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全面部署,必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2014年12月在经济日报发表《加快建设法治统计》署名文章,全面阐述加快建设法治统计的重要性、原则和主要任务;去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提出要始终坚持法治立统,以十八届四中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全面部署;四川省委作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战略决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事业步入厉行法治的新常态。“善张网者引其纲。”在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大框架下,四川统计系统全面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以提高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为目标,不断健全统计法律规范、严肃法律制度实施、加强统计执法监督、强化统计法治保障,统计工作各领域、各环节均纳入法治轨道,法治统计建设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陈智 《四川省情》2013,(5):51-51
依法行政是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推行依法行政,新任总理李克强在首次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直言表示要“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近现代法治实践告诉我们,法治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控制和约束国家权力,建设一个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当前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诸多领域中的深层次矛盾比较集中地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4.
翟峰 《四川省情》2014,(12):51-51
201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今年"依法治国"首次作为党的中央全会议题,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步伐稳健有力。一、贯彻依法统计,统计改革创新基础更加坚实统计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  相似文献   

6.
《统计与经济》2008,(4):11-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十七大再次强调、中央领导在各种会议、各地考察时经常要求确保在2020年要实现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为了使各级党委、政府更翔实地了解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更好地组织指导今后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6月印发的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全区八年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行了重新调查数据.  相似文献   

7.
全国目标:由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响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工业化基本实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经济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2005年2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必须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可靠的保证.怎样来实现这一目标,它有哪些推动因素?搞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十年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二十大报告第七部分,聚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题进行论述,将法治建设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专章论述、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统计》2013,(6):6-7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的宏伟目标,是十八大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作为统计部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做好拿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服务工作,努力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指导本地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青海统计》2009,(8):4-5
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对1983年制定、1996年修订的现行《统计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在统计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今天,全面修订《统计法》,夯实统计工作的法治基础,对于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万 《青海统计》2005,(10):4-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三农”。青海农牧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是决定全省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家提出的建设目标,十分重视全省小康建设的研究,为保证农牧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顺利进行,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尤其是从2004年起,投资规模空前,投人巨资主要用于改善农牧区教育、水利、设施农业、电力、通讯、交通、卫生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奔小康的进程,确保我省在本世纪2020年末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5.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蔓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和化解风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在制定方案、采取措施、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用法治方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推动防控工作向法治化迈进。  相似文献   

17.
把宝鸡建成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的战略构想,也是宝鸡市委、市政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个率先”,建设和谐奋进新宝鸡的战略决策,更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目前,宝鸡的第三产业现状怎样,面临哪些困难,需要如何作为,我们做了一些浅显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几点不成熟见解,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将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统计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全面推进依法统计的新起点。新《统计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引导、保障和推动统计事业健康发展,提高统计工作科学水平,保障统计数据质  相似文献   

19.
财政"超收"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4~2007年的14年间,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攀升.财政收入规模一再高幅跃升的决定因素主要是财政"超收".持续十几年之久巨额财政"超收",带给我们的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财政"超收"现象的长期持续存在实际上是政府预算约束机制弱化这一长期命题存在的反映,是对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灵魂--法治性的违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预算的经验,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政府预算的法治性,加强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机制,改变政府预算约束弱化现状,强化预算约束机制,这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特别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成效显著,对权利的认知度高,具有较强的守法意识,但还存在着学校教学效果不理想、家庭教育匮乏、法律认知不全面、维权意识较弱等问题。为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可以法治教育的目的性、主体性、场域性等标准考量分析既有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理念,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