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例析了梅尧臣“以诗代文”的种种表现形式──“以诗代书信”、“以诗代日记”、”以诗评论诗书画”、”以诗代游记”和“以诗译文”,指出其特点是运用散文的笔法句法入诗,加重诗歌的记叙、议论成分,以使诗歌的内容和功能趋于散文般宽广。由此可见,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显著特点,在梅尧臣的诗歌中已露出了端倪。从这一意义上说,梅尧臣堪称“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2.
"诗味说"是杨万里诗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独特处在于:以"味"论诗歌群体风格特质——追求神似,"舍形逐味";以"味"来规范传统诗教的怨刺内容——要求诗歌精光内敛。杨万里"诗味说"与"晚唐异味"密切相关,他服膺晚唐诗歌的工整,竭力标榜"晚唐异味",是为其"诗味说"张本。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中州集》由魏道明编辑、商衡手抄的《国朝百家诗略》与其所"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两部分组成,这是造成《中州集》前后体例不一的关键性原因。《中州集》不仅是集金代诗人诗作之大成的一部诗歌总集,而且具有明显的编年性质,为后人研究金代诗歌提供了最重要的文献依据。《中州集》每人一篇的作者小传,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料学价值:一是众多小传中的传主事迹可补《金史》之阙;二是小传载录了数以十计诗人的各类书目,而成为了《金代艺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小传中以例举或评曰的形式,收录了"正集"之外的82人的207首"集外诗"。《中州集》"诗传合一"的编辑体例,"以诗传史"的编辑思想,"以年为序"的编辑方法,对后世诗选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交往诗具有三个方面的应用文体特征,即制题的功能性、干谒诗内容的程式化及“以文为诗”。杜甫交往诗对应用文体的借鉴与创新,使其充分实现了诗歌的交际功能,同时也有效地扩展了诗歌的日常交际和社会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雄壮步伐,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张本平现象”正在中原大地兴起。它像一股清风,起於中原,风靡全国,蜚声海内外,为传统高雅的中国书画艺术插上矫健的翅膀张本平是河南郸城县的一位农民之子。由於家境困难,他高二时辍学回家务农,农闲时跟一位少林弟子学武。少林武术精神给了他深刻影响,使他青年时代就主持正义、打抱不平,为乡邻做过许多好事。改革开放以後,他感到自己文化不够,便利用业馀时间上函大学中文苦练写作,在国内报刊发表过大量文章和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并出版了《张本平报告文学论文集》。文武…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在每个时段的话语建构中, 均有日本因素的介入、 规约和影响, 这种介入、 规约和影响使中国新诗拥有令人企羡的 “ 高起点”, 而且在前行途中总能适时地遇见补充马力和营养的 “ 加油站”,一路上个性尽显, 即常以簇新、 先锐的姿态出现, 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同世界诗歌潮流的接轨与融汇, 宣显出喧腾纷繁的景观。 然而, 日本借镜对中国新诗也不乏负面效应, 表现是中国新诗在吸收日本营养过程中功利性太强, 浮躁气过重, 常盲目 “ 跟进” 与仿效; “ 仰视” 的接受态度和方式, 遮蔽、 扼制了主体意识, 造成对日本因素一定程度的 “ 误读”; 过度倚重政治因素, 常以感性压倒理性, 以思想取代艺术。 不过, 因为有中国的民族精神、 现实境况和艺术传统特质等因素压着阵脚, 中国新诗在借鉴过程中总能保持独立个性与品格, 对日本异质文化系统自觉消化, 有所扬弃, 以不同程度的 “ 增殖” 和 “ 变异”, 在 “ 日化” 的过程中实现了 “ 化日”。 这启示后来者新诗只有开放方可获得与全球诗歌对话的权利, 但在开放过程中必须注意使异域的艺术经验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是一切史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要做到这点,首先是史实的准确无误,其次是对历史的论断准确。这实为史学界的一个旧话题,即研究历史必须首先以史实为依据。明朝史学家王世贞称用以编织史著的材料为史料,并认为没有材料是无法凭空架构历史的。因为史料一词准确地表达了材料与史著之间的关系,故而被后世沿用至今。我国是一史学大国,除浩如烟海的史著外,举凡文集、方志、碑铭、笔记及至家谱、诗曲,莫不有史料之用;近代的考古成果也被公认为史料或准史料;值得注意的是,十数年来,档案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歌写作的具体法则和技巧主要集中保存在历代诗法著作中,但这批史料却长期存在于诗话群体中,沦落成了“边缘史料”。而实际上诗法著作的编著内容相对于诗话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它们主要以总结技巧为主,注重的是可操作性。将诗法注入神秘性,是早期诗法写作与传授的突出现象。诗法著作中也会有小部分规律的总结与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我总相信,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诗是灵性的,她可以涤荡人心中封尘的阴霾,唤醒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梦想;诗是青春的,她可以激扬生活、舒展记忆、拾拢情感。每一首诗也是一种态度,是诗人的态度。在李见心的诗歌中,可以见到这种对于生活、记忆、情感、爱与伤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和诗人的成长足迹,诗成为她个人记忆和抒发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应该说,辽宁诗人很多,有特点的诗人也不少,但李见心属于敢于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实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那一位,因此,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的私密表达色彩。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其中,荆州诗歌尤为突出,"渚宫"这一景观入诗达40余次。"渚宫"入诗的过程,其含义从唐渚宫、楚别宫逐渐过度为荆州(江陵)的代名词,是由"地标性"建筑逐渐"地标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实指向虚指的转变则是地理符号向文化符号转变的过程,也是楚荆州这一城市文化记忆被发现、被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琉球诗散论     
追溯中国古典诗歌载述和反映琉球的历史 ,重点论述明清中国诗人所写琉球诗发达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可以看出琉球诗具有浓厚的海洋气息和魅力 ,它拓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 ,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诗人们的创作水平。琉球纪事诗不仅可与史籍相发明 ,而且有时可补史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墨人修订批注的《张本红楼梦》在大陆出版了。墨人为什么要对《红楼梦》进行修订、批注呢?墨人修订、批注的《张本红楼梦》有何特点呢?本文认为,其动机的核心在于追求更完美。  相似文献   

13.
当代诗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拒绝"传统"的历程。"外国"、"西方"已经对当代诗人的文化记忆产生了不可抵挡的强烈暗示。这种暗示已经超出了写作本身,而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诗歌的一种"传统",像血一样,与当代诗歌化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CBI(内容依托教学法)强调以内容教授语言,可以运用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堂中,如具象诗的教学。具象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注重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融合。具象诗的教学中既应强调文本阅读,对书写变异、前景化语言的把握,也应强调图形观看,对视觉认知过程的了解及空间性的图画编码与时间性语言艺术的互补。通过记忆、信息加工、经验加工、个体知觉等认知方式引导学生重述、改写诗歌文本,再对文本世界的认知中应和自己的体验。文章主要探讨CBI模式下具象诗的语言及视觉特征对个体意识、经验的触发,并在对诗歌的理解中培养学生对具象诗的审美力和认知力。  相似文献   

15.
诗概念之定义阐释是诗歌理论的基本问题。何其芳关于诗的定义基本上含盖了中外历代诗人、文学批评家对诗概念所定义的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定义所浓缩的诗概念内涵也基本是近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主体框架。我们在选取典型文献史料对诗概念的诸种特征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力图从中勾勒出诗学理论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6.
康熙二十二年(1683)闰六月,方象瑛奉命典试四川,留下有关巴蜀的日记、诗歌及游记。日记关于巴蜀的内容主要是巴蜀自然形胜、人文古迹及巴蜀历经战乱后,人口锐减、民生凋敝的情况。巴蜀诗歌则大致可分为写景咏物诗、感时伤乱诗、凭吊怀古诗三类,佳作颇多。方象瑛巴蜀记游文情景理兼具,同为奉命典试四川而遗佳作,后人多将方象瑛《锦官集》与著名诗人王士祯《蜀道集》同列论之。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人类意义的确认还是生存价值的指证,诗歌都在其中,如影随形。在商业因子无处不在的当下,热爱诗歌并执迷于创作的人往往面临着某种冒险。这种冒险对于每一个诗写个体来说,与其说是创作困境,不如说是生存警醒。在罗鹿呜的诗歌文本中,记忆和伴之而来的遗忘既是对冒险的诚实回答,更是对生存价值的体认和建构。在不断超越的诗写策略中,罗鹿鸣凭借独特的经历和对诗歌的感悟,完成了对过往生活的意义重述,也强化了对当下诗歌的美学关怀。虽然,在其借助记忆还乡的过程中,诗写策略也面临着传统文明衰落后所带来的新挑战,但这种挑战,应该视为优秀诗人承载生命价值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18.
萧统编撰《文选》,首录隐逸诗,专列"招隐""反招隐"。这一分类,反映了六朝隐风的兴盛,对后世隐逸诗的编纂产生了极大影响,对隐逸诗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文选》辑录隐逸诗,是六朝隐逸诗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萧氏家族隐逸思想有关,萧统对隐逸的倾慕是直接动因。萧统对隐逸诗的重视,使隐逸诗歌这一体裁得以确立起来,突出了这类诗歌的重要特质,凭借《文选》深远的影响力,使得隐逸诗歌的形象深刻植根于中国文人的集体记忆之中,确立了隐逸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宋代闻喜宴诗,是专门为新科进士而设的国家级宴会中形成的诗歌,是宋诗之林中的一种。研究宋代闻喜宴诗,分析其类型,知其有会中诗、会外诗、回忆诗等,辑录了一批会中皇帝的赐诗;这些诗篇具有文学史料价值,可补《全宋诗》之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