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解西部各民族对西部大开发中一些焦点问题解决期望的状况,采用自编的问卷,对西部大开发涉及的12个省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共3 526名民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各民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所有焦点问题的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些,不要使之继续恶化下去.其中各族民众在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百姓收入提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治理腐败方面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西部民众有关西部大开发中五个焦点问题的期望、现实评价、前景预测、态度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民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行为和态度正相关程度最高,与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的期望、现实评价和前景预测都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民族幸福水平反映了不同民族对社会转型和民族政策的客观态度。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至2010年的数据,利用Ordered 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计量模型,探讨我国近十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幸福感变化趋势及其现状。研究发现,我国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满族多数人民都自感幸福,自感幸福的人双倍增加,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这反映了良好的民族融合趋势。维吾尔族、回族人民的幸福程度显著地高于汉族,壮族人民的幸福程度略低于汉族。年龄、就业、婚姻、教育、养老保险和社会经济地位等人口和经济变量,在解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幸福感差异上起着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就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大部分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呈一定的消极趋向;(2)西部青年对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判断在农业与农民问题、民族交往问题、进城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在工人下岗问题、腐败与经济犯罪问题上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在环境问题上存在显著的文化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为考察不同社会背景的民众对西部大开发中社会问题的应对方式,本研究以自编社会问题应对策略问卷为工具,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在西部省区通过分层取样选取3 025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业、政治面貌、单位性质、就业情况等方面不同的民众在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方式上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对引导西部民众的应对行为和制定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为考察不同社会背景的民众对西部大开发中社会问题的应对方式,本研究以自编社会问题应对策略问卷为工具,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在西部省区通过分层取样选取3 025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业、政治面貌、单位性质、就业情况等方面不同的民众在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方式上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对引导西部民众的应对行为和制定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一个以农为主、农商并重的民族。笔者以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活动为例,对回族商业经济及其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描述西北回族空间分布的人文地理特征和商业传统的基础上,从甘青回藏贸易、内地回族传统商业和集团化连锁经营等方面对民国时期的西北回族商业活动做了梳理。笔者认为,商业活动是回族参与西部开发的一种独特方式,西北回族在边疆所开展的商业贸易活动具有跨民族、跨文化区的特点,这有利于打破传统经济文化类型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北区域经济中商业流通环节薄弱的状况,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内地城市、集镇和农村地区的回族商业则立足于民间社会、面向各族民众,有利于丰富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回族商业活动本身也是族际互动的一种形式,它在各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流动的经济文化交流之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边疆与内地的交融与互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成型和固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西部大开发中 ,西部文化以其对经济开发具有的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 ,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和中央决策层关注的一个焦点。西部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同时也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意识 ,使西部文化走上一条以教育为基础、产业化为主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自觉为象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汉族干部、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劳动群众,和西部各兄弟民族一道,积极参加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深得各民族群众的拥护和好评。而今西部大开发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任务,汉族具有人口、经济、文化和科技优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重大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论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建设、大保护、大发展,是实现西部各少数民族与区内外汉族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原则。发展机会不公平和发展权利不足是致使西部少数民族贫穷落后的根源。西部大开发应体现“民族公平”并赋予少数民族“公平优先”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浅谈蒙古人服饰的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意在服饰上妆扮自己,是各民族共有的审美习俗,而少数民族尤其重视这一点,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也不例外。本文试从蒙古族服饰的装饰切入,对蒙古人服饰的装饰、带子的装饰、配饰和靴子的装饰,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求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工艺品,逐步成为民族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但在开发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企业规模小、发展困难多,研发不够、产品档次低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发挥民族工艺大师和领军人物的作用,加大民族工艺与市场结合的研发力度,扶持壮大一批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通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切实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民族文化社会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对湖南XX民族文化馆苗绣培训进行考察,以ABC态度模型进行教育成效分析,发现民族文化馆传承民族文化有较大成效。学员通过培训,在认知方面认为自己提高了苗绣技法,增强了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在情感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都表示比较满意,以学会苗绣为荣,但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在行为意向方面表现为愿意继续学习、弘扬并传承苗绣。结合观察与问卷调查发现,此次教育活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苗绣培训课程内容不完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馆企合作机制未建立、共享意识未形成等。由此提出以下建议:融入苗族文化,增习苗绣图案;利用多媒体,加强交流与对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注重成效宣传;加强馆企合作,鼓励创业;搭建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有许多省略表达,日本人为什么会比使用其它语言的人更关注省略表达,这与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本文对日语主语的省略表达给予了较全面的考察。同时,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使用省略表达,省略表达有哪些语用特点,如何实现它出现场合的得体性方面,本文也给予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清代广东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它们既包括壮、瑶、黎、畲、苗等土著民族,也有回、满、京等迁入民族。各兄弟民族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相互融合,共同推进了岭南地区的繁荣,同时也为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族际通婚是其最初的原因之一。经过开放式族际通婚阶段之后 ,由于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等外部原因 ,也由于维护自身文化的发展等内部原因 ,回族进入了族内通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自由使回族的族际族内通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目前 ,我国东部及南部散居回族的族际婚姻也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苗族是我国拥有人口近千万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长江以南的西南山区.苗族人民勤劳善良,具有重情讲义、追求平等、团结和睦等伦理美德.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编年史",作为苗族人民言志明理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对苗族生存与发展、苗族个体品德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苗族服饰以其制作技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款式色彩之多样性特征,在世界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演变与转型,是苗族与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逐渐地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把握苗族服饰的演变规律,探究苗族服饰现代转型的发展态势,找出导致苗族服饰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确保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传承及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有元一代,大量华化的西域人使用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抒情言志。蒲寿[山成]作为元代西域人华化之先导,其文学创作反映了一个华化较深的伊斯兰作家的心路历程,体现了西域民族原有的审美和文化特征在其华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文学本身的延续性和民族文学的交融性来看,蒲寿[山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为重要,尤其对于探讨回族文学的发生、发展,蒲寿[山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晨熹》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回族伊斯兰学术性刊物,栏目多样,内容丰富,以回族知识精英为主要撰稿人。该刊重视回族伊斯兰教的学术文化研究,注重引介国外伊斯兰教国家经验,积极宣传倡导爱国爱教思想与实践理念。办刊宗旨明确,特点突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