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后,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提高,各个大国、强国以及国际上其各种势力无不纷纷利用各自优势,争先恐后抢滩这一地区,对中亚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以便在这一地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牟取中亚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丰富的战略资源。美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9.11事件后,反恐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中心环节,美国以联合反恐为旗号,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为地缘突破口,加大了介入中亚力度。而作为中国的近邻,美国的中亚政策必将影响我国西部的稳定、安全以及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三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倡议。三十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间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中亚五国成为中国周边“战略伙伴集群”。中国共产党精准把握“时、度、效”,根据不同时期中亚国家政党政治发展、政治转型特点和趋势,积极调整与中亚国家主要政党间关系,在打击“三股势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等问题上凝聚共识,互利共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本质特征,政党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扮演国家间总体外交的“排头兵”角色。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历史契机下,中国同中亚国家间的政党外交必将彰显其独特的战略价值和作用,为深化国家间政治互信和全方位互利合作提供全方位指引,推进中国一中亚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中亚国家的独立,其伊斯兰势力迅猛发展,十分活跃,并在该地区的政治生活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因而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我国与中亚在地缘上相邻,西北少数民族与中亚又有着民族、宗教、文化上的联系,中亚伊斯兰势力的复兴必将对我国造成一定的政治影响,因此,探讨中亚伊斯兰势力复兴的基础及发展前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2009年起,美国开始积极对中亚推行网络外交。互联网和现代通讯工具在中亚地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中亚出现互联网政治化的趋势,西方社交网站的中亚用户不断增加以及中亚国家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美国对中亚进行网络外交的既有条件。中亚民众受俄语互联网资源影响很大,"阿拉伯之春"事件后中亚多数国家通过关于网络空间管制的严格立法和行政措施,中亚互联网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政治化程度还较低等是美国对中亚进行网络外交的制约因素。美国以保护互联网自由为名向中亚国家施加外交压力,加强对美国以及中亚网络媒体的支持,通过社交网络鼓励年轻人的抗议活动,积极在中亚推进培训互联网活动分子的项目,推进中亚国家加入开放政府伙伴关系组织等是美国对中亚网络外交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中亚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在中亚的战略目标是使该地区成为美国在 2 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和遏制俄罗斯扩大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支点 ;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中亚的渗透 ,把中亚纳入美国的国际战略框架之中。美国全方位介入中亚事务 ,积极推行“新中亚战略”:发展同中亚各国的政治关系 ,向其灌输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拓展经济合作的领域 ,力图控制开采中亚油气资源的主导权 ;通过与中亚国家开展军事领域的合作 ,加紧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渗透 ,为建立自己的欧亚大陆安全体系构筑战略通道。美国与俄罗斯在里海石油资源争夺的焦点体现在对该地区的经济控制权和战略主导权上 ,既存在竞争 ,也有妥协与让步。但是 ,由于该地区形势错综复杂 ,带有不确定性 ,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会继续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6.
通过概述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由来和新"丝绸之路"的路线,论述中亚各国在构筑新"丝绸之路"方面的进展,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际力量在中亚新"丝绸之路"外交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新"丝绸之路"改善了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亚各国的对外经贸联系,也促进了中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及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巩固了中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现实。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增加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新"丝绸之路"加速了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在加紧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往来与合作,以走上联合自强,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之路。本文概述了中亚主要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分析了中亚国家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政治、经济意义,预测了本世纪末中亚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新布什主义”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增强了美国在中亚影响力,引起了美俄两大主角在中亚这一“角斗场”势力的此消彼长,动摇了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塑造了中亚新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框架,而中亚五国及诸如中国在内的国家力量的消长变化,为新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增添了变数。  相似文献   

9.
北约从阿富汗撤军和撤军后阿富汗的局势都影响着中亚地区的安全,但它们对中亚各个国家的影响在程度和具体内容上明显不同。面对北约从阿富汗撤军的影响,中亚国家难以通过向阿富汗政府提供有效的军事和政治支持来防范威胁进入,只能更多地向俄罗斯或美国寻求安全保障。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不同的安全战略选择也使北约从阿富汗撤军的影响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陆上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经地,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地,历来是各种势力激烈博弈的所在地。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中亚的邻国,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和国际利益,这为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双边主义为主要行为方式的国际舞台,多边主义渐渐展露头角,并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东南亚多边主义有其独有的特色,如制度化程度低;强调协商一致和不干涉原则;多边合作重经济轻政治;注重区域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结合等特点.思考东南亚多边主义的特点对促进多边主义在东南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民族对立、宗教对抗、武装冲突、恐怖暴力和政府危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对地区安全、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在中亚、南亚、西亚和东南亚坐大后,不仅诱发了我国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兴起,也为美国势力的渗入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多边主义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边主义主要包括多边机制与多边外交两个层面,其形态表现为全球多边主义、地区多边主义、跨地区多边主义、同盟多边主义、大国多边主义以及货币多边主义、贸易多边主义等,现已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等各个领域。多边主义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极高的制度自身具有独特的组织原则,如共同利益原则、广泛遵守原则、合法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等,并且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也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存在着机能不良与功能不足的缺陷,已成为国际社会以及中外学术界和外交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风物长宜放眼量--论中国应有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前期,世界基本格局仍将是美国及其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共同体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价值规范与规则体系方面占有显著优势,而其他力量少有、甚或没有可能形成足够团结有力、足够持久紧张的制衡陈线,世界基本潮流则仍将由多极化、全球化、国家政治民主化和国际规范正义化构成,而后面这三大趋势与上述优势密切并联.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中,中国必须具备下述外交哲学和可以称为"搭车"和"超越"的世纪性大战略中国既应当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正常"国家,又应当是其中的一个创新型国家;顺应世界潮流,广泛参与国际体制,尽可能迅速学会先进的技术、管理、政治运作、思想文化和国际行为方式;在有所防范、有所斗争的同时,与美国及其西方共同体形成总的协调关系,与之发展出足够多的共同利益、共同规则和共同运作机制;积极参与创设、培育和形成国际安全体制,尤其是东亚区域和次区域安全体制,以便使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能够是更加安全的中国.美国方面存在的有助于推动它同崛起的中国长期协调共处的因素,连同世界政治中一个头等重要的事态--大国间全面战争已很少可能甚或极难想象,使中国能够实行这样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并取得成功.中国需要具有宏大的远见,坚韧不拔地朝着基本安全、基本富裕和世界强国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5.
欧盟在几十年一体化过程中所构建的独特原则和价值,使欧盟的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规范性样板,发挥着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也带动了学者们对欧盟特性的研究。欧盟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性不仅体现在民事力量和军事力量方面,更是在一系列规范性标准之上构建起来的。而欧盟在国际上也是遵循这些规范性标准来行动的。欧盟认为自己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和成功的多边治理经验有更为广泛的推广价值,也相信不断发展的欧盟为世界提供了在政治上、伦理上、思想上更先进、更适合全球化的未来的全新规范性标准,即所谓的新欧洲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俄在中亚联合反恐的同时,还在军事、政治、经济领域展开明争暗斗。俄美在中亚的争夺是双方根本性矛盾的一个缩影,其深层原因在于双方在此地区都存在着战略利益。俄美在不同领域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目前俄美在中亚大体处于势均力敌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海疆观念是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的反映,具有弛张更替、强干弱枝、守土防御等特质."天地君亲师","安内攘外"、"重陆轻海","和柔四夷"、"以夷制夷"等传统疆国观念是其产生与发展的渊源.这些传统海疆观念缺乏对海疆观念整体性的把握,延缓与桎梏了中国海洋社会经济的整体成长,加大了民族间的隔阂,不利于民族间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的发展为国际政治的演进注入了许多新变量,其中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具有深远意义,它反映了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日益上升的作用。全球公民社会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国内公民社会的超越和发展,其行动者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事务,已成为除主权国家及政府间国际组织外的一支新生力量。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将对国际政治的运行构成某种制约,影响国际社会中的价值分配。尽管全球公民社会还很不成熟,但它在完善现有的全球治理结构方面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需要积极处理与全球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夷夏观主要是指中原农耕文明对北方游牧民族所抱持的一种引而不发的防御性政策,而软权力理论认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精神元素构成了美国的权力资源,赋予美国在相互依存的世界政治中很大的优势。中国夷夏观与美国软权力论在诸多方面有可比之处,如都根源于文化上的优越感,注重道德感化,承认军事效用的有限性;但二者在所反映的民族性上有差异,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也迥然有别,精神主旨也大不相同。这种比较能够增进我们对软权力理论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为防止中亚①地区再次沦为周边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新的策源地,美国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四种战略手段在中亚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作为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权宜之计,"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将来可能主导中亚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