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北京的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格局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其中琼岛延楼建筑群的兴建,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移植江南胜景的优秀个案,融汇镇江金山寺“紫金浮玉”之意象,扩充了“蓬莱仙境”的原型内涵;吸纳金山“寺包山”创作手法的佛教底蕴,与佛教“曼荼罗”图式相结合,塑造了琼岛北坡体现大一统意念的“众星拱月”象征景观;还因借金山寺场所精神,融以儒、禅思想境界进行创造性诠释,从而将琼岛缔造为多元文化盛地,使之相称于作为清北京景观核心的重要地位,成为帝都“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整体经营意象的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2.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9,(11):16-17
考场文好的开头能“醒”人眼目。让入神怡;好的结尾更能在“最后一响:”之时再次感动阅卷者,使之出手慷慨,从而获得高分。为了避免离题之虞,考场文最佳的结尾法要数卒章明旨,画龙点睛。或许有同学认为,画龙点睛就是在文章收笔时把“文题”或文题中的“中心词”“点”进去,能照应头就是了。其实,画龙点睛中的“晴”不尽指“文题”,它应是“题旨”。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文忽然者为断,变化之谓也,如敛笔后忽放笔是;复然者为续,贯注之谓也,如前已敛笔,中放笔,后复敛笔以应前是。”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一文中说:“如果要使心灵持续在痛苦的感受上面,就必须把这种感受非常聪明地隔一  相似文献   

4.
制作报告文学标题是写好报告文学的画龙点睛之笔.好标题不仅有利于读者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思想内容,而且能增强文章表达的艺术性.本文专门讨论报告文学标题的制作要领,以求对报告文学标题的制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韩柳的文体复古脱离了形式上的僵化模仿,没有回到古代“著述”之路上去,而是沿着篇什的基础发展,形成了一种新体。这种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处下工夫,求气与言辞的契合;一是在体裁运用上求新。他们大量创作散体单行的文字,其用心是以散代骈,把无韵之笔提到文学的行列,激发散文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精彩的提问,是画龙点睛之笔,将为面试划上圆满的句号。应聘者提问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身份提问 面试前最好弄清面试官的职务,要根据面试官的职位来提问题。如果你想了解求职单位共有多少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等,就不要向一般工作人员提问了。  相似文献   

8.
总结陈词是辩论赛的收官之笔,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辩论时,要在全面掌握辩论题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写作学、修辞学理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做到匠心独具,以理服人。概念突破、专业引领、理论指导、修辞添色是辩论赛总结陈词的主要技巧。  相似文献   

9.
“一笔三象”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笔墨语言,它指的是画者一笔应呈现三象:视觉之象、心灵之象与哲思之象。山水画作者运用笔墨的点、线、面、色等言语建构视觉之象,使观者从中领略到景物原初的鲜活气息;画者以笔墨塑物造象时,一笔唤起的心灵之象在节律、时间的变奏中,呈现出滞涩光润、软揉硬枯、亦或曲直、流动的痕迹,传达的是人心灵的畅欢、忧虑、酸涩等情感,笔净心空、笔凝心重;山水画以充实为美,讲究执两用中,追求象外传思,以哲思之象创造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样式。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此言颇有见地.优秀的标题在一篇新闻中确实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以有人干脆称标题制作为“点睛”的艺术.好的新闻标题是名姝之“善眸”.能令受众一见钟情;它是“向导”,能引导受众选择新闻信息;它是“网之纲”,能有助于受众阅读理解新闻内容.那么,新闻标题怎样才能打动受众的心,引起受众的兴趣,令其一旦触目即难舍难分呢?我认为可以视受众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下文,将从受众的注意、情感、需要与兴趣等几方面谈谈制作标题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温州是什么?对于这个谜一样的地方,任何方式的评判都非常艰难。多少年来,各样的言语构成了误读温州的两端:“神化”和“妖魔化”。神化者以为温州人有点石成金之妙,自然是要失望;妖魔化者以为温州人是毒蛇猛兽,无端起惧怕。一个购房团,誉之者以为是顺资本意志而动的明智之举,激活了当地的市场神经;毁之者讥之为市场经济的蝗虫,乱了一方的安宁,须先拿下而后快。一个温州鞋遭扣俄罗斯,  相似文献   

12.
杂文的“杂”,首先是内容驳杂,写法不合常规;其次是题材琐屑,点石成金;再次是结构形式不拘一格,不受文学制作的体裁限制;最后是表现手法,自由自在,显得不伦不类。由于以上特点,杂文才具有匕首、投枪的作用,才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3.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这是《水浒》百回本中紧接着“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后,宋江为了“讨得一道招安赦书”,亲自出马,溜进东京妓女院见到皇帝的宠妓李师师时写给她的一首《念奴娇》。如果说《水浒》全书狂热地颂扬了投降主义路线,那么这首词更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它披露了宋江投机革命,阴谋叛卖起义队伍的险恶心声,为我们提供了一篇投降派的绝妙自白。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寥寥数笔,着墨不多而形神活现。用郑板桥的话说,这叫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学尤其需要精研教学方法。孔子倡导的“启发式”,苏格拉底发明的“产婆术”,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叶圣陶主张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都强调执教要有方,治学要有术。因此,研究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说到教学方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读古代文献,会发现这样有限的一些词:诸、叵、焉、盎、笔、茨、孔……。对这些词的注释,训诂学家们称之为“合音词”。谓“之乎”为“诸”、“不律”为“笔”……对此,笔者读古籍时特别留意了一下,对“之乎”何以为“诸”、“不律”何以为“笔”颇怀疑惑,想为“诸”、“笔”等词正一下名。 [1]“合音词”与反切 传统研究者一般认为,“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词”。早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就涉及过。宋人王应麟的《玉海》说:“世谓仓颉制字,孙炎作音,  相似文献   

16.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后人对他推崇备至:王世贞称赞“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乔亿惊叹“韦、柳既没,清音遂杳者五百余年”,“韦诗如峨嵋天半,高无与比”;苏轼慨叹“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白居易感慨系之:“苏州与彭泽,与我不同时”……敬慕景仰之情无不溢于言表。前人喜爱韦诗大多是因为它的恬淡闲雅:“韦苏州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左司性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但是我们从韦苏州诗的“淡处”看到的不是“无迹”,而是伶俜的身影;从“简淡”中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一部意境朦胧的小说。它的描写充满着真真假假、是是否否、虚虚实实。因而,作品象蒙上一层轻纱薄幕。隔着纱幕,只见人影幢幢;揭开纱幕,才看得景象分明。关于《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最有权威的评论者脂砚斋曾提出过他的见解。作品第一回谈创作缘起写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脂砚斋就此批道: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其(见?)作者之笔狡狯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胡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石头记》批这就告诉人们:曹雪芹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并非第二手,说“披阅增删”只是用笔“狡狯”。而这个“狡狯”,又是作者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即“画家烟云模胡处”。并  相似文献   

18.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9.
“提顿之笔”是《史记》世家中一种常见的特殊叙事手法,但论之者甚少。“提顿之笔”的主要表现形态,或直接系以国君的纪年,或用“是时”或“是岁”等语引出。其运用可以确定具体历史事件的相对时间,拓展叙事的空间,有利于读者在对历史事实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窥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的精妙技法。在小说创作中,“虚”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留白”。“留白”意指在运笔中出于艺术需要而有意将某一人物、场景省略或弱化,造成一定的“空白”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沈从文在《边城》中恰到妙处地运用了“留白”笔法,从而使小说产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边城》的每一节可以说就是一幅风情人物画,“留白”既是每一幅画面中的独具匠心之笔,又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无形之墨。沈从文的“留白”笔法吸取了中国绘画、书法的美学意趣,同时也得益于外国文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