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两汉时儒家“孝道”思想占统治地位,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思想的影响下,不仅流行墓上祠堂祭祀,还流行墓内祭祀。墓内祭祀是汉代开始流行的葬俗,当墓主下葬后,在象征着“地下祠堂”的前室为墓主举行祭奠仪式,墓室封闭后,墓内的祭器与祭食就象征了对墓主灵魂永恒的供奉。目前考古发现的西安地区东汉时期的墓内祭祀遗存较多,与其他地区发现的东汉时期墓内祭祀遗存既有着共同之处,又有着地区特点,体现出汉文化的多元统一性。西安在东汉时期属于陪都,地位仅次于首都洛阳,其文化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通过研究该地区的墓内祭祀遗存,可以研究东汉时期的丧葬礼俗、丧葬思想、生死观念以及墓内祭祀这一礼俗背后的政治、文化背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汉代人对于山林图像的塑造源于他们在“绝天地通”的历史背景下对成仙的渴求,山西夏县王村墓横前室墓顶南段的山林图就是汉代人在墓室中表现升仙信仰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于图像在整个墓葬中的空间位置、墓葬中其他图像的关联性分析以及对图像本身的分析可以发现,墓顶的山林图既是整个墓室壁画空间观看的终点也是叙事逻辑的终点,但其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的山岳,而是汉人幻想中的仙山。通过对墓葬内其他图像的空间与内容分析可以将整个墓室壁画的内容串联成一个以升仙为核心的故事,作为理想家园的具象化体现,墓顶的山林图既是升仙进程的终点,又是故事观看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红山文化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积石为墓的葬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即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之间,在埋葬习俗方面具有相似性,它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对万物有灵世界及灵魂观念的虔诚笃信。  相似文献   

4.
试论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与布局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墓室壁画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审美风尚、民族风貌、丧葬习俗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试图对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经过科学发掘的墓室壁画进行考古类型学的分类与排比,运用美术考古学的方法论,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就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特征、装饰纹样、布局特点、地域风格、源流变化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5.
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史前大型聚落遗存的发现,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根据其文化内涵特性,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兴安盟境内各时期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将已发现的遗存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至辽金元之前、辽金元时期三个时段,并对各类遗存分布和文化面貌进行总结,作为今后的发掘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古墓葬名单内,编号167的是辽阳汉晋壁画墓群。墓群分布在辽阳北郊。其中北园墓的壁画可见痕迹,迎水寺和南林子二墓破坏无遗,而棒台子(一座)、三道壕(四座)、上王家(一座)、道西庄(一座)规模较大的七座墓,则保存较好。这些墓有大有小,基本结构相似。墓室用南芬页岩大石板建造,上面都有高大的方锥形封土。大墓长约八米,宽  相似文献   

8.
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濮阳西水坡的一座仰韶文化墓葬,可以说是近期最受人注目的考古发现了。除了报纸上报导以外,有关发掘简报竟在三种考古刊物同时发表。这样的情形,近若于年来还没有见到过。 这座不寻常的墓葬,是西水坡45号墓。西水坡遗址位于今濮阳城内西南角,1987年夏被发现,随即开始发掘。秋天,45号墓已经揭露,当时“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于安阳举行,有些学者闻讯前往参观,均传为奇觏。今年开春,消息在报端刊出,由于墓中现象被称为天下第一龙,成为尽人皆知的新闻。 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为仰韶文化灰坑所打破,因而时代是清楚的。墓主是一个壮年男子,遗骨在墓室中间,头向南,仰身直肢。随葬有三个人殉,分别在墓室东、西、北三面的小龛内,也都仰身直肢。西、北两个人殉,双手都背压在骨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历史上经过多次民族之间的融合,早已融为一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文明千百年来的碰撞和交融,既被史家记录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也被古代画工以绘画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轨迹。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室壁画呈现的民族之间交往和交融的信息,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直观的形象。古代墓室壁画为文字记载的史料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补充。基于墓室壁画中的形象特征,深度研究民族文化的交往和交融,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河南汉墓壁画是汉代艺术的重要遗存。它描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汉代世界,展现出汉代壁画艺术的内容及技法,填补了汉代美术史的壁画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一条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论, 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 “哲 学家们” 的指涉对象、 马克思是否放弃 “解释世界” 的理论诉求以及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之间存 在何种关系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 探讨 “哲学家们” 的指涉对象理应自觉置于马克思创作 《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 的学术背景和时代环境进行考察, 马克思视域中的 “哲学家们” 实际上具体指向某一类人; 在是 否放弃 “解释世界” 的诉求上, 马克思确实舍弃了哲学性质维度的 “解释世界”, 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哲学认 知意义上的 “解释世界”; 在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的关系上, 要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以及哲 学观变革的意义予以整体审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重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一条, 对继承与发 扬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及其价值旨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临沂吴白庄汉墓是山东地区东汉晚期画像石的代表, 其中室南壁东门楣上的图像曾被前人识别 为 “行刑图”。 通过图像分析及与考古出土实物的对比, 该图应是分别描绘了帝辛阅简、 好勇征伐、 比干死 谏、 沉湎于酒以及武王率领胡汉士兵伐纣五个场景, 故将之定名为 “武王伐纣图” 更加贴切。 此图系近年 汉画故事之新品种, 表现了汉人 “恶以诫世, 善以示后” 的道德劝诫意图, 传递出 “商周易代” 的合法 性。 同时, 作为 “道德镜鉴” 的武王伐纣图像, 与古罗马战争题材壁画传递的帝王崇拜和英雄主义有着 鲜明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阜新地区出土了众多辽墓壁画,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四家子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辽萧和墓壁画以及黄家沟辽墓壁画等。这些壁画的内容题材、图像样式和艺术特色突出展现了契丹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性,其绘画的风格技法、构图布局充分展现了辽代绘画成熟高超的艺术水平,形象生动地折射出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契丹历史文化内涵,涉及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现代的艺术学科, 在 “美的艺术” 中形成, 它启动于文艺复兴, 到 19 世纪末定型。 其产生、 演进、 成型在于三大因素: 一是按照美的原则, 从原有的 “泛艺术” 体系中析出一些艺术门类, 形成美的 艺术的门类体系; 二是由泛艺术体系中的生产者演进为美的艺术创造者, 即成为艺术家; 三是美的艺术的展 示场所, 在美的艺术的演进中产生出来, 成为文化中的专门审美场地。 以美为目的的美的艺术, 因与并非全 是美为目的的泛艺术区别开来而得名, 这一新起之名在改变了原来的内涵之后, 因语言简化规律而简化为 “艺术”, 最后成为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具有强烈的现代哲学意义。 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一项澄清在于, 现代哲学 试图以存在关系为基础的存在论取代传统以认知关系为基础的本体论, 以此克服传统哲学对存在与存在者的 混同。 从存在论哲学的视野来看,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迷误有着清醒的意识, 并且已经预先发动了一场把本 体论转向存在论的革命。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 将自身的思想建立在坚实的存在论基础之上, 通 过实践活动来解释人与世界及其关联的历史性生成, 揭示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论内涵, 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存 在关系与认识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子“吾丧我”思想是《齐物论》全篇的精神内核,对于当前的绘画创作与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性。首先,分析历来学者对于“吾丧我”的各种解说,力图准确把握其含义。其次,回望西方绘画创作历程,分析西方绘画创作与“我”之间的各种关联性。再次,比较庄子“吾丧我”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无蔽真理”观的相通性。最后,运用“吾丧我”思想解读法国绘画大师保罗·塞尚的绘画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18.
殷夫虽然很早就参加革命, 但其初期诗歌创作以爱情诗和个人主体 “我” 为中心, 直到 1929 年发表 《别了, 哥哥》 后, 才明确转向了革命诗和类主体 “我们”, 但是转向后的殷夫, 仍旧存在 “正负情 感” 的 “矛盾和交战”, 甚至有着难以割舍的 “阴面的果实”。 它们并不仅仅是五四个人主义的残留物和左 翼革命无法解决的难题, 更是现代主体诞生时自带的哲学难题, 即 “我” 和 “我们” 背后的个人与社会阶 级的关系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而 “殷夫矛盾” 的研究意义, 就在其不是这个难题的解决, 而是难题的探索 和症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具体总体观是一种研究一般历史和具体历史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论。 完整把握马克思 具体总体观的本质内容, 离不开清晰地辨析马克思在 “具体” 观问题上对黑格尔、 费尔巴哈、 施蒂纳、 蒲 鲁东等人的思想超越; 马克思具体总体观所具有的唯物主义性、 社会历史性、 社会关系性、 内在矛盾运动性 等特征, 也都是在超越这些思想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和完善的。 透彻地理解马克思具体总体观的四重特征, 不仅有助于清晰地把握唯物史观在 “具体” 解读上的独特理论深度, 而且有助于准确地辨析国外学界各种 流行观点的学理缺陷, 同时也为我们从 “具体” 之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深化对当下中国的 “具体实际” 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广义来看, “欧亚现象” 是指在欧亚大陆结合地带发生的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一种因战争而 引发的文化交融与民族融合现象, 以及后来又因经济目的而展开的地缘和资源争夺现象。 “欧亚现象” 可以 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希波战争。 随着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失败, “欧亚现象” 有一段寂静期, 并持续到张 骞出使西域而打通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古丝绸之路。 在大航海时代,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取代了陆上 丝绸之路, 但内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基督教世界的宗教和地缘冲突, 依然演绎着 “欧亚现象”, 且延续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帝国本是一种秩序, 但后来成为了一种 “利维坦”, 总是以地缘政治为目的进行霸权 扩张, 从而产生了诸多 “帝国后遗症” 现象。 不过, 乌克兰危机演绎了欧亚 “帝国” 借用地缘政治进行霸 权争夺的最后一抹余晖。 不管这场战争的性质和胜败如何, 从战争艺术看, 俄乌战争具有元宇宙特性, 因而 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