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尤斯蒂斯钻石》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妥协向命运妥协的过程,探寻导致该人物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对项链的追寻是造成主人公丽萃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了她未来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通过描述一个仍旧游离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的主体成长、发展、迷失继而梦想破灭的欲望史,特罗洛普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所面对的多重生存困境的深切忧思,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悲剧是文学的最高形式。黑格尔的悲剧伦理学认为悲剧可以归纳为冲突与和解。小说《早秋》(Early Autumn)是美国著名诗人兰斯顿.休斯的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玛丽和比尔年轻时曾经相爱,多年以后,俩人在广场偶遇。玛丽希望和比尔重归于好,玛丽个人来看,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她的片面性主张与社会伦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玛丽收到了比尔的无情对待。矛盾由此获得了和解,永恒的正义获得了保存!  相似文献   

3.
由于多丽丝.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采用了缺省叙事法,小说中的重要角色摩西,亦即谋杀主人公玛丽的凶手,从出现到退场始终是个"沉默的声音"。这片叙事空白既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部分地导致了评论界历来对摩西单一化的解读。他的谋杀被简单地定性为种族隔膜的"恶之花",玛丽也只是殖民制度的牺牲品。文章拟重构摩西的叙事空间,还原缺失的"声音",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进一步探寻玛丽的悲剧带给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悲剧是文学的最高形式.黑格尔的悲剧伦理学认为悲剧可以归纳为冲突与和解.小说《早秋》(Early Autumn)是美国著名诗人兰斯顿·休斯的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玛丽和比尔年轻时曾经相爱,多年以后,俩人在广场偶遇.玛丽希望和比尔重归于好,玛丽个人来看,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她的片面性主张与社会伦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玛丽收到了比尔的无情对待.矛盾由此获得了和解,永恒的正义获得了保存!  相似文献   

5.
理查·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黑孩子"的成长与经历。小说以悲剧性的论调开始,却以乐观性的基调结束。本文主要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理论,分析理查的成长史及其得以在美国象征界文化生存下去的原因及启示。  相似文献   

6.
《教堂塔尖》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五部小说,西方学界对《教堂塔尖》的"人性恶"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对乔斯林的心理发展则有所忽略。本文应用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对小说主要人物乔斯林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戈尔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证明了拉康主体理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拉康的镜像阶段说是对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同样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生成的理论。用拉康“镜像阶段”说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解剖《红字》人物中珠儿的心理,她恰恰完整经过镜像阶段的心理历程,珠儿的心理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珠儿的故事,是《红字》中主体自我意识体现的最基本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论文依据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自我"理论详细剖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伊登"镜像"阶段及"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的不同自我,以探究马丁·伊登悲剧的根源,为进一步研究杰克.伦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出发,以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本文指出爱米丽的悲剧在于她自我镜像的破灭所导致的自我意识的缺损。爱米丽试图以把自己封闭在过去的方式来保持自我镜像的完整,进而消解现实镜子破灭所导致的自我意识的缺损。然而这种努力却成为了她的悲剧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儿童心理学和性格哲学理论从玛丽童年生活这个细微角度切入,探讨其童年悲惨生活及父母教育方式和态度是导致玛丽人格分裂,酿成人生悲剧的诱因,并在其婚姻生活中发挥着催化变形的刺激作用,最终导致个人悲剧,旨在更新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唤起现代家长或存在家庭危机的家长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试图运用拉康的欲望理论和三界理论解读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论述《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拉康所谓的三界中挣扎的经历,想象界是他进入象征界的突破口,经过在象征界的苦苦追寻之后,最终回归了真实界。  相似文献   

12.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形成的镜像理论是拉康的理论学说的起点和归宿,"镜子阶段"是一个自我欺骗的瞬间,是由虚幻引起的迷恋,是想象性思维的起点。围绕"镜子阶段"的分析帮助理解拉康的文字涵义,并理解拉康对于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的形而上的思考。《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成为拉康镜像理论的形成标志。  相似文献   

13.
电影《胭脂扣》主要讲述妓女如花和富家子弟十二少之间的情爱悲剧。这场悲剧之所以发生,按拉康的理论进行解释,如花作为主体的欲望对象只是一个幻象。在幻象的场景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不同欲望之间的竞争关系,又能够目睹欲望辩证法的否定性逻辑。  相似文献   

14.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艾德娜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中篇小说《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过着常人眼里幸福的生活,但有着双重性格的艾德娜却在传统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缺口,即她自身的需求和欲望,并以此为契机,上演了一出离经叛道、追求自我的凄美好戏。该文试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解读艾德娜是如何从自我的完全缺失、构建伪自我、打破自我的虚伪本质直至幻想回归到"镜像阶段"以前的"前俄狄浦斯阶段"的艰辛历程。尽管艾德娜最终无法忍受作为"他者"的自我的压抑和控制而葬身大海,似乎验证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但我们无需如此悲观,而应将艾德娜的死解读为一种超然的解脱,是对父权凝视下女性主体不在场的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6.
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拉康的思想中,关于欲望的概念处于其理论的核心。拉康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也是精神分析学关注的焦点。主体是欲望的载体,欲望是主体的成因。拉康的三层结构说彻底修正和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相似文献   

17.
《老无所依》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莫斯出于对金钱的贪欲而惹祸上身,因欲望而不断地经历痛苦和恐惧。他的遭遇代表着人类的普遍欲望,人物的结局给人很多的启示。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入手,深入探究莫斯悲剧的根源所在,旨在揭示人物悲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 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奥尼尔在《长日入夜行》中成功地运用日常生活对话和独白描述了蒂龙一家的悲剧生活。在该剧中,三位男性家庭成员蒂龙、杰米、埃德蒙频繁地同时登场,其结成的同盟迫使玛丽在精神上承受着残酷的虐待,从而形成了一个三比一的不平等格局。此外,玛丽和她的女仆凯瑟琳的关系也处于一种疏远隔离的状态。因此,和蒂龙家庭的男性成员相比,玛丽身上的悲剧性处于一个更深的层次:当男人们在痛苦中相互宽慰之时,玛丽既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又得不到来自家人的精神上的抚慰,处于双重的困境之中,最终走上癫狂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20.
拉康关于主体建构过程、无意识的语言结构等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改变了女性主义者对性别问题的认识,群体意义上的性别主体开始为个体和差异的主体所替代,性别构成中的语言属性得以揭示和突显;二是拉康所提出的想象态和象征秩序的阶段划分,为女性主义批评寻找女性语言之源提供了理论启示;三是女性主义批评内化和吸收了拉康的语言先在论,将语言与女性身体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女性语言、身体写作等理论主张.女性主义批评对拉康理论是扬弃式继承,一方面对拉康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象征秩序及主体性构成进行批判,对匮乏论进行改写,强调女性身体的异质性;另一方面与拉康对象征界的认识不同,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母性关系,强调这一时期的符号延留对无意识、潜意识的影响.拉康的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语言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