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椰壳戒指     
从海南归来,刚进屋,女儿就急不可待地翻我的行李包:“爸,给我带什么礼物了?”我从包里取出一个椰壳雕的小囡,女儿很开心:“呵,太漂亮了!” 我又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递给妻:“这是给你的。”“什么?”“戒指。”妻一脸狐疑:“你会买戒指给我?结婚时也没有……”她话没说完,纸包里露出一只油黑锃亮的戒指状的小东西,妻在掌心  相似文献   

2.
昂贵的石头     
我是市晚报的记者,一天午饭后,我到报社大楼旁的城市公园里散步。我向来就有收集奇石的爱好,趁着中午没人,便到石河中捡起了石头。突然一个中年男子来到了我身旁,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手里的石头。我尴尬地将石头放回了石河中,那人却说:“你别误会,我不是这里的管理员!”我笑了,中年男子搭讪道:“这石头有啥看头吗?”我说:  相似文献   

3.
老家     
“门前的老树能否认我?我曾粘过它的蝉声。屋后的小溪能否认我?我曾是它水中的鱼……”在通向故乡的长途汽车上,一首回乡的诗刚想出开头几句,就听有人喊:“黄口到了!” 故乡黄口是淮北的小镇,陇海线上的一个小站。 这里过去曾是不长庄稼的盐碱地,现在却“长”出了一片楼房。小时候常到这一带割草。那时,我家有四亩薄田,为了耕地,,父亲买来了一头小毛驴。这毛驴浑身漆黑,只有四个蹄子是白的,我们叫它“雪里站”。为了喂养“雪里站”,每到寸草结籽的季节,我便带着两个弟弟,一人背一个草箕子午后到这里割草。累了在地边休息的时候,就开始做“焖烧”的游戏。游戏有趣而实惠,所以记忆犹新。先在地沟边用割草的铁铲挖一个圆坑,从自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家出了一桩桩怪事:冰箱里的冰棒被“偷”,抽屉里的饼干被“盗”,就连牛奶也一天比一天少了。我这个“黑脸包公”决定探个“水落石出”。那天,我像往常一样,一放学就跑回家,悄悄地“埋伏”在门后,小心地等待着“猎物”的出现。我手中拿着一根绳子,时刻准备着将“罪犯”抓获。时间一分分过去了,突然,门“吱呀”一声响,随后走进一个人来。我从门缝里一瞅,只见一个女人,脚穿高跟鞋,轻手轻脚地走了过来,关上门躲在门后却和我撞了个满怀,我正想大喊捉贼,妈妈一手堵住我的嘴巴,轻轻地“嘘”了一声,小心对我说:“别出声,我也是来捉贼的。”…  相似文献   

5.
幽默与漫画     
《社区》2002,(4):58-58
买菜 一天傅老师上市场买菜去,逛到一半时,突然有一位卖菜人喊到:“少年耶,地上这一堆空心菜算你五十块钱啦,你把它们都买回去,我就收拾回家啦。”这时傅老师说:“可是我一个人吃不完这么多,不然我买一把好了。”就这样傅老师拿了一把,请卖菜人秤秤多少钱,“嗯,三十五块钱。”此时傅老师就从口袋里掏出十五块钱给卖菜人,然后就把地上那剩下的一堆菜全抱走了。  相似文献   

6.
我带蛋宝宝     
今天,老师为了让我们体验父母养育我们的辛苦,让我们每人带一个鸡蛋当“孩子”,如果你把鸡蛋打碎了,那就说明你的“宝宝”死了。一开始我想,带个鸡蛋还不容易,又不是像小孩那样要拉屎撒尿的。可一到学校,我就听说有两个同学的“孩子”壮烈牺牲”了。我赶紧把我的鸡蛋宝宝从盒子里拿出来,轻轻地对它说:“宝宝,你不要害怕,爸爸一定会好好儿保护你的。”上课时,我仍然积极发言,可心里又多了一丝牵挂。下课了,我急忙把鸡蛋宝宝拿出来,可是差一点把它碰碎,真是有惊无险。和大家一起玩捉迷藏的时候,我担心一跑动“宝宝”就会从我半开着的口袋里漏…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买菜     
今天一起床,妈妈告诉我:“壮壮,今天你一个人去买菜,妈妈在家洗衣服。”说完,就给了我50元钱,我临走时,妈妈叮嘱我:“不要把钱丢了,要注意安全。”我一路上又蹦又跳,快乐极了,“嘀……嘀……”哎呀,汽车来了!我赶紧把背贴着墙面,汽车像风一样飞过去了。不知不觉,我已经走到了集市,这儿人山人海,小贩的叫卖声和人们的还价声此起彼伏,我都不知道买什么好了。忽然,我发现了一个卖鱼的摊子,盆里的鲤鱼又大又长,水灵灵的。我就问:“这种鱼多少钱一斤?”“五元。”那个摊主不耐烦地答到。我想:“怎么这么贵?”于是,我想了一条计谋,我对老板说:“我…  相似文献   

8.
在大森林里面,有一只小鸭子开了一家水果店。水果店是一辆大汽车,车子里摆满了一台台先进的小机器。有一天,松鼠妈妈从树洞探出脑袋对小鸭子说“:鸭老板,我买一斤苹果。”说完,松鼠妈妈就要下来。小鸭子连忙说“:松鼠妈妈,您不用下来了,我这就把苹果给您送上去。”只见小鸭子把苹果放在升降机的升降平台上,一直送到树洞边上。松鼠妈妈说“:不用下树就能买到苹果,真方便。”远远地就看见一只小猪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鸭老板,我口渴极了,快给我一个大西瓜。”小鸭子连忙从筐子里挑了个大西瓜,放进“切瓜机”里,不一会儿,一个大西瓜就切好…  相似文献   

9.
“潜规则”     
小区里有一个活动室,我平时上下班经过门口,总是看到一些退休的老人在里边打扑克、下棋。可能是因为我在处理“牌面事务”上有些天份,对打牌很灵光,尤其打“八十分”,我在单位里算得上是打牌的高手。但我没有“瘾”,并不会在上面花太多时间。所以很少去小区里的活动室。“五一”长假待在家中,时间长了就下楼看看,走到到活动室看到有人正在打“八十分”。谁输了,谁就为桌上大家嗑的一袋2元钱的瓜子埋单。我的邻居退休的老张和小卖部小李是对家,我的另一家邻居老江与一个戴眼镜的老师傅是对家。我坐到老江后面“观敌瞭阵”。刚看一局,我就察觉…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目标是:向钱看,向厚赚。2006年,我孤身一人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研。2007年11月,好友尤朵拉带我来到一家名叫玛琳的美臀中心。中心占地三百多平方米,被分隔成许多小间。每间小间都配备了臀部按摩机、臀部洗浴机等,设备十分齐全。前来美臀的女孩大多穿着三点式。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文言文教学,那就必须从两方面估价: 一方面是学生。“四人邦”扰乱了那么多年,语文教材里很少古文,学生读文言就如读外国语。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高一的学生试释《狐假虎威》“子无敢食我也”一句:“儿子没有一个敢吃我。天帝使我超过百兽,今天儿子吃我是违反天命的。”这种例子虽  相似文献   

12.
晴菲 《社区》2005,(1):48-49
我的心里,50 多年来一直珍藏着一位王老师。 1951 年我上小学了。爱唱歌的我,一到学校就被音乐教师发现了,她姓王,叫王淑荣。王老师总是夸我的歌儿唱得好,她的每一句夸奖都是那么亲切,那么让我充满信心。记得有一次王老师让我在六一儿童节表演独唱,在临近演出一个星期前的那天早晨,我刚到学校,王老师把我叫到“教师预备室”。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鸡蛋来,拿一支准备好的筷子在鸡蛋的顶部用力地戳了一个洞,又将蛋里面那层薄膜戳破,然后递到我的手里,说:“把这个生鸡蛋喝了吧。”老师看着我不解地望着她,笑了。说:“都说喝生鸡蛋对嗓子好,我每天…  相似文献   

13.
《史学教改与统战文化研究》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韩隆福教授的书写序是我亲口答应的。那是在去年教师节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天上午,我刚开完会,又要急急忙忙到市里办事,一出办公楼,就碰上了韩教授。招呼之后,韩教授对我说:“有件事,想麻烦一下……”当时在我的直觉中:若有违反“原则”的事,教授绝不会“麻烦”我,既然“敢”在路上“麻烦”,对我来说,肯定就不“麻烦”。于是乎,没等教授说完,我就不加思索地回答:“行,请说吧!”本来,话到这份上也就够了,也许是那天兴致较高,再加上“院长怕教授”这一大学里头不成文的东西在起作用,说完后,我还笑着加了一句“教授愿意‘麻烦’,这是我的幸运”…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只可怜的白色塑料袋。我曾住在慈溪高大宽敞的商都里。有一天,一双大手用我盛了一个烤红薯,拿出红薯后,就潇洒地在空中画了一个弧——把我抛弃了。从此我完成了使命,开始了流浪生活。我随着风儿飘啊飘,迎面走来一个妙龄女郎,我糊里糊涂地一头撞了上去。她用皮鞋狠狠地踢了我一脚,怒气冲冲地说:“晦气,真脏!”我被踢得跌跌撞撞地飞向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指着我笑眯眯地对妈妈说:“妈妈,这是一只风筝!”妈妈却拉着小男孩行色匆匆地走了。我又来到了肯德基门口。我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位婶婶就把我送进了暗无天日的垃圾桶里。原来她是位清洁…  相似文献   

15.
花钱口袋     
暑假里的一天,我感冒发烧了。妈妈发现后,立即对爸爸说:“赶紧去西安给儿子看病,这孩子一发烧就麻烦,不能在村里卫生所耽(dān)搁。”到了医院,我迷迷糊糊地被妈妈抱着,医生摸摸我的额头:“好烫(tàng)呀!”爸爸看着我似睡非睡的样子,肯定地说:“如果吃药不行,就打针。”医生决  相似文献   

16.
小笑话     
酒徒本色 一个医生为了要说明饮酒的害处,他指着两只杯子向人们说:“这个杯子里装的是酒,这个杯子里装的是水。”说着就把两条小虫分别放入两个杯子里。放在酒里的那条小虫不久就死了,而水里的那条小虫依然活着。一个酒徒认真地说:“噢,我明白了,多喝点酒,就不怕肚子里生这种虫子了。”  相似文献   

17.
泥巴童年     
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欢乐。带给我欢乐的是泥巴和那些泥制品。家乡的红色土壤,黏性很大,我们把它叫作“胶泥”。我们这些泥孩子成天在胶泥里滚爬。夏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把“胶泥”从洼地里挖来,找有水泥面的地方去摔打。当时学校就有一个乒乓球台。我们都争抢着到那里摔泥。十几双小手一齐抡开,只听见一片“啪啪”声作响。大孩子边摔边指导我们:“要摔熟,摔透,用力多摔一会儿。”我们听了,用小泥手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又是一阵啪啪的摔泥声。大孩子手把手地教我们,还说:“胶泥是不是摔熟,要用头发割一割,割开里边没蜂窝就熟了。”于是我们纷纷…  相似文献   

18.
小学四年级时,我像一棵豆苗被连根拔起,从中国“移植”到了美国。 学校里的“新鲜”事 我随着校长进了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都向我问好。当老师知道我不会英语时,就安排我坐在一个台湾小女孩儿旁边,说她会讲一点儿汉语,可以当我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只看一眼,我已泪流满面——妈妈!那是我的妈妈!星期日的早晨,当我还赖在被窝里时,门就被推开了。母亲从外屋走了进来,她的脸冻得通红,一进门就兴奋地对我说:“娟,妈又找到工作了!”我一骨碌就爬了起来,急切地问:“是吗?妈,干什么工作?”“卖东西呀!”母亲满脸的喜悦。“又是摆地摊儿呀!”我一听就泄了气,天天风吹日晒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哇!母亲一把将我搂在怀里,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就知道我的宝贝女儿会担心的,这回我可是在正规商场里卖东西,风不吹雨不淋的。你呀,你就踏踏实实把心放在肚子里,安心学习吧。”岁末的一天晚上,看到母亲在点…  相似文献   

20.
01那一年,我刚刚转学到星凯中学,非语带着我在校园里熟悉环境。非语是个热情的姑娘,两个人并肩从篮球场边经过的时候,她跟我说:“林消,我介绍一哥们给你认识好不?他也姓林。”说完也不等我回答就朝着蓝球场上大喊:“林凡,林凡。”我看到一个胖乎乎的可爱男孩满头大汗朝我们跑过来,他的样子腼腆羞涩,一边用手背擦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