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荔枝 (Litchi chinensis)是驰名中外的珍贵水果,形、色、香、味俱佳,有"果中珍品"、"果王"之称.岭南有荔枝,久负盛名,诚如北宋学者蔡襄在<荔枝谱>中所言:"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1]位于粤西南的茂名市荔枝栽培历史悠久,是岭南著名的荔枝生产区.然而关于茂名荔枝栽培的起源年代却有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3.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无患子科,别称离支、荔枝、丽支、丹荔.它原产于我国南方,誉称"岭南佳果之首".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以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根尖为材料,用去壁低落参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20个荔枝品种进行了染色体数目的研究,探讨荔枝不同胚胎发育类型与染色体数目的关系,结果表明,18个品种(正常型、败育型、部分败型)均为正常的二倍全(2n=2x=30),另两个正常型品种(挂绿和甜岩)有两种不同倍数性细胞(2n=2x=30,2n=4x=60),表现嵌合现象,为倍性的嵌合体。荔枝胚胎发育的差异似与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无关。 相似文献
6.
7.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下的讨论针对由后现代主义引发的某些问题展开,并涉及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如果我的讨论在后现代主义上比在中国历史研究上花的时间更多,那是因为对于前者先要花些功夫作些澄清,然后才能判断它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会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历史研究这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只在近几年才出现。一些为数不多自称从后现代角度撰写中国历史的努力,已在某些历史学家中造成了始料不及的敌意,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中国历史初期,口耳相传是人们传播知识、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这段时期可以称作口传历史时期。口传时代知识传播者最初是巫师,后来经历了由巫到史的转变。先民口耳相传的内容主要是部族的世系,为了便于记忆,口耳相传的内容多采用韵文,由于口耳相传的特点,在文献最初形成的时候,同样的素材往往会有不同的版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茂名是荔枝的故乡,有关荔枝的传说在茂名颇多,且在民间广为流传,丰富了茂名独具特色的荔枝文化的内涵,民间传说是茂名荔枝文化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6.
6月8日,由中共茂名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办,茂名市社科联承办的“茂名石油荔枝文化博览会·荔枝文化研讨会”在茂名举行。作为文博会活动之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荔枝·贡园·文化·和谐家园”。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国内专家学者及本地与会人员达60余人。收到学术论文20余篇。 相似文献
17.
荔枝文化离不开荔枝种植历史、产地,进贡人的籍贯和地点.本文依据正史、史书、方志和出土唐代墓碑刻载,论述西汉置高凉县在今高州,属合浦郡,为交趾七郡贡生荔枝之一.三国吴置的高凉郡治在良德.高州在隋朝已出现"荔枝圩".唐代盛产荔枝的高州是今高州东部、东北部和今电白东北部.向朝廷进贡荔枝的宦官高力士是我市在南朝梁陈代和隋朝时南越首领冼夫人的第六代孙,是高州都督冯盎的曾孙.高力士原名冯元一, "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是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高力士回家乡高州向朝廷进贡荔枝,现还存有二个贡园.高州七个荔枝良种中有三个因进贡命名的良种.高州有已上地图以荔枝为环境特征命名的荔枝园村、荔枝根村等十三项五十八条群众居住的自然村.1993年,高州被命名为"中国荔枝、龙眼、香蕉之乡",素有"全国水果第一县"之称.1996年根子镇被授予"全国白糖罂、白腊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家荔枝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根子荔枝并新种一颗"中华红"荔枝,更为高州增添了新彩.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6,(8)
常卫国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推进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战略动员,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战略部署。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必须掌握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王意恒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张凤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秦书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要以坚持与创新统一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定信念,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是西学跟进后近代才有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各学科来自于西方,发轫于西方,包括“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诸名词,都是从西方学者那里翻译过来的舶来品,中国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很少有自己的话语权.由此,中国社会科学有没有历史可寻的问题便毫不留情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以上问题,对中国社会科学进行历史追寻,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寻求困惑我们多年的答案,还社会科学在中国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20.
马涛、施华提出封闭性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国家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特点,也就决定了混合所有制的经济结构和以儒家伦理为主干的历史文化根基。钟祥财提出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方法论中既有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也有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思想方法论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科学兼容,是中华文明真正步入现代潮流的关键所在。宋丙涛、张庭从两希合流与殷周之变探讨了东西方文明分流的历史基因,认为东西方文明演化路径差异可以从公共经济体制构建成败的差异上得到说明,批判了西方中心论者的错误观念,探讨了中国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周建波提出由于地理环境、土质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发展道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由于超血缘农村公社瓦解较早而形成了重视血缘、重视国家的文化传统,同时通过中古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论证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