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模型的划分入手,对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形象的审美重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追求本真特质的动物形象模型,看到这个时代文化追寻的审美价值;从超越惯常伦理的动物形象模型,窥见生态意识带来的文化重构;从超现实的动物形象模型,体察到生态理想映照下的文化镜像;从影视维度的动物形象模型,领略到文学传播中的能指狂欢。通过对以上动物模型的考察,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的动物形象,不仅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重构表征,是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形象宝库的一种创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感受到形象的魅力:“形象”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在各类媒体上,也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这表明,形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人们并不是以同一尺度来使用这个概念的:有人把它看作物体在意识中的呈现;有人把它看作人与物的外貌;有人把它看作精神的显现;有人把它看作主、客观的统一总之,各取其需,说也无妨,听也无妨。  相似文献   

4.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生态文学的经典之作。书中卡森运用基于自然秩序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生命之网的意象、食物链的观念,论证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生态整体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6.
怪物与人类的冲突一直是欧美影坛科幻惊悚电影经久不衰的题材。根据怪物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关系,电影中的怪物形象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怪物形象都承载了相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与生态文化内涵,是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人类主体性活动的客体隐喻。电影中人与这两种类型的怪物形象的冲突也揭示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具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以及浅层生态科技观。  相似文献   

7.
8.
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美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始终贯通着生态意识,处处渗透着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与赞美.其以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生态雏度现照天地山川、自然万物,诉求天地人舍一的大美之境.东方荚学也始终和自然形象纠合在一起,无论是集中体现美的艺术领域,还是具体的审美活动,都把妙悟自然,参透大字密钥为其鹄的.东方美学也强调流动之美,其以诗意的幻想体验自然生命的意义,以整体直觉的形式把握人类情感本体,以内省的方式化解生命的扭结,以诗教乐教的途径构筑诗意化生存空间.诸多方面成就了东方美学的泛生态意识特征.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一直被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派,在其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不同的理论版本(如强调物质生产实践的李泽厚版、突显创造性的实践观的蒋孔阳版以及走向主体间性的杨春时版等),但是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二字的坚守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