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景尧 《江汉论坛》2006,(7):104-105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而一旦兴起,就立即显示其活力,转瞬成为世界显学。比较文学若没有中国是残缺不全的。”实际上,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三阶段在亚洲。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困境中推进的,是在种种诘难、否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持续不断的“危机”声中脱颖而出的。本专栏特就“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这一题目,约请了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的比较文学学者各抒己见,意在找准问题,认清方向,予人启发,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献彪 《江汉论坛》2006,(7):110-114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而一旦兴起,就立即显示其活力,转瞬成为世界显学。比较文学若没有中国是残缺不全的。”实际上,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三阶段在亚洲。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困境中推进的,是在种种诘难、否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持续不断的“危机”声中脱颖而出的。本专栏特就“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这一题目,约请了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的比较文学学者各抒己见,意在找准问题,认清方向,予人启发,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曹顺庆 《江汉论坛》2006,(7):98-103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而一旦兴起,就立即显示其活力,转瞬成为世界显学。比较文学若没有中国是残缺不全的。”实际上,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三阶段在亚洲。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困境中推进的,是在种种诘难、否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持续不断的“危机”声中脱颖而出的。本专栏特就“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这一题目,约请了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的比较文学学者各抒己见,意在找准问题,认清方向,予人启发,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池青 《云梦学刊》2006,27(1):14-16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是比较文学自身矛盾中最突出而又最具根本意义的矛盾。这一矛盾,激发了比较文学的活力,成为促使比较文学在“危机”与“生机”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态势及其重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比较文学学科走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更进一步地向跨学科研究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的促进结果,又是文学研究深入的迫切要求,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它能够消解人文学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显示或促进当今科学新思潮的发展趋向,也有助于跨学科的教育实践,还能推动各学科的长足发展。另外,各相关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以及研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必将促进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取得颇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但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很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示和启发。侨易学很接近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但它比影响研究更加灵活、多变和宽泛。侨易学的跨学科特征使它难以成为一门具体的研究学科,它具有综合科学的特征,这使它与比较诗学的理念非常接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流亡文学亦可成为侨易学研究和分析的典型对象。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其收获或许可以是双倍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复兴三十多年来,形成了“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模式,并相应地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历史图景;三种模式各有优长,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努力。但是,从某一个单一层面来说,“平行模式”不够全面,“上升模式”过于空泛,“下潜模式”力度欠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要取得长足进展,必须处理好三种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合力:从国外尽量多地、全面地借用已有的理论资源与学术成果;从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实际出发,尽量将具有本质性的理论概念讨论清楚,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抽象与民族化的改造;最后,才能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拿出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报告,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全新论述。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合理结构是“一个顶端”与“两大基石”:“一个顶端”,即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学者的学术目标与学术使命之所在;“两大基石”,即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是要以外国比较文学的理论资源为基石,同时也要以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个案研究与细致分析为基础。因此,我们呼吁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要特别重视两大基石,即重视“平行模式”与“下潜模式”,特别是“下潜模式”。绝大多数中国比较文学学者要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当是“上升模式”的,也不是“平行模式”的,而是“下潜模式”的。只有这样,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并形成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副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比较文学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批准号:05czw004)近期结项,最终成果是专著<绿色的跨学科比较:中国比较文学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鉴定等级为良好.  相似文献   

9.
<正>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可是,国内外学术界,对比较文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发展变化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门学科的理论建设是个薄弱环节。有人主张不必在理论概念上争论不休,重要的是“去比较文学”,作出实迹,创出比较文学的中国特色来。这种主张自有一定道理,但也表现出片面性。纵观世界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凡对比较文学学科作出自己贡献的国家和学派,无不都有自己独特的比较文学理论和设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同样  相似文献   

10.
虽然英语信息在网络上占有强势地位 ,但英语网络文学远不如华文网络文学繁荣。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汉语网络文学在社会沟通中的优势 ,让它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服务 ,并使之成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依据之一。目前 ,网络文学的主要作者群已经转移到本土网民 ,社会功能则相应转移到中国社会内部的沟通上来。这种沟通既包括网民之间的平行沟通 ,也包括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垂直沟通。原生态的网络文学正是网民心声的表现 ,对社会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合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学科范围的纷争。本文引入释义学视角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对比较文学学科方法与研究程式进行探讨。哲学释义学认为一切阐释都是从前结构出发,是基于前结构的创造活动。本文指出由于传统的变迁,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并不一定就是文化交流,这构成了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分野的基础。在面对他者本文时,调动他者文化对他者本文进行阐释属于外国文学研究;而充分调动前结构中的传统文化阐释他者本文,从而跨入阐释学的横向地带,在问答逻辑中达到视域融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论述了四川比较文学自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四川比较文学经历了从自我觉醒阶段,到成长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生力军、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四大方面军"阶段,再到形成世界格局中四川比较文学这样三个历史性阶段的发展.在这三个十年时,四川比较文学建设起了以<比较文学报>、<中外文化与文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West and East为中心的言论阵地、培养了一批比较文学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发表、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在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比较诗学、译介学、流散文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并以"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失语症"、"异质性"、"话语重建"、"变异学"、"跨文明"等重要理论观点的提出推动了四川和全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四川比较文学三十年发展历程表明:四川比较文学对中国比较文学以及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崛起了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极富朝气和学术活力。在比较文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凸显着个性,对推动和发展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起了重要作用。择取几住具有代表性人物进行介绍和评述,俾以一窥该历史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展模式。学者们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索集中于梳理比较文学学科史、开创比较文学理论范式。以跨文明和变异学为核心的比较文学新理论,直接推动比较文学科学理论建设。中西比较诗学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独树一帜。面对中国文论“失语”困境,学者们提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西文论平等对话、跨文明研究等出路。比较文学实践研究渐渐摆脱传统“X+Y”式的肤浅比较,走上跨学科、跨文明、变异学研究。对前人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史和比较文学学术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和比较文学主题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者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前者的影响.在个案分析时,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不仅能够帮助比较文学主题学搜集资料、鉴别论据、考辨论题,还可以帮助研究者突破传统的文学研究疆界,发掘活态的民俗元素,探讨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心理积淀.  相似文献   

16.
世界比较文学与民族比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世界比较文学现代英美文坛最负盛名的文艺批评家艾略特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堆彼此无关的文学作品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艾略特看来,"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一个秩序",一个系统,因为有"一种共同的遗产和共同的事业把一些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联合在一起"来了.如果说,新批评派的文本主义是从微观角度审视文学,那么艾略特的世界文学系统说就是从宏观角度来审视文学了.我以为,世界文学系统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我们不妨把世界文学设想为一张网.各时代的各民族文学的传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术》2007,(4)
兰州交通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旨在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及国际汉语教学与交流研究,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联的中外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使该二级学科下面的部分分支学科——跨文化研究、比较诗学、国际汉语教学与交流等比较文学分支学科,都得到较快发展,为兰州交通大学的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以及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其产生有赖于“人类意识”和“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但全球化会使“人类”和“世界”都染上西方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养分,却失去了较多自身特有的一些东西,失去了自己原创的民族化的声音。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西式背景上的,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时,中国比较文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就是寻找存在的家园。跨文明研究,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研究,这将是比较文学从危机走向转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19.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2022,(12):133-138+160
“中西二元论”构成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我们需要从“世界的中国”,而不是“世界与中国”的角度,采用跨文化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来解答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来寻找二元对立“居间”的“中道”。中国比较文学尽管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研究中西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作为中外文学交流中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不一定非要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角度去研究。我们要突破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文化中心主义的窠臼,要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看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置于“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中加以研究。这种“循环影响”,由于突破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羁绊,就难以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这一范畴去涵盖,而成为一种中国比较文学跨文化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刘蜀贝 《晋阳学刊》2005,(2):119-122
与许多伟大的文学巨匠和思想家一样,罗曼·罗兰及其精神酝酿和生成于当代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汇点上,在他的周围都站立着许多思想精英。罗曼·罗兰与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交往,彼此影响,并在“纵”、“横”交错的思想网络中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