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拟博物馆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要更好地展示虚拟博物馆中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保护、传承和发扬文物中的精髓,需要借助数字多媒体组件。因此,结合虚拟博物馆的现有需求及对当前流行的数字媒体软件的深入剖析,基于Unity3D游戏引擎设计并实现了能同时支持主流桌面环境(包括Windows系统、Mac OS系统和web浏览器)、移动设备的跨平台轻量级数字多媒体组件。该组件集成度高,可移植性强,操作简单,界面美观大方,对外提供了方便集成的接口,支持本地和互联网中文件的搜索及主流音、视频文件格式的播放,实现了文物以动态、活化的方式展现,可为东巴文化虚拟博物馆的宣传、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强文物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博物馆使用理念的转变与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能够整合博物馆资源,让沉寂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过来,进而最大化发挥出其在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提升方面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帮助工作人员更加高质高效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延续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历史。  相似文献   

3.
受"全球化"的显著影响,地域建筑文化在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传承、保护与更新发展的诸多现实挑战和问题。以新型城镇化为视角,分析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现状,包括古建筑保护、历史老街区保护、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保护、新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体现等诸多方面状况,通过对"新型城镇规划与地域建筑文化保护"、"新型城镇建设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新型城镇的城市文化营造与地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等方面内容的研究,提出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匹配的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策略,达到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和谐发展的目标,弘扬与发展本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而且逐渐成为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的精神家园。通过借鉴文化空间理论,认为博物馆文化空间是由核心文化、符号系统和动态展演构成。作为公众社会"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应主要扮演文化记忆和文化创造两种角色。除了文物展示以外,当代博物馆应注重见证当代文化、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营销文物来源地以及传承区域文化等功能的实现。从博物馆的文化空间生产角度,应从营造文化氛围和举办相关活动两个方面来优化升级湖北省博物馆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翔实记录,建立基于Web的羌族文化交流平台,使羌族文化遗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播。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既能为羌人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亦将支撑起汶川地震后羌寨的"文化观光"产业。但如何以"信息化"为契机,实现羌族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政府、学校和社区间的合力,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融入羌族社区的灾后重建之中,并注重彰显羌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信息手段和内容的革命引发了全球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浪潮,从而成为了各国开展文化保护的重要发展趋势。如何运用现代手段加强对传统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探索中前行,建设生态博物馆是诸多行之有效的重要传承保护方式之一。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是我国首个此类型的博物馆,通过解剖、分析其实施构想、内部解构和具体方式,把握其运行规律,对我国运用建设非遗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方式开展非遗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博物馆是建设和谐文化校园的重要文化载体,数字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虚拟体现,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它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地呈现于网络,并通过网络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数字博物馆建设包括博物馆网站、馆藏品管理系统、文物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及基于触摸屏的藏品展示系统和多媒体展示影像资料的制作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古代乐器文物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古代音乐文明发展的实物见证。文章回顾了乐器研究和文物领域的传统乐器分类方式,检视国内外博物馆当前的乐器文物检索结果与呈现;进一步分析盖蒂研究所艺术与建筑叙词表中乐器分类方式的参考性,讨论基于乐器文物工具书和相关权威文献构建我国古代乐器文物主题词表的思路与方法,以利乐器文物信息的发现、检索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品的研发是新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在的市场需求、丰厚的文物资源使文化产品研发工作前景广阔。深入解读安徽厚重历史,利用安徽和安徽博物馆的特色文化符号研发文化产品,以文化为根、志在创新、打造精品战略是研发工作的指导理念。重视宣传和营销,扩大文化产品的推广,延伸博物馆和文物藏品的文化影响力,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哈尔滨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不同人群对博物馆的使用需求和行为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博物馆的区位交通、周边环境及馆内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使博物馆能够良性发展,更好地承担起普及知识、教育大众、传承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近现代民族文物的保护工作越来越被重视。民族类博物馆作为近现代民族文物的主要典藏和保护机构,承载着开发、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使命。但从民族类博物馆的馆藏工作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仍然存在着文物征集渠道复杂、文物典藏缺乏行业标准、技术保护理论不足等几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典藏规范,提高民族文物征集的科学性,构建近现代民族文物馆藏的技术保护模式,建立和完善民族博物馆典藏标准,从而使近现代民族文物典藏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当代文化的根源,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宝鸡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省级以上文物近百处。城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激烈的经济竞争等给古陈仓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挑战,古陈仓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威胁。对古陈仓传统文化进行适应性保护研究,使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为宝鸡现代化发展再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哈尔滨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不同人群对博物馆的使用需求和行为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博物馆的区位交通、周边环境及馆内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使博物馆能够良性发展,更好地承担起普及知识、教育大众、传承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功能日趋多元化,博物馆管理也远远超出文化文物系统的传统概念,从重视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功能逐步转向更加突出其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功能。"保护与开放"的矛盾、"传统建筑结构与新型运营系统"的矛盾、观众数量持续增长等因素,给博物馆带来保护、管理和运行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从博物馆行业当前风险评估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突发灾害类风险"、"渐发病害类风险"、"经营活动类风险"的多维度风险分类方法,对风险九度分析模型进行了内涵准确性、覆盖全面型、测算可行性和结果支撑性四个方面的改进,提出了面向风险管控的4A策略和优化后的风险十一度分析模型,并以三个石窟博物馆为例进行了三种风险类型的分析应用,旨在为博物馆管理者、博物馆所属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及博物馆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学术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秦汉唐锦绣宫博物馆是以中国古代性文物展示为主,以改变中国人"谈性色变"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的性观念为目的而建立的独具唐文化风格的专题性博物馆。通过研究国内外性博物馆展示形式对比,从空间区位的划分、材料与新技术的运用、色彩的运用、光的运用、多媒体的运用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秦汉唐锦绣宫博物馆展示形式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力争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邹顺宏 《国际公关》2022,(6):121-123
在信息社会的新一轮变革中,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并日益与文化生活紧密融合。基于数字博物馆的研究视角,虚拟技术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与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化传媒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基本动力。本文阐述了数字博物馆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特点并强调其意义所在,同时指出了当前博物馆建设的不足,进而提出虚拟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的具体应用,为博物馆的发展提呈可行建议,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7.
让“文物活起来”是传承保护好文化遗产、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充分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高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随着文化科技不断进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为“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实践手段。同时,文化遗产与科技结合过程中如何更好呈现文化内核价值成为学界研究重要理论热点。基于场景理论分析方法,提出文化遗产的虚拟场景价值维度,并以上海中华文化宫中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为例,对文化遗产虚拟场景进行设计与评价,为文化遗产与科技结合的价值提升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建设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要提高其"文化自觉性",调整其文化心态,加强其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调适、转换,进而推进民族文化的重塑和整合.  相似文献   

19.
谈论东巴,大都从宗教方面着手,也有许多论及东巴与纳西族文化的文章,惟多侧重于文化的某个方面。对创造,传承纳西族传统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东巴经师的全面研究则多少有些忽视。从纳西族文化的发展来看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七世纪以前为原生文化,从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唐宋)为形成纳西族传统文化——东巴文化时代;元明两代为双轨文化——东巴文化和接受汉族文化并行,从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到公元1949年,东巴文化与汉文化逐渐交融,形成新的纳西族文化。本文试图将东巴放在纳西族文化总体发展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介入文化的范畴,需要有文化自信的视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等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精神要素和内在支撑。以文化自信的视角,阐述了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三结合"成效,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信息,分析其在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并提出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