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国竹笛成长为一件独奏乐器。随之,许多艺术流派纷纷涌现,笛艺呈现繁荣之势。本文梳理了笛艺流派产生的大致脉络,对南派、北派、浙派、新派四大流派做了介绍,并简要提及了中原笛派、余派、西安笛派、山东笛派等较晚形成的笛艺派别,以期让大家对中国竹笛的艺术流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著名竹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演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两首独奏乐曲,轰动了全国.继而竹笛的独奏形式陆续出现在各地的舞台上,数千年扮演伴奏角色的竹笛,不仅登上了国内乐坛,并且风靡于世界舞台之上.随着竹笛独奏艺术的发展,各类笛曲风格逐渐形成,竹笛的演奏技巧也日趋完善.本文从气、舌、指三方面谈谈竹笛演奏的常用技巧,以及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技巧.  相似文献   

3.
竹笛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物质载体,其改良是我国民族乐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笛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改良不但体现了该时期文化科技、音乐审美的发展水平,同时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建国以来,受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竹笛改良的学术争议热点颇多,文章撷取了其中争议最大、业界讨论最多的三个方案,对其产生的原因、历史影响、得与失作学理层面上的反思,为中国竹笛未来的改良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养云轩西洋门始建于乾隆二十年间,为乾隆时期保存完好的少数西洋建筑之一。乾隆年间,西洋点景建筑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建筑形式应用于皇家园林的规划中。养云轩西洋门为在中国传统设计思路指导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其设计手段为传统中国建筑师处理西洋建筑的常用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对于当前的建筑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竹笛音乐的创作和演奏的视角,探讨50年来中国竹笛音乐的发展演变,认为中国竹笛音乐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形态向专业形态演变,从而与当今世界新音乐接轨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内在精神和美学形态上注重对意境的营造,追求音乐的韵味深邃和表现手法、音响效果上灵空淡雅,余韵绵长.俞逊发的竹笛作品创作灵感大多源于古典文学作品,以竹笛的特殊技术和对竹笛的掌控能力而成高格.他的作品不仅能体现音乐美的存在,更能深层次地表现出人类心灵最深处最不可揣测的情志与律动.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唱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该文着重阐述了中国竹笛所具有的"蒙膜助声"与"音色多变"两大音色特征,分析了产生不同音色的各种原因.文章对广大中国竹笛学习者学习掌握中国竹笛多种不同音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父权文化传统的反叛者还是继承者?——论笛福的妇女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小说之父笛福也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有识之士。但笛福的妇女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权意识 ,他塑造的妇女形象是否可归属于反传统范畴 ,对此批评家们莫衷一是。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笛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 ,阐明笛福作为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赋予女性在作品中中心地位之人 ,真诚地关心妇女、同情妇女。但身为启蒙时期的男性 ,他无法完全摆脱父权社会的传统意识 ,其解放妇女、教育妇女的目的是让她们更称职地服务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思想史以致世界思想史上,梁漱溟都是一位不得不浓墨重彩提及的人物之一。是梁漱溟创立了新孔学的思想体系,是梁漱溟对柏格森哲学赞赏有加,是梁漱溟提出了西洋、印度、中国“三路向”的文化观,是梁漱溟主张中国的“乡村建设”并实践“乡建教育”,是梁漱溟倡导建立“以伦理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歌剧传入中国,经过几代音乐家的改良创造,在今天形成了一种既具有西洋歌剧特征又富含民族个性的"中国流派".本文对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对民族歌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传承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清末民初西洋传记文学的传入和译介,传统传体文的文章学传统获得了新的审视和评估。从写作技巧来看,崇尚以史识拣择材料的“尚简”原则为史料的全面占有所取代,“史赞”风格演化为减少主观判断的观察者视角;在语言文字方面,传记古文的“义法”难以适应新思想新观念的表达,“活传记”在欧化语体文的基础上尝试树立白话传记的典范;在西洋自传文学的比附下,为生人作传的风气颠覆了传统史法的正则;传统传体文对文学趣味的追求,让步于历史的真实,新传记文学也由此确立了学科归属和在文史之间的坐标系。  相似文献   

13.
本多利明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颇具特色的经世学家 ,他以独特的风土史观为依据 ,力说日本应摆脱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努力接受西洋的文明成果。他的具有近代合理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倾向的政治经济主张 ,使日本学术界将他尊为日本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先驱。但是利明极具近代特色的经世主张实际上仍与传统儒学有着内在的思想关联 ,利明面对西洋文明的挑战 ,以独自的方式完成了从中国文化到西洋文化的价值转向过程 ,而这也正是日本社会从中国文化到西洋文化的价值转向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了从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近现代中国社会音乐结构的变迁。鸦片战争以前,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中国社会音乐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帝国主义打开.西洋音乐文化迅速传入,新音乐得到了发展,中国由此进入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音乐结构的...  相似文献   

15.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福泽谕吉"肉食说"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倾慕西洋肉食的美味,也不在于对日本传统菜食习惯的简单否定,他的主旨是希望日本尽早达到西洋的文明水平.福泽对肉食的鼓吹,首先从批驳佛教的慈悲思想和日本传统的污秽观念开始,试图从根本上来清除日本人的心灵障碍.从这一层面而言,福泽的"肉食说"也具有对于民众的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题从技能和训练的角度,阐述了西洋传统唱法演唱的特点、规律、方法及实践要点,详尽地指出训练这些技能应注意的方方面面,同时还集中地反映了西洋传统唱法演唱技能所表现的不同特点及掌握这些具体方法的要领、步骤及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8.
我的一个挚友的伯父,善吹奏笛子,曾做过笛子演奏家林乐平的老师。我由朋友带着去拜访过他几次。一日遇上卖竹笛的,我便顺手挑了一支,请老人家鉴赏。老人仔细看过后说:“这是支没用的。”我很奇怪,拿过来重新审视,并没觉得有何不妥的地方。老人吹了吹热茶:“这是用当年竹做的笛,经不起吹。”我知道这里头一定有学问,连忙请教他。  相似文献   

19.
西夏音乐文化发达,然而古代正史并不对西夏录记,西夏乐志亦不能见。所幸的是西夏文、汉文双语对译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及西夏流行汉文辞典《杂字》中记录有大量的乐器名称,为认识与研究西夏音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上典籍所载乐器名录中,均载"七星"一词。七星,在中原汉乐中亦极少见,然而在西夏却是较为常见且流行的乐器。据笔者通过大量文献与图像考证,西夏七星乐器为六孔按音,尺度较长,横吹,竹之所属的笛类乐器,在黑水城出土卷轴画中亦有所见。  相似文献   

20.
《全宋词》中有关"笛"的词达571首,涉及到词人200多个。笛意象包括了声音、乐曲、地名等因素。笛在宋词中转型为以笛怀人,或直接为咏物,或用为典故,或借以构成意境等,表达了词人丰富复杂的感情。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试图通过细致分析词作,从而揭示"笛"在词中的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