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军  朱一航  罗永泰 《城市》2010,(1):65-67
一、引言 从1840年起,随着开埠通商和商业的逐渐繁荣,天津成为近代史上与西方文化撞击、融合最广泛、最前沿的城市之一。城市建筑受到中西两种设计思潮的影响,逐步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历史风貌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这其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庙堂、寺院,  相似文献   

2.
黄俊 《城市》2011,(8):49-51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形象地指出了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在我国民居建筑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九国租界地既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又为津城留下了近代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天津“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独特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3.
苏州园林以经典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园林的典范, 国内别墅的发展从模仿国外晋级到了独立创新,现在,到处流行着回归中国本土居住形式的思潮,许多别墅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开始真正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和四合院,一南一北,都是代表东方文明的建筑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4.
苏州园林以经典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园林的典范,国内别墅的发展从模仿国外晋级到了独立创新,现在,到处流行着回归中国本土居住形式的思潮,许多别墅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开始真正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和四合院,一南一北,都是代表东方文明的建筑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5.
任云兰 《城市》2011,(6):72-76
1840年,中国开埠以后,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按踵而至。来到中国后,这些先行者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寻找一种适合当地环境并合乎他们居住习惯的建筑形式,对于中国人封闭的青砖四合院的生活方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难以接受。于是,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典型的民居,建筑类型繁多,个性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其资深的历史文化、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传统北方合院式民居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亮点。传统的四合院不只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类文化的经典传承和象征。现如今,城市的变革发展加快,传统四合院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根据文献记载,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经典-北京四合院系汉民族传统住宅,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其建筑形制不仅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而且无论从实用性、建筑美学还是风水学角度均可以反映出典型的北方人生活居住状态。笔者结合历史资料,通过实地考察,得以清晰地了解山海关民居建筑系承袭"北京四合院"特点的基础上出现变化,并且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中日两国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国的传统住宅——中国的四合院还有日本的和风住宅。由于中日两国因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的要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两国住宅的内部空间形式、到外部环境关系;从空间的配置到居住心理都可以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不同的民族特质,窥见中日两国人民各异的心里特征。  相似文献   

9.
仇保兴 《城市》2012,(10):3-7
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包括16个省,实际上范围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边远地区,特别是高原地区都应该算是严寒和寒冷地区,生活在这个区域里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左右。虽然这一区域的城市建筑量较小,但是建筑能耗占全国的40%~50%,所以在这个地区发展绿色建筑,我们的行动要更加准确,更加坚决。第一个行动,在北方,建筑物的选址建设,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建筑物的朝向,要让每一幢建筑物都能充分直接利用太阳能。中国的传统四合院,如果把空地看成是阳,建筑物看成是阴,或者把阳光被挡住的称为阴,阳光没被挡住的称为阳,可以看出,南方的四合院,阴比较盛。  相似文献   

10.
明清北京城,除宫殿,园之外,最大量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当首推四合院住宅,四合院不仅代表北京古建筑的风格,而且还较集中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建筑的许多特点。本文对北京四合院例的建筑设计艺术进行欣赏评析,希望对加强对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促进对北京四合院的了解做出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将摩天大楼等各种西式建筑带入了中国,给古老的城市注入了鲜活的生机。然而,与之俱来的却是传统建筑的消亡。拆了城墙,拆了城门,拆了四合院,北京城渐渐失去了曾几何时让世界级建筑大师也赞叹不已的古城格局。今天,当人们从一味追求现代建筑的梦中苏醒过来,终于意识到有些传统,是不能丢弃的文化之根。随着北京百条老胡同复古整治的进程,影壁也成为了人们引以为豪的建筑装饰。影壁是中国传统四合院中独特的建筑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研究这些影壁,可以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保护这些影壁,就是保护了一种形式,一种语言,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2.
王闻道 《职业时空》2009,5(6):147-148
北京门头沟地区的川底下村是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群,整个村落具有浓厚的传统建筑风格。文章从建筑布局、空间利用、装饰手法等方面对该民居群的建筑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殷亮  任娟 《城市》2012,(10):64-67
构图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建筑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中国住宅建设的高速发展,居住建筑的色彩设计不断突破传统的色彩取向与构图方式,设计手法更新较快,这些设计或构图大胆,或精雕细琢,富有创意的色彩设计拓展了大众对居住建筑色彩构图的理解,也表现出设计师对居住空间深层次的关注。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建筑的外观色彩大体有6种构图方式。一、横向构图在城市居住建筑色彩中运用最广泛的构图方式是横向构图,即建筑色彩分布以水平线条作为分界线,相同或相近的色彩水平延伸,给人以平静、稳妥的视觉感受和从容、安详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4.
胡同作为北京的一大地域特色,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而且是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成为反映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北京传统文化在民俗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文中从北京胡同的历史、四合院建筑的形制以及“老北京”的朴素民风三个方面入手.对北京传统胡同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家老小在四合院里其乐融融地生活,曾是旧时北京人最为熟悉的画面,老北京的四合院宛若一个神奇的“盒子”,将最传统的京味文化,最地道的百姓生活——包容其中,如今的四合院,虽没了旧时的韵味,却添了新的风情,这里不仅是北京人的家园,也成了外国游客流连忘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岳阳天下楼     
笑汀 《老年人》2007,(2):46-46
一 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文化意蕴独厚。古人写景抒怀,每以楼为凭借。“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惹人遐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令人伤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拨人心弦:“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撩人离绪。个中佳韵,都在楼中。  相似文献   

17.
骆潇 《职业》2003,(10)
建筑及房地产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职位层级也很丰富。作为传统行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重新构筑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紧跟时代步伐,实施人才战略,构筑建筑及房地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题的行业高层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该论坛是作为中国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高层论坛的行业专场,由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泛华建设集团联合主办,北京东方慧博人力资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协办。论坛邀请到了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著名学者以及企业家作为演讲嘉宾,分别就“新世纪建筑业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战略”“建筑劳务输出对首都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中外书摘》2006,(6):45-45
中国传统的建筑彩画,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人民装饰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构成中国建筑东方特色的表征。本书为我国著名古建筑历史研究专家孙大章先生在古代建筑彩画方面的又一著作。本书以精美画册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9.
《安家》2009,(7X):170-177
<正>引言:有人说建筑是批判的历史。的确,关于中国当代建筑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建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程?中国建筑创作在借鉴西方的道路上如何实现融合与创新?现代与传统如何调和?保护与重建孰轻孰重?中国建筑的个性在那里?……诸多问题需要求解。房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汹涌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中,我们对建筑文化的思考,建筑设计的自主创新,却是如此微乎其微。作为专业地产媒体,《安家》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我们希望推动中国地产建筑文化的健康发展,亦期待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建筑——这一十分重要的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表征。本文集中了十几位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翘楚人士,他们中间,既有在建筑业实战多年的著名建筑师,也有知名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还有建筑教育界的教授学者。老辈与新辈的专家们或批判或褒扬、或激昂或淡定,无一例外都流露出对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的深刻体味与执着热情。  相似文献   

20.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4,(2):F0004-F0004
正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