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诗学的国度。早在春秋末期以上,做诗、教诗、学诗、用诗便在我国蔚成风气。孔子生当春秋末期,既是既往诗学的集大成者,又为后世中国儒家诗学奠定了基础。他在学《诗》、用《诗》、教《诗》、研究《诗》、整理《诗》的过程中,必然有所主张,而且应该自成系统。全面揭示孔子诗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更为深刻和全面地了解孔子,了解中国传统儒学,  相似文献   

2.
“古诗文”这个中国文化上的明珠,不管是从文学手法角度还是思想内涵方面,对小学生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 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绝大部分源于学校,一个学生是不是满腹诗书,要看学校有没有古诗文化,要看我们是否为学生创设学诗的氛围,而营造学诗氛围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古诗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谈译诗     
文学翻译难 ,译诗是难中之难 ,因为诗歌翻译除了要再现原诗的思想内容 ,还应该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同样精练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原诗的形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译诗中应该把握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燮在南社中是较有诗学根柢者,对诗之本质与功能有较清醒的认识,对诗学承传与宏扬抱有热诚希望。其诗学思想主要有:诗能影响政治;诗人要有真性情,但要防“率”与“浅”;诗人要有学问,方能彰显文采;诗之外要有事;才与学相互促进;还须讲究法,法依赖才,才来自学;诗言难言之隐,难尽之情;诗语言力求雅驯;关于学诗途径,反对家数之说:以理性态度正确看待同光体。这些见解大多数是针对南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颇与缺失而发的,表现一位学人应有的正直品质与独立思考的勇气。高燮的诗内容广泛,感时诗哀愤沉著,山水诗清爽飞动,咏物诗寓意深沉,咏怀诗沉郁绵邈,题赠诗亲切真诚,缅怀悼念诗沉挚悲郁,莫不真情朴茂。既有渊雅格调,又有时代气息,合唐诗之雄放、宋诗之峭健为一体。峻洁而无尘滓气、蔬笋气,清雅爽净。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释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雪夜停在林子边》(Stopping byWoods On a Snow y Evening)介绍深层解释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层解释需要研究词,关注诗的基本要素,了解诗的解释方式。将作用于我们身心及情感所产生的总体感受做详细的解释称为理解。理解并且阐述对诗的全部感受是唯一增强学生学诗能力的方法。诗人和读者有默契,诗人慎重选择词意贴切的词,读者透彻地理解它们。因此要避免误解诗,就要注意产生某种想法或解释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应该构建自己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其基础应该来自传统.在教学中应该把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知识体系介绍给学生.在设立教学体系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对民间文学、民间文化、传统手工艺、民俗,乃至民间神秘文化的研究成果.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理论体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体系;二要确立中国人自己的评价标准,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思路.这一思路之基础应该来自中国的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婚恋诗是《诗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剧结局,抒发弃妇愤懑不平的弃妇诗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早期妇女的不幸遭遇。因此,对《诗经》中弃妇诗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上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妇女们所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中国妇女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艺术各类别的统称,按照文学体裁“四分法”的分类方式,诗是与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体,但这一“并列”并非是平等的,诗的性质可以说是一切文学乃至艺术的精神蕴含。黑格尔说:“诗比任何其它艺术的创作方式都要更涉及艺术的普遍原则,因此,对艺...  相似文献   

9.
艾青是极少数把“诗”与“歌”区分开的现代诗人之一。诗更通画,强调意象的新异,歌词更通乐,强调语言的流畅动听。诗可以有更多的内心独白,歌词却需要更多地面对听众,使倾诉与倾听同步共鸣。歌词是需要包含诗意,又富有乐感的双重愉悦。一首好的歌词应该是带有音乐特色的文学美和闪耀文学光彩的音乐关,集文学美与音乐关于一身。艾青创作的歌词尽力做到表达意旨的准确性、抒情状物的生动性、造成形象的鲜明性、搏动情绪的感染性、节奏旋律的和谐性。现代歌词以其通俗性与大众化特征影响着中国的新诗,乃至20世纪文学革新的思想理念与艺术取向。  相似文献   

10.
辨"诗"     
诗 ,是一个不断流变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之诗”演变成狭义的“文学之诗” ,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言志”的“诗”与“诗缘情”的“诗 ,本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诗。文化之诗借用了古歌的形式 ,传达的是规范和禁忌、法度和礼仪 ;《诗》是古歌与文化之诗的合流 ,它利用弦歌讽谏来履行其政治使命 ;而文学之诗则是个体意识和文学意识觉醒的产物 ,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之“诗”  相似文献   

11.
博大壮美的史诗艺术——毛泽东诗词崇高美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不仅是革命领袖 ,而且是诗人与哲人。他将伟岸豪放的气质贯注于诗 ,使之呈现出博大阳刚之境 ;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颖悟融而为诗 ,使之充盈着深泓浩壮之气 ;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新美构想化而入诗 ,使之荡漾着浪漫雄奇的神韵。这是毛泽东诗词崇高美的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综通研究的定义域及其视野,文学、史学、哲学是人文科学的第一代子嗣,文艺学、文献学和文本学是它的第二代子嗣。文艺学的教研应该着眼于普适性和"异量之美",应该体贴人文言音、言数和符号之根本,特别是它应该有勇气和胆量向数学求爱。文艺学既要在"本同"的层面"格义",又要在"本同之异"的层面追求情致。"可以数求,难以辞逐"的文学理论以此掂量"末异之同",并企慕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把握微妙的"情结"。文学批评总是想撮合"理论"与"文学"乃至"文学史"之关系,这种撮合有时是成功的,有时也会出现悖谬。文艺学教研应该时时警惕文学和审美肌体之悖谬。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汉诗文中常常可以看到"江云渭树"这个诗语.这个诗语在南北朝时期(1334~1393)的五山文学中就已经非常流行."江云渭树"出自于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诗(<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原本表达的是杜甫(712~700)对李白(701~762)的思念,后来成为一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的成语.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是这样.拙文意在通过对日本南北朝时期的五山文学中的代表诗人义堂周信(1325~1388)诗文中的"江云渭树"的分析,了解日本五山文学杜甫受容的一个侧面,即杜甫重朋友之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他对中国文学有着开启之功 :崇尚自然 ,维护人的自然性情 ,成为中国启蒙文学的渊源 ;他的审美情感 ,开拓了诗的疆域 ,与《诗经》、《楚辞》鼎足而三 ,成为中国的诗歌之源  相似文献   

15.
刘勰提出"诗为乐心"说,含义有以下几端:从创作来看,先有诗,后有乐;从风格来看,诗之雅郑决定着乐之雅郑;从欣赏来看,要欣赏乐,须先理解诗;从功能来看,乐以动耳,诗以感心,二者共成移风易俗之功;从文体来看,决定乐府这一文学体裁的艺术特质的是诗而不是乐。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7.
乐语,就是针对“乐”而“语”。“乐”即指升歌之歌乐。《周礼》记载的乐语有六种形式:兴、道、讽、诵、言、语。“乐语”是一种有文采、有章法、有节奏、有韵律的“语”,它是未成型的诗,是诗的原材料。乐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诗的源头,是中国诗产生、创作的根源。乐语产生了诗,乐语从“歌”中提炼、演绎出了“诗”。乐语在真正意义上促成了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分离,也促成了文学语言与音乐的分离。中国最早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周礼乐语不仅决定着《诗》的创作和中国诗的产生,它对后世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影响亦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
教新诗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不能象旧诗那样教法。要教学生欣赏当代的诗歌,使他们能区别好坏、真假,能分清是创造性的还是模仿的,并懂得去欣赏真正好的诗歌,教师自己必须具有热情和鉴别力。要掌握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全貌,也要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应该尽量从他们的文学中;特别是从诗歌中,了解他们是怎样思考和想象的。假如只强调欣赏而忽略文学发展的面貌和对主要历史上名家的了解,那就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些诗歌和诗人的作用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唤醒人们对诗歌最初的兴趣,过后,就只能处于较次要的地位。当我们成年之后;或者更成熟之后,才会真正欣赏一些伟大诗人的作品。但我们还是有必要选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给青少年读,尽管他们还不能完全欣赏。学习诗歌应该两种方法并用,使青年人既能从历史的角度又能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文学——特别是诗歌;把文学当作遗产,又看到它们还在继续发展;把它们看作是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一种可以欣赏的东西。教师要能把一些指定的古典文学当作历史来教,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他应该引导一部分学生去欣赏文学,并且至少要让其它的学生了解确有人欣赏文学。他要以强烈的热情介绍学生去读当代的诗:首先是欣赏,其次才是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可以有效地研讨现代主义诗作翻译与创作的关系。译诗也是一种诗观的实践,与更大的文学或文化脉络相连;译诗需要对诗学的了解,并不是逐字译过来便可以;译诗可以作为文学关系的具体例证,译诗的动机和影响,牵涉到两种文学间传播、借镜、冲突或是调和等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扞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