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清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106-109
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实体法应当与少数民族社会实际状况共契产生。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实体法的主要功能在于规定和确认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权利、义务和责任。实体法语境下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权利、参与义务和参与责任的静止结构及参与权实现的动态特征具有自身的伦理色彩。在宪法同一性之下,保持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权的类群特点,体现了多民族后发展地区权利保障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全家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
中国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现代性公民文化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对象的公民性,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是当代中国公民文化构建在价值、形式、实践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公民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公民性,积极培育公民社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构建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庾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中国少数民族的钟铃文化历史悠久,并因地域、历史不同而各有特点。这一文化形式的产生、发展不仅与文化交流有关,还与各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在南方一些民族中,钟铃文化被铜鼓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周书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1-4
文章回顾了中国公民文化研究的历史,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公民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的公民文化应该以权利为核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陈乐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2)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唯一性、原生性与实用性、地域性与稀有性、类型结构与传承方式的特殊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特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少数民族民问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面临国际挑战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区别对待的改革政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民族文化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动力支撑;增加投入,加快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代表自身特色和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创造、积累和发展等生活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然而,现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新的考验,因此,非常有必重新解读、重新定位,以此适应文化全球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金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75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顺从思想和"官本位"思想,造成臣民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被抑制。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法制和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合理借鉴与吸收西方公民文化,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8.
解语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1):35-39
从古希腊到近现代时期,西方的公民概念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与之相应的,西方公民教育由以培养城邦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发展到以培养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为目的的教育。我国应借鉴西方公民教育发展的经验,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建构中国自己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9.
10.
董焕敏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60-63,144
公民文化是维持和发展民主制度的必要条件。作为缺少公民意识的中国面临着建设公民文化的重任。虽然当前的公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却存在公民教育形式化、市民意识的缺失、无法回避的村民意识等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兴起为公民文化建设带来了曙光,为当下公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王素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6):34-38
民族大融合时期元代少数民族汉诗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少数民族诗人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 ,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却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的气质 ;因为出身、地位的不同 ,文化心理、民族情感的差异 ,造成其诗歌题材的多样化 ,大大地拓宽了元诗的题材 ;他们的汉诗创作由于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多元继承的同时又保存了他们的原创性思维 ,因而具有独特的意境和风格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2.
13.
曹阳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2):100-104
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它更是保障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公民与国家的基本关系的研究和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论述,提出在我国建立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意识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1,(1):35-40
尊重少数民族特殊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我国法律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在民事权利方面,现行法律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作了一些特别规定,为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少数民族公民特别民事权利提供了法律和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彭清燕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8-31
权利本位是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逻辑起点。权利本位是以普遍赋权的方式通过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权利宪法化、地方法制化和具体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公民参与法律保障的立法模式。作为一种法哲学观念,权利本位观表达了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保障应当以权利为本位或者出发点的一种价值陈述,实现了传统社会义务本位模式和权力本位模式向现代社会权利本位模式的转换,包含着少数民族公民参与法律现代化的功能取向。 相似文献
16.
从臣民文化到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3):22-25
在小农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条件下 ,弥漫传统中国的必然是个体消融于整体的封建臣民文化。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发达的公民社会条件下 ,只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展望 2 1世纪 ,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将成为时代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7.
张晓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3):5-10
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发展的特点和整个进程,可以通过三条主线概览:即皇权统治下的少数民族行政制度的二元结构,它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在阶级对立社会中,历史运行的基本内容和纵向画面;发展不平衡条件下少数民族行政制度的多元特征,是少数民族内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差异性在行政制度上同一时空中的横向展现;新中国新旧体制转换下的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制度,既是中国少数民族行政管理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少数民族行政管理制度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徐占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中国 5 5个少数民族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孕育了自己光辉灿烂的首饰文化 ,每个民族的首饰造型、质地都与本民族的历史、宗教、审美息息相关 ,主要具有五大特色 :一、历史悠久 ,二、爱情象征 ,三、崇尚自然 ,四、品类丰富 ,五、时尚之源。若能因势利导 ,则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公民文化--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解析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卿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2):176-180
政治文明从总体上讲是人类政治上所取得的进步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文明体现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发达的公民社会作为社会基础,同时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楼晓悦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39-42
语言与文化是各个人类群体和族群的重要特征,因此,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就成为实现中国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本文在对语言和文化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与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强调民族语言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最后探讨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