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安阳方言属晋语邯新片,其中的表时助词“动”用法独特,从句法位置看,“动”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后,还可以与“唠”共现加强虚拟意义;从表时能力看,“动”句可体现先时、同时、后时的时间关系;从语法化角度看,“动”经历了作动词、作可能补语、表时点义、表假设义、作话题标记的历程;从语法化动因机制看,其语法化与句法位置、使用频率、隐喻、重新分析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互动视角,考察话语标记“谁说的”的话轮位置与会话序列结构,探讨其话语功能及形成动因与机制。考察发现,“谁说的”常用于应答话轮的起始位置,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夺话轮,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否定回应,同时为受话人理解话语提供引导。在具体语境中,受交际双方关系、上一话轮内容等因素影响,“谁说的”的语义表达强度不同,浮现出不同的立场表达功能,主要包括斥责、反驳、否定和嗔怪。从来源看,话语标记“谁说的”出现于清代,来源于“谁说+X+的”结构,在主观性、语言经济原则和语境吸收等因素的推动下逐渐规约化为一个表否定的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3.
汉语表达中的焦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焦点是句中新信息的重点,是指语义焦点。焦点依存于语境,对焦点的研究只有在一定语境下才有意义。焦点有语音、词汇、语法、情境和语序五种表现手段。从表现形式上焦点又可分为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它们在句中有各自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是……的”句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一结构中“的”的词性、句法及语义特点 ,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 ,分析考察了“是……的”句①的句法、语义特征 ,指出了当代汉语口语中 ,“的”移到宾语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看”字句是近、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子格式。文章分析了这一句子格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特征。文章认为句中“看”既重且长的语音形式是这一格式的语法标记,对句子字面意义的整体否定是这一格式的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X时”是汉语中用于时间定位的常见结构,通常揭示后续小句中事件的发生、持续、完结的时间。该结构的包容性很强,x的情况非常复杂,往往不只含有一个谓词核心,而且核心与核心之间具有多种逻辑语义关系。含有连贯核心的“当x时”可称为核心连贯型结构。根据x中核心动词有无共同的主语,可分为多核共层的“当x时”和多核异层的“当x时”两大类,再根据x有无核距、有无标记可分为四小类,涵盖连贯复句和连动句这两类句子。核心连贯型“当X时”有特殊的表达功能:揭示后续中心小句的时间位置,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陈述性。这种结构在语篇中可以起到保持语篇连贯以及凸显表述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三角”理论对于语言现象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运用该理论对语法事实进行多角度研究,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相关语法现象。研究以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个角度对“X派”词族进行分析。语表形式方面,“X派”的语表形式主要表现在音节和词性两个层面。语里意义方面,“X”的内部结构关系多样,以动宾和偏正关系为主,在句中可以担任主语和宾语;“X派”的语义内涵主要由“X”决定,“派”的语义处于逐渐虚化的状态,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泛化性,使得“X派”词族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语用价值方面,“X派”词族的使用可以形成注意焦点,凸显主观性,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表现出积极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差比标记“比”字经历了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演变,学界一般将其视作介词,其句法功能为引出比较基准。然而,与“比”字具有同样句法位置和功能的“不比”、“不如”、“没有”等词都被认定为动词,这有违句法特征的判定原则;介宾短语作状语影响小句语义的表达;作为介词的“比”不符合以谓语为中心的否定句法操作和跨语言共性;“比”字为小句谓语遵循汉语句法的“时间顺序原则”。研究发现,现代汉语“比”字句中的“比”应为动词。  相似文献   

9.
分裂句是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成分。现代汉语分裂句具有三种结构形式,即,“是……的”、“主……是……的……”及“主……是……的”,“是”和“的”组成了分裂句的结构形式,其中“是”为焦点标记,“的”具有时态标志性特征。现代汉语分裂句中的焦点可分为原位焦点和非原位焦点两类,非原位焦点又可分为内在焦点和外在焦点,外在焦点具有话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中有四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通过分析其功能特点,可知它们都不是主之谓结构。其中的“之”或有话题标记的功能,用于对比话题和表论断的句子的话题之后;或是焦点标记,用于主语焦点、宾语焦点和状语焦点之后。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定名间"的"字的结构规律研究主要有结构松紧说、语义关系松紧说、音节数调剂说等.本文通过单个名、形、区别词作名词的定语现象的分析,认定名词组合间有无标记"的"取决于定名在语义上是否匹配语义组合自然的,定名间通常不出现"的"字;反之则需要"的"字来作标识.  相似文献   

12.
《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的语义、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来看 ,《朱子语类》副词重叠式与原式相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义项的减少 ,二是义项的增加 ,三是语义的分化。从语法功能上看 ,原式一般修饰单音节词 ,重叠式一般修饰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或者短语 ;原式后面一般不能带结构助词“地”、“的” ,而重叠式一般可以带结构助词“地”、“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语法对"-ing"式和"to-infinitive"式的用法区分作了一系列规定性阐述,但只从一些语言现象上作出论述,未能从语义实质上揭示其运作规律.本文将以当代语法大师Quirk和Leech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采取比较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两种形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揭示其含义及规律,力求清楚地区分两种形式的不同语义,以利于深入、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的非谓语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的“随着”一词从语义和语法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语义扩展机制。“随着”主要表现跟随义、任凭义、依据义、方式义、同时义、条件义六个义项。跟随义是原型义,具有服从性、同时性、动作性三个基本语义特征,其他义项由原型义扩展而来,每个语义项都具备了原型义的一个或两个语义特征。在语义扩展的过程中,动词性削弱,介词性逐渐加强,出现了新的义项——关联性。相对于中文“随着”的六个义项,日语则要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这六个义项。分析表明,中文“随着”的语义有较大的笼统性和模糊性,相对而言,日语的表述则有根据具体事物和不同语境细化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也V不好"是汉语中可以构成6种意思的歧义结构.这一歧义结构在句法结构、预设、语义指向、变换式、语音等方面有差别.进入这一结构的动词在语义特征上有一定限制.造成这一结构产生多种歧义的原因有有三个一是句法结构的多义性,二是词的多义性,三是语境.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对比的角度,归纳并分析了英语中的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和被动结构表示主动意义的"倒逆"现象;同时还说明了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的语义特征.本文认为,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的"倒逆"现象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形式和不同思维风格.  相似文献   

17.
“NP1有NP2”句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安红 《东方论坛》2004,(4):114-116
动词"有"概括起来有两种主要意义:一表领属,一表存在.不同意义的"有"对句式"NP1有NP2"中的NP1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要求.NP1大致有六种形式,对"有"的选择形成一个连续统,从而确定"NP1有NP2"句式的归属:存在句或者领属句.  相似文献   

18.
语义成分分析是一种解释词义的语义学方法。不同语言的词汇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其语义结构具有共性:即词义由意义成分组合而成。意义成分的组合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完全一致或部分一致,导致跨语言词汇对应或部分对应现象。对应词具有对应的语义成分,部分对应词的一部分语义成分对应;有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目的语词义可能在母语中缺失,词义缺失现象能被借词取代,外语学习者还能用母语词组或短语表达缺失的词义。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作为中华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既是哲学圣典、道家首典,又是文章宝典、文章学元典。它不但包含老子的文章写作论和文章阅读论,而且内蕴丰厚的文章本体理论基因:“文原于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道法天地、文法自然”的文法观,“疾伪存真、言而有宗”的文质观,“言可表意、言不尽意”的言意观,“有无相成、虚实相生”的形神观,“‘无为’思维、辩证否定”的文思观,“言之有德、积德治文”的文德观.“关在真善、关在科学”的文美观。  相似文献   

20.
范畴原型性与语义典型性是原型语义学中的两个概念。范畴原型性表现为能最大限度地抽象概括某一范畴的语义特征和属性,是人们对范畴的抽象认知;语义典型性表现为除某一范畴典型成员之外其他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对各种范畴意义的具体认知。在语义研究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意义分析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