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场引人注目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国外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文明浪潮”,或所谓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专著也相继问世,可谓时髦一时。尽管我们对其中一些政治观点不能同意,但他们对变革事态的综合描述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却是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与贝尔的“非意识形态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由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所著的《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使用。意为关于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后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这种观点逐渐被一些西方学者赋予一种消极的理解,终于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种颇有影响的“非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没落的一种反映,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贝尔在其1960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世界无论是在生产力方面还是在社会关系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我认为可以在理论上将其概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提法,其实早已见诸西方学者的著作,例如A·D·爱德华兹、G·W·L·贝尔曼合著的《英国、欧洲与世界:1848—1918》和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八十名西方著名学者参加编写设计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等即是。然而在我国学界,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提法,却从未有人从科学的意义上给予论证,而且有的人还对之采取了否认甚至贬斥的态度。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人们长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资本主义工  相似文献   

4.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诗·周南·夫睢》结尾的两句。历来注家,承袭了“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毛诗·序》)的传统见解,把这两句诗说成是表示“夫妻间感情和谐”。与之相应,注家们也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关关睢鸠”是“雌雄和鸣”的传统解说。某些学者也曾敏锐地觉察,这种“感情和谐”说同《关睢》诗意并不合拍,从而提出“友乐,则预计初得时事也。”(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以这种想像中的美满婚姻说,来为“感情和谐说”修缺补漏。当今,学者们论起《关睢》,或者说,“君子”和“淑女”最后“结了婚”(高亨《诗经今注》);或者说,“君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世界无论是在生产力方面还是在社会关系方面,都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我认为可以在理论上将其概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提法,其实早已见诸西方学者的著作,例如A·D·爱德华兹、G·W·L·贝尔曼合著的《英国、欧洲与世界:1848—1918》和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八十名西方著名学者参加编写设计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等即是。然而在我国学界,对于  相似文献   

6.
面对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西方学者中热衷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不乏其人,他们提出的有关见解更是多种多样。其中美国学者阿尔温·W·古尔德纳在《两种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提出并给予系统论证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古尔德纳的观点作一探索性的评论分析,看一看这种观点的错误何在。  相似文献   

7.
《现代世界体系》是当今西方“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沃勒斯坦将资本主义视为一个世界体系 ,探讨资本主义的起源、运作及未来。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历史变迁观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实体 ,一个历史社会体系 ,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1988年7月18日至22日,由四川大学外文系、美国研究中心、历史系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联合主办的“马可·波罗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和我国的二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另外有若干名中外学者虽未到会,但向会议提交了论文提要。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可归纳为:(1)马可·波罗及其《游记》;(2)马可·波罗的时代;(3)中外文化交流。现将代表们提出的部分观点(包括未到会学者的观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国作为帝国主义的新的特点,特别是解体苏联以来的新的特点,人们仍然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值得讨论的、有趣的问题。比如2004年1月在印度举办的第四届世界社会论坛上,印度作家阿伦达蒂·罗伊发表演讲,就指出美国发动战争、操纵媒体、垄断资源、封锁经济、培植代理人,这种新帝国主义不过是“老帝国主义的改进版”。(阿伦达蒂·罗伊:《新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世界社会论坛网2004年1月17日)比如著名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就在《每月评论》上提出多元帝国主义、集体帝国主义这样的概念,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集体帝国主义取代了永久冲突的…  相似文献   

10.
1925年12月27日叶赛宁自缢身亡。噩耗传出,引起极大震动。一时间,对叶氏之死议论纷纷。托洛茨基与白俄的《方向盘报》等异口同声,胡说是革命毁掉了抒情诗人,妄图把诗人之死归罪于十月革命。这种反动观点立即遭到有力的反驳。但时隔半个多世纪,西方的某些学者至今仍承袭上述错误观点,如美国的马克·斯洛宁就在其所著《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中说:“最后一个乡村诗人……成了革命的受害者。”这就再次在我们面前提出问题:叶赛宁和革命到底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以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的故事 ,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戳穿了美国所谓“民主”、“自由”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12.
美国經济学者加尔布累茨(J·K·Galbraith)在“美国资本主义”一书中創立了“抗衡力理論”(TheTheory of Countervailing power)。这个理論的背景认为,古典学派的自由竞争理論不能說明目前美国的經济发展现状。从壟断现象产生以來,虽然采取了各种防止垄断的措施,但是事实上目前美国在商品生产流通諸方面,絕大部分直接的或间接的被少数大企业所操纵。这事实駁斥了某些人认为193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恐慌肘期,美国当时的經济情况和其他资  相似文献   

13.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认为,决定未来世界走向的十大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艺术在90年代将会有空前的发展”。艺术的繁荣发展,必然向教学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施“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的需要。究竟什么叫艺术呢?苏联美学家格·尼·波斯彼洛夫区别了‘它术”一词的三种含义,他说说:“艺术在广义上,是指任何技艺。这就是巧妙、精细、熟练地完成人们在生产、组织、意识形态等各种活动中提出的任务。”他又说:“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是‘艺术’一词的第二个含义,这是一…  相似文献   

14.
从《爱的牺牲》和《麦琪的礼物》评欧·亨利的艺术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亨利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走上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残酷无情的竞争和贪得无厌的榨取,扼杀、扭曲了人类的情感。欧·亨利早年丧母,一生多舛,饱经风霜。来自社会低层的欧·亨利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写出大量优秀作品,作家笔锋直指资本主义的缩影——美国大城市。因为“在大城市里人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这个美圆世界,集中了人间一切丑恶,它所暴露的一切,莫不是违反人性的观点。城市的舞台,使作家目睹了美圆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六年,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下同).在《通论》中,他修改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可以自行调节及解决其矛盾的观点,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系统地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和解决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存在失业的问题,凯恩斯提出了一系例的经济政策和主张.他的理论逐渐地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所接受,并被视为经济学上的一次“革命”,也就是“凯思斯革命”.  相似文献   

16.
国外的未来学家把人类的写作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奈斯比特把“读写技巧”看成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五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同时,他还非常尖锐地指出:“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有基本的读写技巧,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却在制造出日益低劣的产品。”(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科院版)可见,不仅今天人类社会需要写作,将来也需要  相似文献   

17.
《欧也妮·葛朗台》于1833年出版。它标志着巴尔扎克对社会的批判已经达到成熟的程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欧也妮·葛朗台》就是对这种现实所作的极其鲜明的形象说明。  相似文献   

18.
美国《商业周刊》1月24日一期发表《自由企业的形形色色面孔》一文(作者罗伯特·内夫): 由于共同的敌人已成为历史,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自己制度的相对优劣问题上发生冲突。它们竞相把自己的特殊模式兜售给俄罗斯、东欧、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新兴国家。 在这种情势下出现了一本引人注目的新书:《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美国一心想着个人成就和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最孚众望的幽默讽刺作家,有“美国文学的林肯”之誉。海明威曾经说过:“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的确,对于当时的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尤其是英国读者来说,一种不同于绅士派文人的真正新鲜的美国本土风味,是从马克·吐温那只生花妙笔中传播开去的。他的阅历之丰富,见识之广博,对美国社会和生活的了解之透彻,是其他许多作家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20.
新的罗马帝国?——透视美国的霸权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份杂志——《外交》(ForeignAffairs)和《外交政策》(ForeignPolicy) ,在 2 0 0 2年7— 8月号上各自刊登了一篇论述美国霸权的文章 ,但它们的观点恰恰相反。《外交》上的《新的罗马帝国——透视美国的霸权地位》一文认为 ,“9·1 1”事件虽然暴露出美国的脆弱性 ,显示出全球性的、强烈的反美情绪。但是 ,阿富汗战争却显示出 ,在恐怖主义面前的脆弱性 ,对于美国在传统的国际事务上的控制力并无太大的影响。目前 ,美国在军事、经济等所有的领域都同时处于主宰地位。真正的 (制衡美国的 )均势行动要付出高昂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无论是俄罗斯、中国 ,还是其他任何大国 ,都不愿承受这些代价。整个世界依旧是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外交政策》上的《业已坠毁的苍鹰》一文 ,是由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写。他指出 ,“美国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已经终结。从越南战争、巴尔干到中东 ,再到“9·1 1”事件的一系列挑战 ,已经显示出美国霸权的局限性。美国已经在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全面衰落。在今后 1 0年里 ,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能力将不断下降 ;当前的实际问题 ,不是美国霸权是否正在衰落 ,而是美国能否找出一条体面地衰落下去、对全球及其自身的破坏性最小的道路。以下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