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昨读《新报》有云:清廷西太后密谕驻扎东京公使,令谋缚康有为,若不能,亦必设法杀之。嘻,异哉!吾不意圣神文武自比于补天之神娲者,而竟为此穿窬草窃之行也。夫有为之功罪,天下异议,而凡毗于后党者,则固欲得而甘心,此无足论者。独以公法论之。彼既遁于日本矣,将声罪致讨而执之乎,抑将诱而执之乎?其声罪致讨而执之也,  相似文献   

2.
日本参议院最近继众议院之后通过了正式立法,把“日之丸”旗和《君之代》歌定为日本的国旗和国歌,从而使百余年来的日本国旗、国歌最终实现法制化。此举反映了日本政局日益右转的政治倾向,并引起亚洲国家的普遍不安和担心。  相似文献   

3.
顾育豹 《中华魂》2008,(12):65-6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1982年12月,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郑重作出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34年,革命戏剧家田汉愤于民族的危难,创作了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于被捕前仓促将剧本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写在一张包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托人转交共产党人音乐家聂耳谱曲。  相似文献   

4.
<正> “仆又佴之蚕室”语见司马迁的《报压安书》: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饵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乎!悲乎!上引文字,系据萧统编的《文选》。其中“仆又佴之蚕室”一句,《汉书·司马迁传》作“仆又茸以蚕室”。此句文字略有出入,注家解释颇殊。《文选》李善注引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人志切。”五臣注因袭并补充李善注云:“佴,次也。蚕室,汉行割刑(引者按:谓腌割之刑,即腐刑,亦曰宫刑)之室,使其避风养创者。言  相似文献   

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奏响了气势雄庄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从此,这支节奏明快、振奋人心的乐曲,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音乐形象而逐步深入人心。 那么,这支昔日电影的主题歌是怎样被确定为代国歌的呢?这得从开国前的政协会议说起。 徐悲鸿积极提建议 自1949年6月起,为了迎接和筹备  相似文献   

6.
(一)苏轼的美学思想——天机说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说,东坡先学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悟为文之道。这就是东坡常提到的天机论.无征不信,且随手举几条:“画日者常疑饼,非忘日也.醉中不以鼻饮,梦中不以趾捉,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也.居士(按指画家李伯时号龙眠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相似文献   

7.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以“仙石”化猴为开篇,其所谓三大部分,实乃写了本质为“仙石”之“孙悟空”的两次西游,乃起于“西游”,终于“西游”;败于“西游”,成于“西游”,故日“西游记”。但是正如“西游”只是悟空“修功”之“门路”,也是作书人所谓“心性修持”以“完大道”过程的象征,真正的“修心”之“大道”并不在“西游”,当然也就不在“取经”,而在自“心”之明悟。《西游记》作为“仙石”而能“悟空”的“修心记”,实为一部以“修心”为旨的“仙石记”。其为后来《红楼梦》托始“石头”以为“石头记”的前驱,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10.
施彦端是否施耐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江苏兴化和大丰县分别发现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氏家簿谱》,我认为对于解决《水浒》作者之一的施耐庵是否即施彦端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现试陈管见于下,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一)这里首先要研究的,是《施氏家簿谱》的可信程度.《施氏家簿谱》扉页有"中华民国七年桃月上旬吉立"、"十八世释裔满家字书城手录于丁溪丈室"的字样,可知其为一九一八年释满家的钞本.视其纸质墨色,也确为好几十年以前之物.《谱》中载有《施氏长门谱序》、《故处士施公墓志铭》以及施氏世系.  相似文献   

11.
编辑/冯东1934年,革命戏剧家田汉愤于民族的危难,创作了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捕前,他仓促将剧本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写在一张包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托人转交聂耳谱曲。那张香烟纸曾被茶水濡湿,字迹模糊不清。聂耳仔细辨认后,以火一般的激情投入创作。前奏曲以嘹亮的进军号开始,引出高亢激越的呐喊;中间反复唱出叠句:“起来!起来!起来!”把音调推向高潮;结尾原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前进,前进!”聂耳将“飞机大炮”改为“炮火”,并在末尾又加了一个“进”字,表…  相似文献   

12.
物伦犹事类,齐物伦犹齐事类.一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事又见《徐无鬼篇》.隐,凭也.仰天而嘘,向云:"息也."《玉篇》引《声类》:"出气暖曰嘘."答(塌)焉似丧其耦(偶).塌、圯毁貌.偶,偶像也.《释文》本又作偶,《文选·北山移文》注、卢谌《赠刘琨诗》注、《玉篇、人部》引并同.偶寓本同字,抟土刻木为像,所以寄寓神之精气,故谓之寓.神与像为二,对神言之,则像为神之偶,故又谓之偶,似丧其偶者,谓形躯委顿,如神之土木形骸,将就圯毁,而失其所寓也.子綦全于神者,故以神拟之,而方其形骸为偶像.此以精神为实体,形骸为象征实体之偶像,犹后世言精神为真我,形骸为假我也.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居乎犹哉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  相似文献   

13.
自新华社记者和中央电视台报导了熊越群同志写的《李自成隐居夹山的探讨》一文的内容以来,关于李自成死于何地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史学界和广大群众的注目.但我读了《湖南日报》从七月廿二日起连载的该文,又看了《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3期发表的韩长耕等同志写的《李自成死地、终年问题考》,以及《求索》1981年3期发表的石珍等同志写的《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新证》以后,却认为他们所谓的李自成于1652年退隐湖南石门夹山为僧的说法,史实根据不足,乃是在旧日封建文人附会之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臆测.  相似文献   

14.
一、精神解脱为其大旨《逍遥游》表现了庄子精神解脱、自由放任的人生观,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纲领性著作。郭象将它编于《庄子》内篇之首。钱基博说:“综庄子书三十三篇,其大指(旨)以为:俯仰乎天地之间,逍遥乎自得之场,固养生之主也。”他认为逍遥自得的思想,是人生全性保真的根本,贯穿于整部《庄子》之中。《庄子因》的作者林云铭论及  相似文献   

15.
文价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节选于魏·曹丕《典论论文》  相似文献   

16.
史有遗贤,而文章无穷——邵祖平先生《词心笺评》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道:“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其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诚乃至理之言!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人空怀满腹经纶,然因时运不济、命途多蹇而沉沦下僚,直至湮没无闻;惟文章使他们名留史册。野有遗贤,史  相似文献   

17.
一、“何……之有”的变式和略式(一)“何……之有”,是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它是“有何……”的倒装。其中“何……”是动词“有”的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何……”的,是复指代词;“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何”是定语,“……”是中心语。如: ①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左传·昭公三年》)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③以乱平乱,何治之有?(《左传·宣公四年》) ④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  相似文献   

18.
国歌是由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传西洋第一首国歌产生于16世纪荷兰自由战争年代,即今之荷兰国歌。此后欧洲各国竞相仿效。到了18世纪,英、法、德、奥等国,都制定了自已的国歌。中国国歌的产生与发展,简述于下。一、巩金瓯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名为《巩金瓯》,歌词如下: 巩金瓯,承天铸,民物欣凫藻。  相似文献   

19.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②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注释】①《中庸》:出自《礼记》,相传是老孔二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是孔孟宣扬的一种“最高的美德”。它要人们采取不偏不倚的  相似文献   

20.
《辨骚》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地位,刘勰自己在《序志》篇中说得很清楚:“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但是,由于《辨骚》篇放在“文之枢纽”即总论的五篇之末,同下面“论文叙笔”的二十篇相邻接,又曾有人把“骚”单独看作一种区别于诗和赋的文体,所以《辨骚》篇究竟属于总论还是属于文体论,就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争议。六十年代初,段熙仲和王运熙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