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史前洞穴文化遗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史前文化遗存的披露,是一九六五年文物普查,及甑皮岩、宝积岩遗址的试掘,才撩开迷离帐幕的。特别是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揭开了桂林久远旷古的史前社会的蒙胧面纱,展现了亘古未识的遗迹遗物,这才引起史学考古界的极大兴趣,同时,更给人们拉长了认识桂林人烟气息的尺度。毋容置疑,甑皮岩洞穴遗址,是窥衢桂林史前社会的管缝。通过它,  相似文献   

2.
甑皮岩古人类洞穴遗址试掘于1973年,关于甑皮岩的日用文字过去一直未发现,1998年一个偶然机会,作者发现了甑皮岩陶文,并就其遗物分析其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五年广西文物普查队在桂林市南郊,位于桂阳公路西侧的独山西南麓,发现了一处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甑皮岩洞穴遗址。该遗址洞口高8米,宽约13米,距离现在的山脚高约5米;洞内面积约为200平方米,且比较平坦开阔,在洞的左后侧有一含水量充沛的地下溶洞。由该遗址所处的位置,以及洞口不高亦不低,背北朝南,洞内地势平坦、有水源等情况分析说明,甑皮岩先人们是经过长期的选择、思考而最后定居于此洞  相似文献   

4.
广西是海洋气候与大陆气候的交接地带,气候温湿,万物生长,尤其是万山峻岭的岩厦与洞穴之中很适合古人类生活与居住.百色是广西史前文化的发源地,打制砾石石器.从百色传到柳州、桂林、广州、珠江三角洲.远古的人类从珠江三角洲南渡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甑皮岩的砾石石器的打制法应源于百色盆地,其砾石石器及屈肢蹲葬形式影响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的史前文化及近代的土著民族当中.  相似文献   

5.
桂林山水,本来是宇宙自然的造化,地下水、地表水的鬼斧神工,无所谓人文性的;可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宝积岩人(旧石器时代)到甑皮岩人(新石器时代)的时侯起,桂林这块山水宝地一直就是人们世世代代生息的场所。桂林山水的人文特性千万年来从来就没有断裂过。桂林的这种所谓的“自然景观”成为与海内外诸同类的悬殊点。桂林山水奇观,不纯粹是“自然景观”.本文拟把它归纳八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名城的民族习性的不同,文化特征的差别,加以历史的沉淀,形成了自己城市的鲜明特色和风貌。这些独具特色的风貌,就是城市的个性。桂林和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既有共性,又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一、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桂林的文物古迹与山水园林有机结合,山水之中有文物,文物又散存于山水风景之间,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文章借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既是风景游览城市,又是历史文化名城。粗加考察,有如下五大特色:(一)以甑皮岩为代表的由前历史文化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肇源县就有人类居住。这些黑水先民傍水而居,以渔猎为生。现在,这里沿江留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10处之多。这些遗址为考古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直接地(物理化学条件)和间接地(食物链港作用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最错综复杂的结合。一方面人类居于主动的地位,不同的居住形态是不断地被认识、创造、利用、改建和保护的对象的反映。另一方面,居住环境又经常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性和地域差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和生物这两条途径进行的。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无论是穴居野处、采集狩猎、种植饲养,还是兽驮舟行,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由于人类所创建的人工居住环境能够减免自然因素对人的直接影响,所…  相似文献   

9.
距今7000年前后,随着"大西洋期"的到来,以"甑皮岩人"为主体的洞穴先民向旷野扩张,其中部分向东北迁徙(如广西的晓锦);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向南迁徙的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浔江一带,最后再顺水南下到达珠江口岛屿,创造了咸头岭文化;另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封开一带,最后再东进到达今粤北一带,创造了石峡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乃至第二期文化遗存(石峡文化)。由此初步解决了岭南考古的三个问题:洞穴先民的去向;咸头岭文化的起源;石峡文化的"来龙"。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就自然区域形成之利弊及地理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变态心理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地理因素对长期延续的中国封建社会所起的作用,并作为对前文的补充。不妥之处,望方家指正。一、自然区域形成之利弊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未能离开“自然条件”的范围。类人猿离开森林,揭开了人类新的一页。我们说劳动创造了人类,那么,促使人类进行劳动的起因,不是人类自己,而是自然的惩处。从人类的诞生到发展,无时不在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从我国现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来看,无不是以地域而形成原始氏族、部落。地理环境对人类,特别是早期人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肇源县沿江分布着11处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当时古城依江而建,城内多驻守着契丹或女真将士,城外居住的土著人靠城堡内的将士守卫家园。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古器、蚌器等文物,是研究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实物。  相似文献   

12.
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行为的对象。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改变着自然界,也改变着人类自己,从而创造和发展前进着。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西北史前人类对居址选择和环境关系的研究张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舞台。在史前时期,不仅人类的谋生活动、生活方式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人类居住的区域和范围,迁移、扩散和分布,以及与邻近地区人群的接触和文化交流,也都受到特定时期内特定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决定作用,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或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的生理、心理进而决定社会和法律的性质,或认为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人类社会;非决定论则或从人的理性和智慧的进步中寻找理由,或认为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决定论”、“非决定论”的理论前提都是把环境与历史进行二元劈分。马克思用感性一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劳动,把主体与对象、环境与历史相联接,从而不仅在逻辑上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就广西少数民族教育特点作初步探讨,并根据这些特点,对发展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事业谈些粗浅见解。一、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群众居住分散,交通极不方便;办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设置校点,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族别结构、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群众居住状况有密切关系。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特别是小学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族别多、分布广、各族人口数量悬殊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地理环境与文化——兼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观察地理环境应该有两个视角,即一方面应把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看待,另一方面应把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内部因素看待。在这两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影响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人类的存亡和社会的兴衰以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等自然性的民族性;在后一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影响生产力的数量和性质、生产方式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等社会性的民族性。在前一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具有绝对性;在后一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具有相对性。文章还认为,以往在地理环境理论研究中的种种分歧主要是没有区分观察地理环境的两个视角所致。文章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环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总是特定环境下的历史。环境,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人的活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与物(自然)的交往和与人(社会)的交往。由此,环境可划分为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反映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自然领域,文化环境则反映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那部分社会背景。地理环境较多地体现为横向的空间的联系,文化环境较多地体现为纵向的时间的联系。诚然,自然的历史远比文化的历史悠久,但是,作为任何一种环境,只能与人类相始终。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转龙藏遗址位于包头市东河区转龙藏公园以北的台地上,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我区河套地区经过发掘,并发表了报告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内有篝火痕迹、堆积约为3米的袋形灰坑和厚及半米的文化层,反映出当时人类的居住是相当稳定的。 遗址内所出的生产工具,石器中打制石器有斧和刮器,磨制石器有斧,铲、刀、锛,细石器有刮削器、尖刻器和镞等。其中,磨制石器占全部石器的绝对多数。骨器中有刀、铲、锯、锥、针。陶刀是用陶片改制而成。同这些遗物共存的,还有用于谷物加工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这些,都是说明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畜牧和狩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我县旅游资源的五个特点是:土、新、奇、特、美”。 “土”,我县的蒙古族是黑龙江省世居土著民族。公元9世纪就游牧于嫩江、乌裕尔河、通肯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立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土著风情和灿烂的文化。蒙古包、勒勒车,使人追思在那广阔的草原上的游牧生活;那达慕、蒙古族风俗婚礼,祭山、祭敖包,使人领略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蒙古式摔跤,蒙古族舞蹈,使人看到马背民族的英勇骤悍。这里还有许多与土著风情相关的古文化遗址,比较著名的有大山旧、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四代王爷墓地,六处辽金时代古城遗址,寿山将军墓等。  相似文献   

20.
列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八五计划重点图书之一的大型系列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的第一辑-文学卷·小说分卷一(下称“卷一”),出版了。这是一部资料翔实、研究深入、印制精良的图书,为整理、研究、出版在抗日战争史上有着光辉一页的“桂林文化城”史料做了一件大好事。 1938年10月至1944年秋,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作为战略后方,又加之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治环境,作为当时广西省会的桂林的地位一下变得突出起来,一时大批进步文化人云集桂林(据不完全的统计,这期间在桂林逗留和居住过的文化人有1000多人,解放后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