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胜利 《社区》2010,(10):48-49
因为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社区居委会工作,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对于社区建设,那时的我谈不上理解,甚至还很陌生,记得那时有人问我,你为何选择如此平凡的工作?我只是简单地回答:“为了生存。”转眼间,我在社区工作已经9年多。此时,如果再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理解——理解社区平凡中的那些不平凡的精神!”尽管我从事的是基层中最平凡的社区工作,但却是最贴近居民群众、能够为居民服务的一线工作。对我而言,这是不平凡而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6,(5)
前两天,我和同事吃饭时讨论起工作午餐问题。一位年轻同事说:有没有免费午餐,是中西公司文化的一大区别。我提出异议:”我也在中国工作过多年,换过几个单位,但我怎么从来没有吃过免费午餐啊?”不料,我却遭到另外几位来自中国大陆年轻同事的围攻:“你那都是什么年代的老黄历了?时下的中国,只要是白领工作,公司不提供免费午餐的恐怕不多了?”那位从午餐辨析出中西差异的年轻同事甚至说,如今不提供免费午餐的中国公司,大概都很难招到或留住人才。我由此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各类单位时常出现的“分鸡分鸭”的  相似文献   

3.
1978年12月,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回北京探亲,到中央民族学院教职工宿舍看望费孝通先生。此时父亲已去世11年了,这是自“文革”劫难后我第一次见到费先生。我们都没有谈及十几年来的遭遇,记得费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我:“你能不能回来整理潘先生的遗稿?”并专门谈及父亲去世前摘录的近万张民族资料卡片。这件工作对我来说感到很突然,一是我缺少文科的基础训练,对父亲的专业研究工作不很了解;二是担心我的工作单位内蒙古农牧学院不放我走,当时“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刚开始,我参加了为“内人党”平反落实政策的工作。但在费先生的努力下,我不久被借调…  相似文献   

4.
模仿起家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走上语文教学的岗位,纯属偶然。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一所中学里担任美术教师。工作的第三年.因学校缺少语文教师.校长让我这个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的“画家”去填补这个空缺。我心里虽然不情愿.但在校长的“甜言蜜语”之下.最后还是走上了语文的讲台。  相似文献   

5.
杨维立 《社区》2010,(1):5-5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提起那些家长里短的社区纠纷,很多社区工作者都大叫头痛。但珠海市高栏港派出所社区中队中队长梁志华从事调解工作4年,对调解社区纠纷却信心爆棚:“我不敢说以后如何,但截至目前,我还没遇到搞不掂的社区纠纷。”而他派出所的同事也表示,“不少群众有纠纷来派出所要求民警帮助调解时,都点名找梁志华出面。”  相似文献   

6.
看似漫长的暑假结束了,重返学校后竟然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也许经过暑假,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还是在学校好”的感慨,我虽然不否认,但经过小小的暑期兼职实习后,我尝到了工作的苦与累,体验到了完成工作的成就感。我感受到,工作给人带来甘甜、给人充实感,让人知道自己“了不起”的地方,这都是象牙塔里的校园生活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7.
澶滨 《社区》2005,(24):50-50
“国庆”学校放假7天,女友突然提出来,要和我一起回老家,见一见我的父母,我顿时变得惶恐不安。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告诉女友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但看到头一次出远门的她是那样的意趣盎然,又不忍心扫了她的兴致。经过一夜颠簸,火车停在达州。我们又转乘汽车,坐了6个多小时,才回到我的家乡,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城。此时,灰头土脸的女友已经累极了,靠在我身上,勉强笑了笑,问“:咱们到家了吧?”我不敢看她的眼睛,嗫嚅着“:不,还要转车。”女友很奇怪:“你的父母不是在县委工作吗?”“可是……可是……”我的脸烫得很厉害,“他们…  相似文献   

8.
文轩  朵雅 《今日南国》2005,(23):48-53
如果我说:一个打工妹帮危机婚姻的夫妻“灭火”,不仅当上公司总裁。而且赚的“财富”超过百万!你肯定会睁大眼睛连喊“不可能”。 本文讲述的一个故事:就是在婚情调查公司上班的打工妹,在一次良心发现后,居然捕捉到“劝和不劝离”这个潜在的巨大商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不仅将“婚姻消防员”的工作干得有滋有昧。赢得了巨大的市场。而且不到一年。就受到了100多个历经风雨雷电夫妻的尊敬!她得意地说:“尽管我的收入不高,但我赚的精神财富胜过金钱,早就超过了100万!”  相似文献   

9.
齐夫 《中华魂》2012,(21):20-20
天津街头,出租车司机马志刚将盲人小伙送到目的地而坚持不收钱.他说:“我不伟大,但我挣钱比您容易!”一位大叔看到这件事,坚持要帮盲人小伙付钱,他说:“我也不伟大.但我挣钱比你们更容易!”得到帮助的盲人小伙子姚晓勇说:“我们可以不伟大,但不能渺小。”(4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0.
杰克在国际贸易公司上班,他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忿忿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你对公司的业务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都搞懂了吗?”“没有!”  相似文献   

11.
生剑翘 《社区》2001,(1):27-28
提起居委会工作,有人说:“这个活,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这份拿钱不多、权力不大、事情不少的工作,充满了酸、甜、苦、辣。 1997年7月,我从单位退下来,步入了这个比较生疏的岗位。上任的头一个月,乱七八糟的琐事,搅得我不知从何干起,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老主任们的期望,办事处各位领导的真情,又使我难以开口。 居委会虽然是个群众“自治组织”,但干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直接分派下来的。每周的街道办事处例会,人们背地里管它叫“领活会”。在两三个小时的会上,各科室的主任、科长们争先恐后地布置着各项工作。满负荷的工作量,够我们忙  相似文献   

12.
老怪:都说有些男人很“惧内”,我却发现很多女性“惧上”。我就是这样。有一次,因为没有听清楚上司的意思,导致上司交给我的工作被耽搁了。上司事后问我:为什么你不过来再问一声?我说:怕你太忙。上司很生气,“我忙我的,你怕什么?”经过这件事情,我一和上司沟通就紧张,说话也变得不利索。其实我和同事、下属关系都很融洽,平时也挺欣赏自己上司的才华,但不知为什么一见他就底气不足,对和他沟通的事也能躲就躲。  相似文献   

13.
“同传”不愿浮出水面采访同声传译的工作比我原先想的要困难得多。原以为上海各式各样的国际性活动多如牛毛, “同传”会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可是当我好不容易寻找到他们的时候,她们都说:“不,我没那么好”。这是她们的搪塞,我明白最关键的原因是她们中大多数都拿着非常丰厚的报酬,但纳税问题却很微妙。  相似文献   

14.
“我这个人很平凡,但事业上比较顺。1979年我考上上海医科大学,所选的专业是药理专业。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药品检验所药理室工作。1986年4月我陪丈夫东渡日本留学,6年后我有缘戴上医学博士帽。1998年回国。”听了王依婷的一席话,记者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不平凡的经历和成功的事业。 “我不属于创新人才,但我的记忆超常” 小时候,王依婷是一个很文静  相似文献   

15.
据媒体报道,任职于深圳一家公司的齐小姐正处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在琢磨着是否要“下岗”。她说“几年来,单位给了我施展才华的机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问题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我感觉自己快被掏空了,要想突破就必须去充电,但单位没有正规的培训计划,即使是自己掏钱,工作的繁忙也不允许.于是有了这样的打算。”  相似文献   

16.
“我不想上班,没什么原因,就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工作……”被周围人称为“啃老族”的小博面对职业指导师,在沉默许久后,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小博是学法律的,在校时成绩优秀,当时的他一直立志于从事法律工作。但令人遗憾的是,小博毕业后未通过司法考试,最后通过父亲的多方  相似文献   

17.
秋之韵     
我不懂风雅,但绝不会简单地附庸风雅;我不了解古人的心境,但绝不会盲目地仿效古人;我不能神会秋天,但绝不会随便地亵渎秋天。——题记秋叶在这“山山唯落晖,树树皆秋色”的深秋里,我踏着凋零的枫叶不禁感慨“我言秋日胜春朝”。也许正是因为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才让诗人杜牧有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雅兴吧。秋叶的  相似文献   

18.
童年不同样     
几天前妈妈从外地出差回来,兴冲冲地对我说:“任光,我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看看怎么样?”我一看,衣服上绣着几朵小花,颜色也非常好看,但我不喜欢这种款式,我说:“妈妈,我有衣服。”妈妈看出了我的不高兴,转身走进了屋。  相似文献   

19.
张庆  朱素芳 《社区》2005,(10):19-20
我叫潘龙,出生在法国,是一家教育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在2001年到中国之前,我就对中国的居委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法国是没有居委会的。我知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收入有限,做着十分辛苦琐碎的工作,但他们还是乐在其中。后来,公司派我到中国的武汉做项目咨询工作,当时我高兴极了,那时我就想,一定要了解一下中国的居委会是什么样子?他们怎么工作?工作之余,我常在大街小巷里“游走”,我发现社区里常常有一些神气的“红袖章”在四处巡逻。当时我想,要是有一天能当一当这居委会的主任,体会一下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那该有多好呀!也许你们还不相…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社区,大家都叫我“步行家”。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我打的、坐“公汽”,也没见我骑过自行车。自从到了社区办工作后,我也是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干这干那。其实不是我“抠”,小排量车我也买得起,可是就是这几十年养成的步行习惯,有点舍不得丢。20世纪6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因为穷加上要“指标”,买辆自行车都困难。怎么办?走!我曾掐着表看,从家里到厂区有1.8公里,刚好一秒钟两步一米,30分钟就能到厂。也怪,只要途中不间断,进厂门刚好上班号吹响。从那时起,人们在上班的路上总能见到我急匆匆的脚步。后来有能力买自行车了,老婆也给我留出了车钱,但我还是觉得,走走也好,既锻炼身体,又不花钱,那些车钱也都省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