的通论 ,把小说史的源头仅仅溯到神话传说。考察中国小说发展演变的轨迹可以发现 :神话传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不能占主要地位 ;寓言故事在小说发展史中可占一定位置 ;中国的史传文学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应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译者们各自的神话观在从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潜移默化地改写或影响了《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形 象称谓的英译,而具体的方式或媒介就是通过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采用。通过对余国藩和詹纳尔的《西游记》全译本中神仙称 谓和精灵魔怪称谓的英译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勒菲弗尔的操纵和改写理论、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再加上中国传统 神话观,共同影响了对《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形象的翻译与改写。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各族神话研究成果分布于世界各国,未有及时的中文译介,因此,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就很难利用这些研究资料。从时间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较为系统地整理自19世纪以来国外神话学者的中国神话研究成果,可以见出中国神话研究在国外的基本面貌,为研究中国神话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文献。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朝鲜神话研究》一书系阐述东亚国别神话的学术专著之一 ,运用中西神话学新理论与方法论 ,较系统地梳理出朝鲜神话的流变史、叙事体系与结构及民族文化深层意蕴 ,自成一个理论体系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日本神话是一种世界起源神话 ,它包含着以男女生殖方式而产生世界的一种思想 ,日本神话中存有许多中国神话的痕迹。本文通过日本神话与中国神话在诸多方面的异同点的探讨 ,试图说明日本神话的文化渊源与精髓  相似文献   

19.
神话是人类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异同之处 ,中国古代神话零散、不系统 ,自然神话相对匮乏 ,人文神话极为丰富 ,多半人半兽的神 ,女性神地位重要 ,体现出家族式多元制的特点 ,崇尚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和道德力量 ;古希腊神话完整、系统 ,自然神话与人文神话并重 ,神人同形同性 ,男性神统治一切 ,是家庭式一元制的 ,倡导个性原则、享乐主义和命运观念。  相似文献   

20.
《燕行录》中出现的千山、医巫闾山、首阳山凝聚着燕行使者们的理念和精神。这三座山并不单纯是物理空间,它还提供了与中国文化相逢的契机;对于具有北学思想的朝鲜朝使者而言,这三座山本身就是充满文化意义的空间。千山与医巫闾山是参与燕行的一部分朝鲜朝先觉者们转变思想意识从而实现涅槃的象征性空间,而首阳山则是他们克服既存理念的惯性、补偿自尊的另一个空间。从这一点上看,位于燕行路程中的三座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