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序的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研究基本项目之一,更是进一步认识汉日两国语言差异不可或缺的课题。本文仅从语序静态层面初步了解汉日语序的倾向性特征,概括为汉语"趋前",日语"附后"。  相似文献   

2.
汉语和日语都使用汉字,这是反序词形成的一大前提。通过对汉日之间存在的反序词从词义及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为汉日同形词及日语汉字词的研究起到一定参考作用,并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语言的准确传达与交流;对两国语言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语为汉语和日语提供了大量外来语。在分别考察汉语和日语中的英源外来语的基础上,通过汉日对比分析,从发音、词义、词性以及复合方式等角度描述了汉日两语中英源外来语在对源词忠实度方面的差异,认为此差异植根于中日民族性格差异和语言借用经验差异,并且为汉语和日语今后的英语词汇借用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汉语是一种语用优先的非形态语言,主要使用语序手段,辅助以物化标记及语音等话题化手段。日语形态变化丰富,且为SOV语序,容易发展出有物化标记的话题化手段。各种话题化手段的话题性在汉日两种语言中都有强弱之分。施事话题中,话题和主语重合,话题的语法特征还会抑制主语特征的外化,具有一定的主语性。汉日两种语言都有多种话题化手段连用而使话题性增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汉日同形词“再三”为研究对象,基于语料库实例,从共现动词、语法功能、复句前后关系3个角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与“再三”共现的动词语义大多和表言语、思考、交际的动作行为有关,在非自主动词的共现上日语比汉语明显,该差异可从两种语言的认知模式上找到原因;在表转折关系复句中,日语[再三]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再三”;汉语进入“V+再三”格式中的动词在音节和语义上有选择限制;日语[再三]的否定和肯定形式表相同义,但生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探索日语教学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日对比是日语教学的一个好方法.在进行汉日语言对比的同时,还有必要导入中日文化方面的对比.通过汉日语言对比,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清汉语和日语各自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运用到日语教学当中;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可以使我们了解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排除交际上非语言因素的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7.
词性转译是常见的翻译技巧之一。在汉日翻译实践中,常见各种词性转译现象,如形容词转译为副词、副词转译为名词、名词转译为动词等等。在各种转译现象中,本文仅就汉语动词转译为日语名词的现象展开考察,并从汉日两语表达差异、日语自身语法隐喻现象两个方面对其成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汉语和日语固定表达中的同义词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汉日固定表达同义性判定的几种技术方案。汉日固定表达中的同义词分为有标记同义词和派生性同义词两类,有标记同义词的同义判定可借助汉日同义词词典完成,派生性同义词的同义判定需要在识别和生成技术的基础上,辅以新的技术方案。针对汉日固定表达中不同类型的同义词,提出了文字列追加、标记变换、省略判定和组合判定4种辅助判定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日同形词在词义、用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由于中日两种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中日同形词的词义、用法会有所差异。作为副词的“多少”在现代汉语和日语中都属于低量级的程度副词。本文通过分析例句来阐释“多少”在两种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异同,以其能为汉日同形词的教学及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两国语言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语言的具体应用中,汉语有副词,日语也有副词。从副词修饰的对象看,汉语和日语的副词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汉日语语法结构的不同,其副词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从副词的性质特征、语法功能等方面对汉日语副词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汉日语副词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1.
汉日被动句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通,特别是汉语中及物动词作谓语的被动句与多数可与日语他动词构成的被动句对应。但汉语被动句与日语被动句也有很大差异。日语被动句主要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有被动句的特定标志形式,这点与汉语有很大差异。汉语中进入被动句的动词受到很多的限制,不是所有动词都能构成被动句。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从汉日被动句谓语动词主要从汉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被动句与日语他动词和自动词构成被动句的对应情况考察汉日被动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汉日被动句谓语动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日被动句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通,特别是汉语中及物动词作谓语的被动句与多数可与日语他动词构成的被动句对应。但汉语被动句与日语被动句也有很大差异。日语被动句主要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有被动句的特定标志形式,这点与汉语有很大差异。汉语中进入被动句的动词受到很多的限制,不是所有动词都能构成被动句。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从汉日被动旬谓语动词主要从汉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被动句与日语他动词和自动词构成被动句的对应情况考察汉日被动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汉日翻译是我们与日本进行交际活动的手段,大学日语教学则把这种翻译落实到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但要教授日语,更要研究互译的两国语言文字的语法规律和特点,以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日语中都有"的"这个字。尽管是同一个字,但在各自语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其性质及其作用是大不一样的。汉语中的"的"使用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或许是被重复使用最多的一个字,日语中的"的"则更多地在某些抽象的科学领域里使用频繁,并且发挥着独特的功效。因此,从事汉日两种语言翻译时,明确其各自的用法及不同点,是做好翻译工作的一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汉日对比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多集中在语音、词汇或某一特定语法现象领域。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和"视点固定原则"角度,对《孔乙己》的汉日语料进行了个案对比,分析并探讨了显性衔接机制在汉日语篇中映现的特点,指出日语语篇更多使用指示词和接续语这样的显性衔接机制,语篇更具主观性;而汉语语篇则较多使用人称代词,属高语境语篇;通过观察"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中的显现,提出句子层面的研究成果"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日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将日语译成汉语时,需要明确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然后按照汉语习惯正确地表达出来.本文就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句子成分作了对比分析,并对怎样将日语译成汉语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从日语学习者的立场出发,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日语形式名词语法现象的理解、掌握以及在实践中应用是相当困难的,为此,弄清楚形式名词的使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本文以「こと」为例,通过对日语形式名词的形成和使用等语法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摸索出形式名词在使用过程中在含义及用法上的一些规律,并进一步阐述它们在日语语言中的实际应用。希望对日语学习者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却不经常使用。而汉语恰好相反,汉语人称代词数量少,却频繁使用。中日人称代词用法迥异,中国的日语初学者,往往会把汉语与日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称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由于汉日人称代词的用法差异很大,因此很多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人称代词的用法上出现困难。为了正确地理解、使用人称代词,本文拟就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潜在形式及少用人称代词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省略,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已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其中,主语省略是各种省略现象中最主要的。在日本和中国,很多语言学家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日本的久野彰、三上章,中国的吕淑湘、王力等。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日汉、日英等主语省略的比较研究。本文以川端康成的名著《雪国》及其汉语译本为对象,结合先行研究,从语言结构及其特异性等方面分析了该著作在源语言和汉语译入语中的各种主语省略现象,并总结了其中所蕴涵的汉日主语省略现象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汉语和日语共同属于汉字文化圈,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国间的词汇交流不断深入,必然会导致中日词汇的相互影响。文章主要以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为语料样本,从产生原因、定义、特点、流行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不仅在词汇、语法方面,还表现在社会文化方面。研究汉语新词语中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对研究当今中日之间语言文化的交流状况,以及汉语自身特点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