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书法史上,若论振兴狂草艺术的成就和贡献,毛泽东当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一座巍峨的高峰。诚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所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而“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研究毛泽东,无疑应包括对他的书法艺术的研究。本文谨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略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刘熙载的研究,重文学而轻书法,刘熙载的书学理论的价值尚未得到深入而全面的挖掘。杨宝林教授的《刘熙载书学研究》一书的出版,正弥补了对于刘熙载书学研究方面的不足。该书研究范围广泛,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对刘熙载的书学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尤以《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为切入点,探究刘熙载的艺术观与文学观的交融互补,为书学及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是清末学者.一生以治经为主,精通声韵和算术,对子、史、诗、赋、词曲、书法等也有研究。他著述甚富,评论文艺的专著是《艺概》。《艺概》全书分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其中论文学的是前四部分。研究刘熙载的文学思想,这四部分是主要的依据。《艺概》论文学时用“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评论方法,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作突出重点的评论,时有精辟见解,受到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因此,刘熙载的文学思想是值得研究的。本文拟就刘熙载文学评论中的思想倾向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1813—1881),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是我国近代卓越的文艺批评家。刘氏一生著述甚富,尤以《艺概》一书称名于后世。《词概》只是《艺概·词曲概》中的一个部分,它是关于我国古代词作的专论。刘熙载的“词品”说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论及,本文拟就其中论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择其精要谈一些浅见。一、“笔未到而气已吞”与“言虽止而意无尽”。刘氏说: 元陆辅之《词旨》云:“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藉出场。”此盖尤重起句也。余谓起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的《艺概》及其辩证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的艺术辩证法思想集中在他的《艺概》一书中。《艺概》共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等六个部分,除《经义概》是讲八股文之外,其它都是讲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的。这部《艺概》的突出特点,是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辩证关系的探讨,比起前人来更为自觉、深刻和全面。他从解剖各种艺术的具体实践出发,概括出一百多个对立统一的美学范畴,意在运用两物相对待的矛盾法则来揭示艺术美的构成和创造规律。可以说,矛盾法则是贯穿《艺概》全书的中心思想,也是刘熙载审美方法体系的核心。两物相对待的矛盾法则,最早出现在先秦哲学中,例如《艺概》中所引用的“物相杂故曰文”和“物一无文”,出自《易传》和《国语》,是古代哲学关于事物内都矛盾法则的通俗概括,体现着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关系。刘熙载把这个思想运用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领域,形成了一个“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的辩证的审美方法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这里的"士气"指的是什么?论者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一些可笑的观点。从刘熙载的《艺概》原文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站在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将"士气"解释为军事术语的"士气"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7.
“本位”是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然而研究者却关注较少。“本位”语源于禅语,后逐渐衍为文学批评术语。刘熙载对之前“本位”概念进行了整合,提出了“本位”说,并建构了“避本位”“离本位”“犯本位”“称本位”等相关概念。刘熙载“本位”说的意涵是合乎儒家六艺标准的文学宗旨,揭示的是作品义旨与叙述方式之间的融摄。“本位”说是刘熙载构建的衡量文人作品高下的批评准则,对近现代学术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义概>是刘熙载<艺概>中专论八股文的一篇.刘熙载在论述时强调"文行并重",表现出卓越的批评眼光与研究方法,其中关于经义自身产生、发展的论述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经义概>中还有很多关于经义写作的理论,对于文章写作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是我国晚清著名文论家.他一生出入六经子史,于儒、佛、道各家多有心得,治经向无汉、宋门户之见.刘熙载的美学思想与理论集中表现在<艺概>一书中,该书总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份,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学艺术美学理论较全面的概括.其理论视野亦比古代众多诗文评著,更开阔高远,所谓"探源本,析流派,窥大指,阐幽微."(佛雏<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江海学刊>1962年第3期)但是,这一言简意赅而又堂庑宏大的古代美学理论著作,建国以来却无一部较为系统的理论专著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探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的美学命题由来已久。在古代,“如其人”的人,一般理解为人格、人品,有时还更将这一命题倒过来,即人格决定其风格,人品决定其艺品。“书如其人”说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传千里之态态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雄率先提出了“书,心画也”的著名论断。扬氏所论之“书”,虽然未必专指书法,但第一次论及书法与书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这些有关书法理论根本论题的论述,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及创作有着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历来被看着是“书如其人”渊源。扬雄之后,“书如其人”说逐渐得以深化,成为中国书法批评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1.
书法品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是书法品评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书品即人品”,甚至把影响“书品”的某一因素夸大为决定“书品”的唯一根据,这显然受到传统封建伦理文化的影响;而有人在否定“书品即人品”的同时,也否定了“书如其人”的命题;也有人认为“书如其人”,然而又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说明。实际上,“书如其人”的命题构成了“书”和“人”两极多元多向度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只是“书”与“人”关系系统中的一种关系,而决不是一个单向度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在书法品评中,“书品”与“人品”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书”和“人”关系的各种问题都能从这一关系系统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在书法上用过不少功。即便从人品上说,“书如其人”依然是重要命题,技法层面之上的作品气息与人的气息往往相互映照———尽管周氏有仕伪记录,仍是“书如其人”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3.
究竟该如何看待作家的人格与作品风格两者的关系呢?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刘熙载亦称:“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就是说,文格是人格的体现,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确实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颇有一些作品的风格并不能或者不完全能体现作家的人格。无怪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  相似文献   

14.
人们谈及晚清经学家、文艺批评家刘熙载所作的《艺概》时,往往喜谈其中的《诗概》、《词曲概》里的精辟见解,如“诗品出于人品”,词“有点有染”等,有时旁及《文概》、《赋概》中的“意在笔先”、“凭虚构象”等。而对于他《文概》及《经义概》中的写作理论或语焉不详,或认为纯粹是为作八股文服务而弃置不问,这是不公允的。本文试图从写作理论角度对《艺概》作些探索,以补过去对这方面谈得不多的缺憾。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也是八股文的写作高手。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经义概》专门研究制艺即八股文的写作艺术,理论概括性很强。刘熙载《制义书存》是其早年八股文写作实践的记录,我们可以据以深入地了解刘熙载八股文的写作水准。虽然科举制度是一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官吏选拔制度,但是其中的合理因素有益于我们今日所推行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类,它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的所有体裁,因而八股文对于我们今日研究写作艺术仍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英国历史上的类似事物为制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字如其人”,其实也是如同“文如其人”一样,仅是说说而已的。这两句话,究竟可信到何等地步,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因为事实上,字不如其人或人不如其字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允明),他的一篇行草赤壁赋,写得畅如流水,美得可沉鱼、可落雁,在博物馆展出时,一批好字之徒在前面流连忘返,垂涎三尺,妄想把此幅字占为己有。但祝公的面貌很丑。  相似文献   

17.
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他在《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他特别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写道:“柳文如奇峰异蟑,层见叠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种笔法:突起,纡行,峭收,缦回也。”试以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为例,即可印证刘氏这一见解的精辟。一、异峰突起的开头《捕蛇者说》的主旨,意在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毒蛇。一个“毒”字,笼罩全篇。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一书以其治翰恣肆的文思,深蕴广博的气势,瑰丽奇绝的语言而为世人所瞩目。李白在《大鹏赋》中赞叹道:“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清人刘熙载则曰:“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而刘凤苞却着眼于庄子的讽刺艺术,评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南华雪心编》)。金圣称其为“天下第一奇书。”鲁迅先生则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汪洋辟,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而郭沫若则进一步评论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的散文思想相当丰富而独特。他论文宗奉“六经”,同时兼取陆、王心学;既强调文章的现实功用,又不忽视散文的审美特性;尊崇史传,却不排斥其他文章,主张文史兼济;对散文文体不作细分,详谈“叙事”、“论事”二法;提倡“法古”,同时重视文学的时代性与独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