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辯證法的核心——發展是對立面的鬥爭”是華崗同志關於“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第十一次報告。  相似文献   

3.
一、唯物辯證法是什麼? 我們知道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完整的科學的宇宙觀,它的科學方法——辯證法和科學理論——唯物論是統一不可分離的,爲了講述和研究的方便,我們才把辯證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分開來講述。辯證唯物論部分已經講完,今天起我們開始學習唯物辯證法。什麽叫做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意思,就是指的建築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正處於對立的地位ㄎ镛q證法和唯心辯證法的根本區別在於:唯物辯證法是  相似文献   

4.
吳大琨同志在辯證唯物论與政治經濟学的續稿中,論證了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表述的資本主义发展规律中體現的辯證唯物論。  相似文献   

5.
一、辯證法是研究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之普遍規律的科學自然现象和社會现象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約,是唯物辯證法的第一個基本待徵。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是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基本現象,也是觀察事物的最初步的方法。斯大林同志在‘辯证唯物論與历史唯物論’中說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第一個特徵時写道:‘與形而上學相反,辯證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什么  相似文献   

6.
會上的報告綱要 (七)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邏辑是研究正確思惟初步規律和形式的科學,要進行思惟,必须通過和運用个同的概念,没有概念,就不可能進行思惟,更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關於概念的形成,在講辯證唯物論第二個特徵時,已有詳細的叙述,  相似文献   

7.
從一九五三年四月间起,山東大學師生卽在党與校行政的領導下系統地学習了辯證唯物论。現在此一學習已經結束,领导上要求各教師都要結合自己的業務寫出一定的學習心得或論文。本文卽是我自己为此而寫的論文,全文共分五节:第一节引言——馬克思主义哲学與政治經濟學的不可分割第二节 馬克思主义的產生是哲学中的革命同時也是政治經濟学中的革命第三节馬克思在‘资本論’中所表現的辯證唯物主義 第四节列寧與斯大林怎樣發展了馬克思的哲學同時也發展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 第五节毛澤東同志的哲學著作如何指導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具體途徑,其中,第四、第五两节乃是本文的重點。 現在先將全文的第一、二兩节在‘文史哲’上發表出來,徵求同志們的批評意見。一、引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不可分割哲学與政治經濟学,一般地說来,乃是兩種不同的科学,但在我們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直属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员会的社會科學院舉行了辯證唯物论與历史唯物論教研室和历史哲學教研室的擴大會議,討論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九月全體會議所提出的诸理論問題。A.中奥庫洛夫作了‘蘇聯共产黨中央委員會九月全體會議的决議與馬克思列寧主義若干理論問題’的報告。茲將報告簡述於下。A·中奥庫洛夫說,苏維埃國家現在正經历着共產主义社會建設的新的重要階段。共產黨與蘇維埃政府在實現蘇聯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具  相似文献   

9.
一、運動和發展是物質存在的普遍形式我們在講唯物辯證法的第一個特徵时曾经说過,宇宙間所有一切事物或現象,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具有內在聯繫的統一整體,其中各個對象或各個現象都是互相聯繫着和互相制約着。這就是说,它們中間有着一定的相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作用,必然表現为一定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今天要講的唯物辯证法的第二个特徵,即关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正是前一個特徵的必然結果,它是從前一個特徵發展而来的。宇宙間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社會和思維,都是處於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狀態中,運動和發展是物質存在的普遍形式。斯大林在说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第二个特徵時寫道:一與形而上学相反,辯證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靜止不動的狀態,停頓不變的狀態,而是看作不斷運動、不斷變化的狀態,不斷革新、下斷發展的狀態,其中始終  相似文献   

10.
中華人民共和国憲法草案已經公佈,全国人民正在學習討論中,本刊为了幫助讀者對於憲法草案的學習,謹刊載憲法草案原文及華崗同志關於憲法草案的報告A崗同志指出,憲法是上层建築的組成部份之一,是由生產關系的主導部分所確定的。我們的憲法是属於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真正屬於人民的憲法。我們学習憲法後,应當在思想、工作行为中來貫徹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食色性也"如今已是国人耳熟的哲理名言,但未必知道此语源出告子,而由孟子在自己书中用作辩驳对象才得保存.近年来,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其中《性自命出》一篇与告子言说多有相符,使研究者对告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有新的认识;然而坊间把"食色性也"张冠李戴到孟子头上,甚至写进了某些大学教材.[1]于是笔者撰此短文,以示纠偏.告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在诸子百家中应该也算一家,可惜早已失传,只是汉代赵岐在给《孟子·告子上》作的注中说:"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论语曰:子罕言命,谓性命之难言也.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2]近人杨伯峻根据《墨子·公孟篇》曾议论到告子,认为告子"似曾受教于墨子",并引梁启超《墨子年代考》云:"案《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得见墨子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中年."[3]梁、杨考证有理.  相似文献   

12.
‘美是生活’这一定義是由俄国天才学者与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学位论文‘生活与美学’问世已一百年了。这一唯物論的美学著作,在历史上曾经起了光輝的戰鬥的作用;現在,它仍然有着新鲜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运用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观點來解决美学上的问题,從而继承和发展了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伯林斯基在艺术方面的唯物论原则:藝術是客觀现实的真实反映。這給予了当时统治的唯心论美学以一个沉重的打擊。當時的統治美学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吻合。完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中"告"字作"当"等形,为卜辞所习见。吴其昌认为它的上部为牛字部分,下半部为刑牲之具,意为杀牲以祭告神祖①,后逐渐弓!申为报告、请示、告诉等意。在殷墟卜辞中,有关"告"的辞例很多,仅集大成的《甲骨文合集》就选录了600余条,内容涉及到商代后期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军事、农业、祭祖等,由此可知"告"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整理、分析和讨论。总观有关"告"的卜辞,以告祭用法的比例最大,告在此即相当于导告字,《说文):"导告,告祭也。"商人的告祭对象主要有:(1)甲辰卜,惟翌乙巳告上甲。…  相似文献   

14.
<正> 告子的人性思想,仅存于《孟子·告子》篇中,略而不洋,难以窥其全貌。但是,孟子在人性论上主要以告子为论敌,他的记载虽不无偏颇地进行了取舍选择,仍可确信它反映了告子人性说的基本面目。由于人们把告子人性说做为一个单向开环系统,只承认告子对孟子的影响,而不承认孟子对告子的影响,没有从二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中去分析告子思想。因此,学术界对仅存的史料亦未给予科学的解释。其实,告孟同游稷下学宮,而且进行过激烈的学术论争,他们的影响必然是双向的。也可以说,告子的一些观点是针对孟子的性  相似文献   

15.
王艳 《中州学刊》2014,(5):122-126
宋朝告赏法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刑事犯罪、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均广立告赏法。宋朝告赏法的推行积极而有效,有利于政府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告赏法的推行也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告赏法过多过滥,以致民间形成告讦之风,奸猾之人无所不告以至于家家有告讦之忧,人人有隐落之罪,影响到百姓的生计与生产的发展,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相似文献   

16.
陈玺  何炳武 《人文杂志》2008,(3):165-171
尽管匿名告人严重违反唐代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但告密盛行的政治环境,客观存在的立法缺陷,以及险恶幽暗的世道人心,是唐代匿告风气盛行的重要原因.唐代处理匿名投书遵循一般案件即时焚毁;反逆案件闻奏听裁的基本策略.同时良贱、尊卑等身份因素又是量刑时必须参酌的法定情节.历代律家为为禁绝匿告现象虽苦心经营,屡作变通,但唐律技术层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却始终无法彻底克服,以致后世立法只能勾勒出回归唐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去年十一月有两种在语文刊物上连载的语法印成了单行本,一是‘中国语文’上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一是‘语文学习’上的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这是祖国语文语法教学上两件可喜的事情。‘汉语语法常识’已经由作者张志公先生修订后由中国青年社出版,‘语法讲话’现在正用该刊的抽印本向各方面徵求意见以便修订,推想正式出书跟大家见面日子也不会很远。现在我们站在语法教学工作者的立場,先把我们学习‘语法讲话’的一点体会发表出来,一则向  相似文献   

18.
车淑娅 《殷都学刊》2002,(3):99-101
本文描述了动词“告”与其所告内容、所告对象组合形式的演变过程 ,旨在探寻“告”之类动词双宾结构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9.
张文渊 《船山学刊》2013,(2):109-111
人性问题是贯穿告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哲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告、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关系对于把握告子和荀子的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告、荀的人性论均建立在中国古代"以生言性"的论性传统上。后者对前者的发展可从几个方面来说:在"人性"的内容上,由本能欲望到官能能力;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由无善恶到可善可恶;在道德实践方面,由人性能变到人性能善;在道德标准上,由义决定到礼决定。告、荀二人人性论的实质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让人避恶为善,进而成人成圣。  相似文献   

20.
董卫国 《船山学刊》2013,(3):113-116
《孟子》"知言养气"章记载告子的不动心之道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句话历来让人费解。要全面理解这句话必须以告子思想的总体架构为背景。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与理性主义的道德论是告子思想的基本架构,其不动心之道是与此一致的。人的道德意识是通过理性能力对外在的道德伦理知识学习而建立,人的情感附属于人之自然生命,其中并无道德伦理的基础和内容。告子所以能做到不动心,完全依靠理性的道德意识强制内心的情绪,进而落实为身体的行为。从思想发展的历程看,告子思想与荀子有相似之处,应该是荀子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