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有为在《大同书》題詞中,自称他在光緒十年(1884年)“感国难哀民生,著大同书”。湯志鈞同志对此持有异議,认为这是康有为倒塡年月,以表示他著此书时“一无剿袭,一无依傍”。为此,湯志鈞同志作了一番考証,証明《大同书》成书于1901-1902年,前此无此书的草稿存在。这些考証,对于《大同书》的深入研究,的确有所帮助,但是在方法上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大同社会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他所著的《大同书》,主要体现了他愤世嫉俗的社会现实批判思想和空灵玄妙的“大同”世界理想。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思想虽是鸟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戊戌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1858——1927年)的主要著作之一,成书于1901——1902年。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甲、乙两部,全书出版在康有为死后的1935年。《大同书》出版虽然比较晚,但从康有为的诗文、自编年谱以及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有关记载看,该书的思想在戊戌变法前已形成。晚年,康有为又根据他所接触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和空想社会主义,对该书的思想进行修改和补充。《大同书》幻想一个所谓“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并企图以“不忍人之心”为思想基础,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汪建华 《船山学刊》2001,(2):92-95,128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在论著和讲演中多次提到“大同”,他还亲笔写了《礼运》中有关“大同”的词句.孙中山论述的“大同”,和传统儒家“大同”有何关联.和他同时代写有《大同书》的康有为所言“大同”有无异同?本文准备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大同书》是康有力阐述理想大同社会的著作。它最早于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甲、乙两部,全书直至1935年才由其弟子钱定安交中华书局出版,因而有人怀疑康氏自叙其“于清光绪十年,本礼运之旨,著《大同书》”是“倒填岁月”,认为《大同书》是在1901~1902年间撰写而成的;还有人论证它起稿于1892年以后。但笔者认为康有为在1884年极有可能已构思动笔,且最迟已于1891年撰写《大同书》,大概当时康氏的“大同”学说尚未成熟,故直至1902年才完成初稿。下面笔者引用史料说明。史料一:“启超年十三,与其友陈千秋于学海堂,……越三年”,“共请康…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的《大同书》继承了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公羊三世”说和“大同小康”思想,并用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博爱”哲学、“三世”进化论和“大同”社会理想.同时,又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圣王”政治和君主专制理论、等级观念、宗法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这种对于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与康有为的学术渊源、《大同书》复杂的理论来源,以及康有为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同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大同社会”的教育特征两个方面对康有为《大同书》中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应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性质,而不是资产阶级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导致人们错误定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大同思想和《大同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最早形成于1884年。当时的中国,已经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作为知识分子,他急切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青年时代游历香港的见闻,让他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  相似文献   

1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2-29
说起中国人近代的大同理想,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康有为和《大同书》,这也在无形中减弱了对谭嗣同大同思想的关注。其实,谭嗣同与康有为一样对大同社会津津乐道,并且对大同社会提出了种种畅想。两人的大同思想呈现出诸多相同之处,一起推出了近代大同形态的第一阶段。比较康有为、谭嗣同大同思想的相同点,有助于领略戊戌启蒙思想家的大同思想的共同特征,进而深入了解戊戌启蒙思潮的主旨诉求和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3.
湯志鈞先生的“关于康有为的大同書”一文(“文史哲”57年第1期)对拙作“论康有为的大同書”的批評,其核心涉及有关“大同书”評价的根本問題。这就是:康有为的“大同書”基本上是進步的还是反动的問題。分歧在于:湯先生認为該書的思想基本上是反动的,是康氏晚年“麻痺群众”“反对革命”,“主張保皇复辟的理論基礎”(均湯先生原文)。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而認为“大同書”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康有为早期主張資產階級只主、自由的進步思想。下面就湯先生的論断簡單提几点意見。  相似文献   

14.
<正>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多次谈到宗教问题,有的同志据此认为康有为所设想的大同世界是宗教世界.我认为这是没有真正理解康有为宗教观的实质,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国家已被全世界认为进入“小康”。虽然由于幅员之广,人口之众,各省仍有不少困难县、乡待“扶贫”,可望逐步改善。不过,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当然已是“小康”没问题了,但“大同小康”之说,溯源出于汉儒,康有为据此写了一部《大同书》,预测不可信。我们不能把他作为“预言”来看待.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虽然就整体而言是他本人的独立创作,但却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有所本的。特别是与孔学的大同太平之道有着明显的前后相承的渊源关系,带有浓厚的孔学色彩。《春秋》公羊学的“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的大同、小康说,给康有为以重要的思想启迪。康有为认为,孟子的性善说的根据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心推而广之即为“仁政”,故此心实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切根”、“一切源”,因此,“不忍人之心”成为他设计大同理想的逻辑起点。康有为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去苦求乐,“好进化而恶退化”,这是人道进化的原动力,有此原动力,人类社会就会自然遵循必由之路,循序渐进而至于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这是他坚信大同理想一定会实现的基本理由,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表达了人类诸多美好愿望,尽管它即使到了遥远的将来能否实现还是个未知数,但它自身所固有的价值却是永存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具有孔学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一甲午中日战争前十年,即一八八四年(光绪十年),康有为开始写作“大同书”,其中甲、乙两部于一九一三年刊载于他的门人陈遜宜、麦鼎华所编的“不忍杂志”上,一九三五年他的弟子钱定安将全稿交中华书局出版。梁启超在“康南海传”一书中把“大同书”看成是康有为的哲学代表作,称它为“博爱派哲学也”、“主乐派哲学也”、“进化派哲学也”、“社会主义派哲学也”,最后这样称道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此等理想,在今日之欧美,或不足为奇,而吾独怪先生未读一西书,而冥心孤往,往闢新境,其规模如此其宏远,其理论如此其精密也,不得不叉手赞叹曰:‘伟人哉!伟人哉’!”可见梁启超是很推崇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8.
“大同书”是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但同时却也是长久被误解和曲解的著作之一。就在最近的一些涉及“大同书”的文章中,也还有这种情况。例如,有人说“大同书”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有人却说它是没有现实社会基础的“游离了的学说”;有人认为康有为著书目的是为了“给中国资产阶级指示出路”;有人却确信著书目的是为了“欺骗和麻醉人民群众,以缓和人民革命高潮”。很明显,这种种不同看法造成混乱的感觉。实际上,“大同书”的内容和特色是它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比较集中和没有掩盖地表述了康有为前期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如果说,在“戊戌奏稿”及其他著作中,康有为是最後总结了整个改良派现实的具体政治纲领;那末,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却是最先企图予改良主义以空想的最高目标。这两者有着大的距离和矛盾,(正是这种距离和矛盾迷惑了许多人)但同时却又是有机的统一。一方面,在“大同世界”的空想中,处处潜伏着软弱妥协的改良主义思想实质;另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是维新变法派的领袖人物,也是新学家们的领袖人物。他的《大同书》,根据《春秋》公羊家的三世说与《礼记.礼运篇》的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和基督教博爱平等自由的教义、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再加上一些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想出一个大同世界,这是典型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代表作和新学家的学问样板。  相似文献   

20.
具有深厚国学根基的康有为,在西学影响下,重新解释汉宋调和论,形成了以变法维新、救国图强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康有为糅合《春秋》三世说与《礼运》小康大同说作为自己思想的展开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康有为把人类历史发展视为一个在总体上不断上升的过程,把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向了放眼未来,并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