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是社会交换的两种基本类型,人情社会的交换属于延时回报的交换、模糊回报的交换、熟人社会的交换、依靠道德约束的交换、特殊主义的交换;契约社会的交换则具有陌生人社会的交换、协商一致的交换、精确的交换、依靠法规约束的交换、普遍主义的交换等特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多方面的区别。根据人情社会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作情感需求型、风险防范型、不当求利型三种类型。只有消除不当求利型人情社会,使人情社会仅在情感领域、契约社会在利益领域发挥其功能,我国才能从以人情社会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以契约社会为主导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近年国内学者对社会资本与熟人社会的研究中,多将熟人社会中的"人情"、"关系"等传统要素界定为社会资本,甚至将社会资本与"关系"混同使用,从而造成熟人社会社会资本存量测评的混乱和结论的失真。文章通过对中国社会资本存量的探究,对社会资本理论发展脉络的考察以及对有关熟人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分析,尝试提出了"类社会资本"这一"模糊"概念。经过重新审视,"类社会资本"广泛存在于熟人社会,并且储量很高。"类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23-228
人情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以情感为表达方式、以情理为判断机制的熟人社会,它是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寄托。在国人的思维定式中,情感优于理性,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合情",因而人情社会的逻辑是"合情合理"。然而,现代性危机下,情感出现异化,情感的物质性、利益化和工具化倾向成为常态,现代人的安身立命陷入困境之中。摆脱困境,就要使情感回归本位,促成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与传统社会的人情主义有效融合,发挥情感、契约、制度、法治的积极影响,共建现代人的情感家园。  相似文献   

4.
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社会支持体系被打破,而新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社会支持出现断裂.本文在对社会支持与后单位制加以诠释的基础上,指出后单位制时代社会支持的断裂表现在四个方面: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福利被剥离;个体难以通过单位组织的力量表达、捍卫自己的利益诉求;冷冰冰的劳资关系取代了单位制下的关怀与脉脉人情;社会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断裂,并以近期社会极端事件为例加以说明,据此提出实现社会支持再造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廉政建设中,有三根红线一直统摄其中,分别是历史闭环、制度闭环、人情闭环。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闭环是老百姓反制公权力腐败的终极武器,构成传统社会廉政建设的根本动力。强调“莫贪腐,贪腐必受罚”的制度闭环,是传统社会执政者和老百姓反制公权力腐败的体制内武器,它能在公权力处于“小贪小恶”之际,就对公权力及其行使主体实施强力纠偏和严厉追责。然而,制度闭环容易被“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情闭环所堵塞,变成毫无杀伤力的摆设。进一步说,人情闭环通过堵塞制度闭环,成为传统社会廉政建设的致命梗阻。传统社会也试图在廉政建设中清除人情闭环及其危害,然而效果大多不佳,这让传统社会的廉政建设时常笼罩在失败阴云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情:本土化的社会资本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近二三十年来刚刚兴起的一个经济社会学名词,它的出现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与讨论,并且在西方许多国家形成了各种有关社会资本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但从我国实际出发,社会资本仍算是一个新出现的事物.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在社会中表现出典型的人情社会,人情就成为本土化的社会资本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化过程,要求打破并必然会打破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秩序,从总体上说,全球化势必会减弱传统的社会控制,并给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控制带来新的挑战。面对变迁的趋势和潜在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必须调整乃至重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依靠法制协调利益关系,控制人们的行为,强化与完善社会管理,兼顾效率与公平,使社会结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正义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那么,社会正义实现的现实条件又是什么呢?中西方有不同的社会传统。中国人特殊主义的正义观、漠视规则和重视人情的习惯,制约了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和“法治”秩序的构建,唯有从培育公民意识、强化程序正义观念、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和增进社会资本入手,社会正义在中国的实现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公道与公正、公平、正义等词含义基本相同,都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人情即为人之常情,生活中多指人情世故。法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在加强法制建设的今天,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必须抵制或铲除人情因素防碍法律的贯彻和实施,消除腐败,自然有利于社会公道、公正、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梳理了社会网理论的架构,合理的治理机制、社会结构是要在密网与疏网、结构洞与密封团体、耦合与脱耦、自组织与层级治理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以本土化的社会网视野来看,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络是"差序格局"和"情境中心"的,"差序格局"中的"人情交换"将工具性行为与情感性行为加以平衡,它是拓展信任网络与取得社会资源的重要来源;"情境中心"则反映出中国人善于依情境不同动态变换圈子边界的特点,分圈里和圈外进行自组织与层级的组织运作。"熟人关系"(人情交换)、"圈子"和自组织的治理机制正是理解中国人组织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关键所在,社会网分析可以为此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1.
社会稳定理论内涵着社会预警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而社会预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进一步验证、丰富了社会稳定理论,对社会稳定的研究起着深化和直接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稳定理论包含着各自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侧重,它们构成了社会预警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肖东波 《阴山学刊》2004,17(4):19-22
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描述以及党的第三代领导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界定,都是围绕着社会主义社会总体框架来进行的。小康社会的最大特点和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完美结合,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与话语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话语隐含着权利,话语权的不公不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我们需要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使利益表达诉求的渠道畅通,实现所有社会成员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促进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即"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生于春秋乱世,孔子毕生都在致力于对乱世的思考、对和谐有序社会的追求。而孔子理想的有序社会的建构,是通过他的“仁”、“礼”结合的思想来实现的,即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自省与外在社会伦理规范的结合,达到一种和谐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5.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交通是安定有序的重要条件。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是确保和谐交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国家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总格局,变为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四位一体的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生活,不仅要使人民群众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要使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得到提高,这也是“华盛顿共识”为什么会受到欧洲价值观和“北京共识”的严重挑战的一个原因。因为“北京共识”提倡的是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不要市场社会,同时还要引导市场经济,尤其是要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去引导和塑造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总体而论,存在“复归论”和“超越论”两种观点。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超越或者复归来一概而论,既要看到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前后相继性,又要看到它们在具体内容上的历史继承性,更要看到两者所独具的个性。这样,才能全面看待历史问题,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张振华  刘翠芬 《阴山学刊》2006,19(5):117-1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它的提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和谐的社会,它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