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审美趣味是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审美趣味的讨论,有社会现实意义和理论建设意义.应对审美趣味做完整的理解.正确对待审美趣味的复杂状态,有五条原则: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区别文学趣味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2.
湘中民歌有情趣之美、理趣之美、意趣之美、智趣之美、谐趣之美、雅趣之美。  相似文献   

3.
作为媒介生态学派的奠基人,伊尼斯提出了口语、文字、印刷和广播等四大媒介形态。这不仅启发了之后的媒介研究,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口语媒介可以激发审美个性,提高人的综合审美能力;文字媒介隐藏着对审美的内在否定,使审美偏向视觉器官;印刷媒介带来标准化审美,使大众的审美日渐趋同;广播媒介带来审美的幻觉和娱乐化倾向。对伊尼斯四大媒介形态具有的不同审美趣味进行探讨,可以使我们充分理解当代多媒介生态下审美趣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从审美本体论角度看法兰克福学派与转型期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现代性关联。从历时的角度看,二者的现代性进程存在着大致相同的理论走向,即从审美感性优先性的推崇走向对审美主义的批判,并重估理性的历史价值。从共时的角度看,法兰克福学派与转型期中国美学都面临着审美现代性的悖论困境。  相似文献   

5.
金元两代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审美趣味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这一时期写意表情艺术勃兴,在美学上强调主体意识,伸张个性精神;二是追求变异美,对和谐美的传统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6.
五代绘画在功能观上经历了由政教功能向抒情功能的转变。山水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变,花鸟画既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又注重主体精神意趣的表现,这都与之后在文学领域出现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谋而合,体现了艺术先于文学的对时代审美趣味变化的敏锐感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哲学介入,在充分展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西方诗学与中国文论的本体论转换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文本意义与理解事件概念为中心,探究作为当代中西文学评论核心理念的"意义生成"问题的缘起、特质和本体论意义,阐发了文学解释学的本真蕴涵及其根本观念,意在展示出当代解释学与文学评论以及当下生活的密切关系,以达到对人文和精神科学的全新理解和把握。文学解释学视域中对意义的追寻和探求,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解释学的理论蕴涵和发生语境;二是文学解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语境,彰显文学意义阐释的本体存在之维;三是文学审美意义观的追索与建构,进而勾勒出由文本"方法论"转向意义"本体论"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审美趣味是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历史产物,“共通感”作为趣味判断的基础必定也是先验与历史的统一,且审美趣味的繁荣与衰败决定于民族和时代的内在需要。要想创造审美趣味的时代,必须首先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民族普遍的自由精神,教育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第一内在动力,其本质是将秩序渗透进人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和谐的力量。时尚作为当今社会的审美趣味特征,其模仿的本质与审美趣味“自己思维”的原则所具有的主体独立人格是相悖的。时尚所带来的人的思维的整齐划一,弱化了人的批判意识,这决定着艺术的使命是去唤醒人们内心自我尊重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9.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准,又会深刻影响个体趣味的成长和演变。趣味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建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批判和权力博弈,逐渐沉淀为相对固定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趣味。文化趣味综合了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打破审美壁垒,建构既符合审美规律、又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审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诗歌选本与诗歌审美趣味的形成--以解放区诗歌选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选本与诗歌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为、相互影响的。从解放区诗歌选本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由于意识形态的长期制约作用和人的审美趣味变化的滞后性,解放区诗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被人为地简化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才能出现新的诗歌选本,也才能逐渐改变人们已经被刻板化了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以重新解读亚里斯多德的自然学说为契机,沿着海德格尔对亚氏自然学说的分析思路,对f?siw(自然)与t?xnh(技术)的本质进行现象学追问,提出了由f?siw与t?xnh开启的两个存在学论题。f?siw与t?xnh这两种不同的制造方式属于同一种原始建构,"异质同构"是对其的扼要叙述,而且这两种不同的解蔽方式最终把诸种存在者带入相同的无蔽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并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文人音乐的审美体验出发 ,对文人音乐的审美特点试做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弗雷格和罗素为代表的关于名称的描述词理论与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是分析哲学中关于名称问题的两个主要理论。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这两个理论所依据的本体论前提,指出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事实是逻辑在先的,而克里普克强调客体是逻辑在先的。作者同时初步提出一个自己的命名理论纲要。  相似文献   

14.
高尔夫球的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尔夫是一项高度文明的运动,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以自律为基础,以自然美、技巧美、精神美为表现,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整体和谐为最高境界。面对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应充分发挥高尔夫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美育:内涵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不同于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其目的在于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和社会和谐。美育具有形象性、激发性、自觉性、普遍性、时代性等特点。它在启迪智慧、教民化俗、求真崇美、怡情养性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美育内容须坚持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内容和方法,智、情、意,内在美和外在美,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多重统一。美育在育,要通过日常生活、社会自然和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电视等各种艺术教育手段践行提高。  相似文献   

16.
贵族化审美意识是文学的超越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族化审美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反映社会高雅的审美趣味的美学追求,是文学超越性的具体表现。它赋予中国文化以超越的品格,对社会文化品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敦煌飞天是中国飞天艺术的代表,其中唐代飞天所披帔帛造型婉转流畅,是其最突出的特色。飞天及其帔帛的艺术造型渗透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精神内涵,彰显了华夏民族造型艺术的精髓,也为现代艺术造型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味"作为审美鉴赏的范畴,成于"文学的自觉"时代,它在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各有特色的"余味"说、"滋味"说和"韵味"说。针对它们之间的比较,不仅要找出它们形成、发展的线索和关系,还要指出其成"味"的条件和追求的效果。在比较中说明文艺审美中的"味",需要"寻"和"品","寻"和"品"的目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对美的追求和理想建构等方面解读"邯郸学步",寿陵少年的行为并非违背人的本性,对美的追求促使他积极进行"审美体验"。然而,他追求的只是外在的美感而不是真正的美。"邯郸学步"启示人们在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以获得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主要是以介绍与自己同时代的法国画家贡斯当丹.居伊为契机,展开自己关于审美现代性的论述的。但是,从服装史的角度看,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是以一个艺术评论家、美学理论家最敏锐的视角,主要以服装、尤其以不断变化的服装即时装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论述他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从而开创了美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认识上的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的美学,其核心价值是变化和新奇。时装是波德莱尔论述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参照和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