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 ,加之排斥科学技术 ,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 ,但受“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影响 ,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 ,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中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而同补 ,发展教学工具的合理性 ,淡化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人文主义导向 ,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它蕴涵于儒家、道家、释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世纪之交,继承和弘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对21世纪人的健康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诗歌能够展现宏伟的世界,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种种需要,因而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的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的发展证明从单纯的尊君重道到重人伦重个性;从立德、立功到颐养情性;从僵化到飘逸感人;从传统文论到近代美学,无不显示出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演绎的艰难步履和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源远流长,较为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孔子等人教育思想的评析,揭示儒家、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以及对于形成审美教育思想的中国传统的根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其天人合一的儒家,无为逍遥的道家,自由的佛家都体现了对生命自由的关切和追求,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转型期中国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现代性追求的历史时期。现代性开启于西方,有着物质主义与自我主义的趋向。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的人文主义,是我们克服市场经济引发的现代道德问题有价值的传统资源。同时,当代中国对现代性的追求,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追求,儒家人文主义同样也是重要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7.
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对于重建当代医学人文精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主要从儒家的"仁"、佛家的"慈"和道家的"辩"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寻找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契合点,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融汇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传统中国社会政治之关系王一侬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中的有限制的和内在的自由主义与平等主义因素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居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包涵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人文主义智慧。如要为儒家思想适当地定位,大致可以从面对自我生命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李贯通小说创作存在一个由“俗世关怀”向“自然关怀”转型的过程。其前期小说注重“俗世关怀”,主要描写微山湖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继承了传统儒家道德伦理精神和道家批判精神;其后期小说注重“自然关怀”,主要描写文化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追求,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刚毅精神、道家自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和回归自然的精神取向。传统儒家、道家人文精神是李贯通小说创作中自始至终存在的两方面文化因子,相对而言,道家的避世倾向、超越精神和回归自然的精神取向更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本性,李贯通心灵深处的“桃花源情结”最能体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因情绪兴奋而产生动力,但过度的压力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潜在的、持续的、毁灭性的灾难源。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富的道家文化思想,帮助青少年摆脱痛苦,稀释烦恼,减轻压力,稳定心态,既是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林清玄散文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林清玄的皈依佛门之前还是之后,他散文的基本精神都是人文的。林氏散文体现了佛家与儒家、墨家、道家以及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的交融,而这种交融明显是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倾斜的。他的佛学散文稿基本上是对佛法作了合乎人本的俗解;亲情、乡情是其百写不厌的主题;文中展示的清欢境界明显带有道家风范。林清玄散文为人文精神这一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作了富有东方特色的诠释,具有后工业文明社会应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部分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提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学生心理、教师素养四个方面阐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高等教育理念的根本意旨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 ,走向主体—发展性的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的高等教育 ,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 ,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高等教育走向人文关怀表现为教育方式从灌输转变为对话 ,从限制的教育转变为解放性的教育。高等教育为培养完满的人格服务 ,就要从孤立的、片面的强调知识、情感、行为的高等教育转向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合 ,学习的过程就是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扩展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高等教育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 ,与教育整体融合 ,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 ,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对道家思想进行概括性综述,进而阐明道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内容,并指出道家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一家,与儒家和佛教并足而立。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辅相成,共同铸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和经济的影响下,新时期语文教育实用主义观表现出追求经济实用教育目标对"工具论"教育目标颠覆的同时,反思语文教育的本真性,语文教育应在一个历时、共时的视角和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建构起经济目标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相结合的新实用主义教育观,从而赋予语文教育真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一书从儒道佛与中医药互动关系入手,既从传统文化角度探索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条件和规律,又从中医药学层面考察和评估了儒道佛的社会历史功能.该书的出版对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德治理论是以治者的修身为基础的 ,但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道德教化。修身和教化的法门是圣功修行。儒、道两家都提倡圣功修行 ,但旨趣有所不同。道家圣功是为了达到“自然”的境界 ,而儒家圣功则在通过静心以破除私欲 ,增进社会责任感。在先秦儒道德治理念的影响下 ,汉代以来的道教也重视道德教化 ,将伦理修养作为入道的重要条件。道教文献所言“圣功”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养生理论 ,尽管其中存在某些神秘因素 ,但所包含的“劝善修德”理念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并对以自我为特征的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评述其合理与不合理的方面,以及人本主义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