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特性、应用等基础上,采用高性能PC机作为操作平台,Tree Professional作为植物建模软件,3DMAX作为建模软件,VRP作为虚拟浏览场景,通过确定项目类型→模型制作→虚拟场景中植物建模→虚拟场景漫游,进行了虚拟现实场景的搭建,并以南方某古村落为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从虚拟流程、重建方法、数字化构建、虚拟交互漫游技术4个方面重建还原古村落的历史遗貌,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筑作为人文环境的基本构成,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物质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固化。当前,古建筑始终面临着不可逆的损毁风险,为更好地保存其风貌特征,对日后修缮与维护提供确切参考,数字化重构是必然且高效的保护形式,而增强模型的标准化构建及数据流通性则是关键。参考《营造法式》理念,将侗族古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侗族民居建筑营造特征为研究个例,将建筑构件划分为分类数据库,提出营造图库共享平台的建设构想。运用主流建模软件所通行的函数语言为运行规则,从而得到模式化输出的完整模型。该方法从技术层面简化了古建筑的数字化制作流程,缓解古建筑复杂构件与结构的模型流通难题,为侗族古建筑的数字转化提供底层数据,对侗族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维建模技术是虚拟现实设计中最基础的部分,虚拟现实中的模型都是由低面数模型制作的,中以实际应用的建模技术的流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将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VRML)相结合,提出了基于VRML的建筑小区建设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方法。从建模思路、方法、仿真框架等方面介绍了可视化仿真原理,应用建模技术,实现了建筑小区三维数字建模;确定了仿真参数,实现了建筑小区建设过程可视化动态仿真及优化,并结合三维图形实现了结果的可视化输出,为建筑小区现代化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基于参数化建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钢铁厂原料混匀系统的设计优化与仿真系统的结构。研究了设备设计优化、车间参数化建模和原料输送仿真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混匀料车间设计与仿真的集成自动化系统。应用表明,该系统可提高原料混匀料车间的设计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武少华 《新天地》2011,(11):158-158
随着新轮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现代理念的职业教育思想已经渗透到职业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从3D建模、虚拟现实等多方面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筑遗产数字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三维高保真信息采集与仿真建模是对其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对大体量复杂建筑遗产全方位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仍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五台山龙泉寺石牌楼是一座体型庞大、造型复杂、多层镂空雕刻的复杂古建筑,数据采集难度之大是多年困扰此类建筑遗产数字化的行业难题。本文针对其特点量身制定了数据采集、处理、仿真建模、压缩优化等技术方案,提出了大体量、复杂、多层镂空雕刻古建筑数字化采集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标准规范,为此类大型复杂建筑遗产数字化提供有益借鉴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相关汉字发轫,探索中国古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生态属性。中国古建筑建立在中国这块生生不息的母体上,因地制宜、随类赋形、就地取材,通过对自然的意象仿生,创造了动静相生、无静不动的美学观念。生命体的活性结构,将"天人合一"充分体现于古建筑,使中国古建筑能抗灾应变千年屹立。同时本文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不是封闭系统,而是活性开放的"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虚拟现实和网络三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古建构筑物进行数字化保存、原貌再现和向大众传播,并与之互动是大势所趋.文章考察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布达拉宫,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数字仿真和网络传播研究;论述了数字媒介下的布达拉宫的技术再现和审美感知,以及它的工程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旨在为布达拉宫的数字再现、网上传播、受众欣赏和保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在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从朴素自然的建筑实用意识到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念至融汇升华的建筑理想理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沿着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轨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阶段、人与人和谐关系阶段及人自身和谐关系阶段,探讨了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联系,试图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对中国现代建筑生态化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景观再现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具有变革性的影响,同时其在历史文化景观再现中的运用也具有可能性.虚拟现实技术在规划设计领域虚拟建模及虚拟设计两方面的运用以及在历史文化景观再现中的运用,都显示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用户接口技术,它通过给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直观而自然的实时感和交互手段,最大限度方便人机的交互操作,而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敲打键盘输入,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虚拟现实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三个基本特征。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观察和设计效果,同时可以展示园林空间的整体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距离浏览、辅助设计、辅助决策和公众参与。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虚拟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像生成技术、交互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园林景观设计者的积极参与,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应用必将带动园林设计方法论、园林设计本质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富文化吸引力的时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唐代风格宅院,创设充满唐代生活气息的情境,在其中安排多种文物展品和文化展示,完成一个集漫游、观赏、教育于一体的虚拟博物馆,意图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受众民族自豪感的目的。运用的技术包括三维建模、虚拟现实、交互动画等。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划界问题是从哲学层面上讨论虚拟现实问题的哲学基础 ,本文基于现实本质含义及与之相一致的基本特征 ,从实在性和主体性两个方面提出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划界标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建筑众多,且具有自身的消防安全特性。本文结合当前古建筑消防安全形势,从消防管理、防火设计及火灾扑救三个方面,对我国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宁波城区古建筑具有分布比较集中、类型多样和明显反映时代特征等特点。目前,宁波城区对古建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古建筑妄加改造;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忽视对古民居的保护;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对古建筑造成“建设性”、“开发性”破坏以及旅游开发商业气重,缺乏文化特色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宁波城区古建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注意对古建筑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协调现代建筑环境与历史环境和对古建筑进行重新利用等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公共政策研究范式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问题内在的复杂性,使得其研究范式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应用,支持了不断试错的进化主义认知理念,支持了基于仿真环境的群决策方法,由此还可以在虚拟现实中进行未来场景的推演和校正,这些构成了新的公共政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划界问题是从哲学层面上讨论虚拟现实问题的哲学基础,本文基于现实本质含义及与之相一致的基本特征,从实在性和主体性两个方面提出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划界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建筑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土石结构到砖石结构,木框构架结构,多层砖石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斗拱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古建筑尤其讲究装饰、借景、色彩、材料等,讲求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0.
虚拟现实艺术是一种在技术上依赖数字化技术呈现的艺术,在精神上带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传播过程具备了“超真实”与高互动非线性参与的特征。本文从交互融合逻辑的呈现模式,传播与受众的信息反馈机制,以及从单向传播升级为多维度传播,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运行规律,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立体宣传,开启全新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的同时,对传承红色文化教育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