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 ,实体的具体化就是形式 ,西方艺术受制于文化的形式原则 ,必然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中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是西方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学理论历史悠久,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来看,主要是模仿论、表现论和形式论三种理论的形成、嬗变和交替。19世纪的形式论和20世纪的形式论是一致的,对于文学审美特征和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特异性的关注和探索,对于文学自身独立性的充分肯定,两个世纪的形式论是共同的。因此,20世纪西方形式论是19世纪西方形式论的沿革,19世纪西方形式论是20世纪西方形式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每一种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的背后,都有或一个或众多的哲学体系支撑着。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形成受众多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有:传统调性理论和传统功能和声的瓦解、对理性主义和形式美的摒弃、对叙事性原则的拒斥、对情感表现与形式的不同态度等。而传统调性理论是西方传统音乐理论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西方调性体系的产生、发展直至现代主义音乐时期瓦解过程的论述,剖析了其背后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对现代音乐在美学层面上有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东方和西方不仅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文化概念。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与文化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由此产生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和地理~文化分离论的分野。地理一文化重合论主张在东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在西方地理上产生的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即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重合的。地理一文化分离论则相反,即认为地理上的东方或西方同文化上的东方或西方是分别相互分离的。本文主张后者,对李大钊、萨义德、霍布森等人的地理一文化重合论做了全面梳理,并用史实对之做了批评。  相似文献   

5.
艺术形式美的问题,近年来颇引起不少学者的注目,于培杰的新著《论艺术形式美》,便一定程度地拓宽和开掘了这一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该书的著者凭着对艺术形式诸门类研究现状的真切把握,对这一领域中的一些薄弱地带作了尝试性的挖潜。如果说西方美学的媲祖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音乐中的数的关系进行过最初的思考,那么其后继者请如荷迦兹、鲁道夫·阿思海姆等大都侧重于对视觉形象形式(如形体,色彩等)的分析,先辈们在这方面探讨上的偏好,恰恰  相似文献   

6.
形式美与艺术本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贤根 《江汉论坛》2002,1(5):83-86
本文基于西方“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历史性变化,探讨了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一方面,形式作为艺术本性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形式是流变的与多元的,这种关联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无视这些,将无助于增进对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再谈艺术的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三年我曾就艺术的形式美问题写过文章,谈到我国绘画艺术在因物立意、笔中寓骨、骨中见势的过程中表现形式的美,文中有些看法还待商榷。近年来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外美学遗产,也时常涉及形式美问题,现在试选择西方文艺批评史上某些有关看法,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西方在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关于艺术形式的文献。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指出:“那些偶像的穿戴和装饰,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批评了形式和内容的不  相似文献   

8.
语音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汉语语音的各种因素相承相济、对立统一地排列组合,便形成汉语语音链上的各种节奏形式.音顿律、长短律、平仄律、声韵律都是汉语语音的主要节奏形式.因此,在语音链上生成音顿律、长短律、平仄律和声韵律是现代散文语音形式美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可以看出思想构境论中混合着存在论的、拉康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等复杂的哲学成分。从本质上看,它放弃了文本解释中主观—客观辩证法的客观维度,而抽象地发展了在文本解读辩证关系中的主体的维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但是,思想构境论也是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的理论契机,学界亟待破除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过度依赖,要积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来把握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阐释论对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现象进行了有力批判,建构了有别于西方现代阐释学的本土阐释理论。公共阐释论虽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生成路径,但具体到方法论层面,依旧有很多理论环节没有打通。这一问题的背后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文学批评的学科化诉求、西方文论发展的"语言转向"以及中西方文论的话语权争夺等。公共阐释既有别于基于个体的文学鉴赏,又有别于基于作者的意图还原。语境的特殊性、语言的公共性以及历史的积淀性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阐释的公共性成为可能。文学阐释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文本内部的问题,因而在阐释实践上不仅要从文本出发,更要从对批评方法的研究转向对文本问题的研究。"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重建文学阐释公共性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周均平 《齐鲁学刊》2007,9(6):60-65
先秦时代声色之美和形式之美基本上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种情况在汉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美开始成为自觉的追求;对声色之美和形式美的展现和追求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声色之美和形式美因素成为审美接受和评判的标准。从这种新变化、新发展、新趋势的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美的升值。它与审美走向自觉相同步,并成为其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2.
发展伦理与西方中心论——发展伦理学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身份并不是西方中心论的必然条件,但目前的西方发展伦理学在本质上仍是西方中心论的."神圣古希腊"是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作为一种自我中心论、种族中心论,作为西方历史、精神和逻辑优势论的统一,西方中心论是对东西方关系、西方文化自信的扭曲反映.没有对西方中心论、种族中心论的超越,也就没有发展伦理学的真正合理化.对"发展"本身、"伦理"本质及"学科"建构方法进行深层反思,是发展伦理学超越西方中心论的重要知识基础.确立全球视野、推进感性交往、加快自身发展,是应对西方中心论的重要实践路径.在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中,也要避免走向东方中心论或其他类型的自我中心论、种族中心论.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主要聚焦于如何发展社会福利的研究,对于为何发展社会福利则讨论不足,从学理上廓清社会福利发展的动因与机理尤为重要。西方社会福利发展包括趋同论、扩散论、意识形态论、文化论与个体精英论等多元解释,这些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中国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主驱力:一是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福利社会的想象力与行动力;二是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文化形塑着民众的公共性,唤醒了人民的社会权利和福利意识;三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干预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四是社会治理技术化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福利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这些对于构建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结合资本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对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英国侵略与亚洲社会的关系,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辩证分析。那种指责马克思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鼓吹者、英国侵略的辩护者和欧洲中心主义者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到了晚年时期,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出发,重新分析了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路径,改变了前期的一些看法。不过,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仍然认为,落后国家要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或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苏联道路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然而,由于苏东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错误,苏东道路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道路不仅证明了社会形态跨越论的科学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论;而且也超越了苏东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可能方案,实现了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和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后马克思主义因其反宏大叙事的理论立场,而对唯物史观核心理论之一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不屑一顾。然而,后马克思主义既认为科学无能又承认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承认知识作为文化发展的动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动力作用,肯定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生产力承担者的角色。这些都表露出它对社会发展动力论隐晦而间接的认可,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传统的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理解,已随西方后现代社会的推进而有着更为多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现代客观论美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中,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茅盾的美学思想。在茅盾的美学思想中,客观论美学的主要范畴和理论原则还处于一种素朴简略的状态,但是在基本倾向上却异常明确地、典型地表现出客观论美学的特征。茅盾对  相似文献   

17.
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嬗变而言,"语言转向"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话题,但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该概念的认识却是含糊不清的。事实上,这一时期西方文论中发生的"语言转向"包括两方面——语言学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二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旨趣上的有着显著区别,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向重在审美的语言形式,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注重语言活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许海 《阴山学刊》2004,17(1):16-18
形式美在表现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在根源上的实践主体性是形式美中的深层次矛盾.形式美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这种相对独立的表现中包含着善,包含着物质实践和主体发展的丰富历史内容.康德的形式美观点的缺陷正是在于重视了形式美的表现,忽略了形式美的实践和主体根源.  相似文献   

19.
“说说者”停论早在两千多年前出现,被誉为“修论的老祖父”,也被认为是形式上最简单,但是最难消解的一个悻论。在西方本世纪30年代之前,“停论”曾掀起过第一次研究热潮,70年代以来又掀起第二次研究热潮。我国近10多年来也渐渐拉起研究热潮,并且有不少论者看到近百年来西方形式派无法消解和说明“说谎者”和“集会论”等修论,于是另僻瞑径,提出以辩证唯物主义或黑格尔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和消解悻论,发表大量有关的文章,包括区分“逻辑”与“辩证”两类矛盾的文章,和“淳论”由什么矛盾构成的文章;也有辩证派、形式派混合观点的…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译论进入中国,始自"五四""文学革命"诸君,20世纪50年代转而吸纳前苏联译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再度吸收西方译论,特别是后现代主义译论,走过一条"之"字型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现代翻译研究史,就是一部伴随西方理论引进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走的是一条从吸收、对话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