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又称言明的知识,它已经进入社会公众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掌握、运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取得进步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与显性知识相辅相成的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它只是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是一种未成型的观念、经验、智慧,能够指导个人行动。波兰尼有个经典的比喻证明隐性知识的存在与特点:“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  相似文献   

2.
曾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座古代神像,一张脸面向未来,一张脸面向过去,庄严肃穆,受人膜拜。有一天,一位过路者不解其意,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你如此受人膜拜呢?”神像不屑地说:“你连这都不懂啊!我只有一直向前看,才能规划未来;我只有一直向后看,才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一张脸向前看,一张脸朝后看,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3.
邵海燕 《经理人》2007,(1):126-127
“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并不等于力量,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领导力或执行力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变成力量。不仅是吸收,还要释放,把你的知识转化成行动;不光是你一个人去做,还要领导大家都去做,在变化特别快的市场中,这成为一个管理者很重要的素质。”今年晋升为壳牌中国集团公共事务董事的刘小卫,对管理的角色有着独到的认识,她的经历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4.
冉建蓉 《科学咨询》2007,(20):58-58
自学能力是运用已学知识去单独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而其他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的成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1世纪的“文盲”是那些不会通过自学而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地培养,我们应该在物理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  相似文献   

5.
所谓“知识透支”不过是一个比喻,指的是知识的补充赶不上知识的输出。眼下秘书工作者中知识人不敷出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有的写文章胸无成竹,力不从心,有的作报告语言干瘪,全无新意,等等。面对知识上的“赤字”威胁,多数秘书工作者善于挤时间“充电”,认真学习。但也有的一味“吃老本”,结果出现“江郎才尽”的局面。这是必须引起警惕的。  相似文献   

6.
周国平 《领导文萃》2010,(15):128-130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  相似文献   

7.
让默会知识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默会知识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默会知识的概念是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首次将知识分为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并描述了它们不同的特征。明晰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记忆而获得;而默会知识是通过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从中领悟得来的,虽然可以被传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负面效应时,提出过“单面人”概念。“单面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难以避免的现象,这是一种“异化人”。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在其自身发展中的片面性和残缺性。许多西方学者对这一历史现象,作出了许多深刻而具体的揭露和批判。今天,我们为了抵御和防止西方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西化”、“分化”和瓦解,需要提出另一个新概念——“两面人”。  相似文献   

9.
31岁就成为副教授的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总经理范新,这些年来回答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就是:“您究竟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企业家?”范新说,自己现在首要的位置还是企业家,而作为学者所掌握的学术知识是为领导和发展这个企业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复习”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巩固。”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有巩固知识和为学习新知做铺垫的作用。然而正是因为是“学过的东西”、是“温故”,所以数学复习课长期以来都有这几个问题:1、追求知识层次目标多,着眼能力层次目标少。2、关注教材多,关注学生少。在备复习课时,大都表现为备教材,钻研教材非常认真,但是备学生的意识不够,尤其是对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析的不透彻。3、练习做题多,梳理知识结构少。学生的头脑就像一个图书室,复习就应该是要帮助他们将头脑中的知识加以梳理,分类并构建书架,便于查找、提取和应用。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复习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我们复习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发展提高。  相似文献   

11.
田松 《领导文萃》2009,(2):131-134
张艺谋拍了一个系列公益短片.主题叫做“知识改变命运”。这话抽象说来应该是不错的,我们常常引用的培根说的就是这事儿。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可以改变命运。然而,知识怎么就改变了命运?什么知识,改变谁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陈振烨 《经理人》2010,(12):102-102,104
“263骨子就是做通信的,为了这个战略方向,我们放弃了很多东西。现在上市了,很多人开始关注我们,但这只是过去三年我们战略谋划的一个结果。”2010年10月29日,二六三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芦兵接受《经理人》专访时说道,这是他自公司挂牌上市以来,首次接受媒体专访,采访当天中午,二六三股票涨停,股价上涨近3元。  相似文献   

13.
郑日金 《当代秘书》2001,(10):46-46
恐怕大家都知道“猴子摘玉米”的故事:一只猴子在玉米地穿行,摘一个玉米往腋下夹一个,摘一个又张开腋下夹一个,最后得到的仍只是一个玉米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注意连续性整体性地搜集积累知识和信息,将会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4.
子琪 《领导广角》2002,(9):31-32
在很多人眼里,王文京是“知识创造财富”这句话最生动的阐释。十几年的时间,王文京从一个普通的机关干部发展到高达50亿元的个人身价,他一手缔造的用友软件也牢牢占据着中国财务软件的领跑地位。  相似文献   

15.
名人的偶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几个自己的偶像,那我们的偶像呢,他们也有自己的偶像。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经说过:“我心中的赚钱偶像只有一个,他就是洛克菲勒!”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名人的偶像。  相似文献   

16.
游劝荣 《领导文萃》2014,(14):13-14
正义,其实也不是非常杂的东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更多的是从分配的意义上使用的。一个人得到了他应得到的东西,就是正义,否则就是非正义:一个人没有得到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就是正义,否则就是非正义。当一个人没有得蛰他应当得到的东西,或者当个人得到了他不应当得到的西,亦即出现了不正义的情的时候,社会就要出来进行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没有任何区别,“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因此,个人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者“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  相似文献   

18.
德鲁克论21世纪管理挑战——知识工作者生产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彼得·德鲁克在新著中对知识工作者生产率作了考察,并指出个人与组织方面的基本态度上的变化以及工作本身的结构变化皆为增进生产率之必需.他解释了由于泰罗科学管理的应用而增进了发达国家手工工作者生产率是20世纪管理的最重要的贡献.他阐明了人们关于知识工作者生产率之所获知,并提出它的各项主要因素.他提出了“技术人员”(既是知识工作者又是手工工作者),并以实例说明使其有效的三个因素.他把知识工作者看成一个系统,并指出知识工作者与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出现对公司治理的意义.德鲁克强调,知识工作者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在发达国家,这是它们的第一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有一则故事这样讲道: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自己的家园”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  相似文献   

20.
教养的证据     
毕淑敏 《领导文萃》2006,(11):163-166
教养是个高频词,假如说某人没教养,就等于大批评大贬义了。如果说一个女人没教养,简直就如同说她是三陪小姐了。什么叫教养呢?词典上说“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象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瘦骨嶙峋。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