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2.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3.
从女性主义视角反思本土妇女学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初,妇女学开始引起重视,本土妇女学学科化进程也随之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妇女学的学科化现状,考察本土妇女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探讨妇女学学科的命运,以进一步探究本土妇女学在学科化过程中知识生产的文化政治学意义以及妇女知识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的妇女学着重于对“妇女本质”的求证和对“妇女问题”的溯源;90年代以后的妇女学一方面继承了追问“妇女本质”的传统,另一方面将妇女学界定为对既有知识传统关于妇女的知识之解构与建构。认为作为“人学”范畴的妇女学应该超越以男权为主体建构的知识传统,作为“知识论”的妇女学则需注重知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民初,主持《妇女工作》杂志的老一辈妇女理论工作者侯狄同志,提出并赞成用“妇女学”,指出要重视妇女问题的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以逐步改变妇女活动落后于妇女工作实践的局面。20多年后妇女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妇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妇女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的教学与科研领域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妇女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兴起。近几年来,随着妇女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人们从各种角度,广泛探讨妇女学的基本内容,使得中国妇女学得到了不断完善。 一、妇女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一门学科能否创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无必要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价值;二是社会有没有创建这门学科的基础。妇女学能够兴起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两个条件。 中国原来没有“妇女学”这一概念,1982年才有人开始使用“妇女学”一词。它见诸于《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上刊登日本学者白井原的《争取女权运动的历史和妇女学》一文中,同年,华中工学院陈荣佩在《毛泽东社会学思想初探》一文中也提出妇女学的概念。1984年有关妇女学的文章大量登载。在全国妇联第一次妇女理论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要建立中国的妇女学。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全国各级妇联理论工作者,就中国妇女学的逻辑体系,以及中国妇女学应有的特色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1986年关于中国妇女学的讨论进入了最热烈的阶段。学者们就妇女学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方法等等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全国妇联第二次研讨会上,把建立中国妇女学  相似文献   

7.
周颜玲女士是美国美利坚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她多年来从事妇女学的相关研究.此文是她的《妇女与性别研究的理论架构、方法及其中国化未来发展》一文的第五部分.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妇女学的性别研究在理论准备、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探讨,反映了美洲妇女学及其性别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这对正在起步的中国的妇女学研究不无裨益.故选出此节以飨广大妇女理论研究者.为了保持文章的原貌与风格,我们对文章的文体与结构等未作修订,请注意辨别.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外蓬勃兴起的妇女学在中国得到回应。这里,我们把妇女学界定在高校进行的以知识生产和传承为目的的研究、课程和机制建设行为,而不是单纯的研究。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可以看到妇女学在起步后经历的几度“冷”“热”变化。妇女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已浮出水面,并将给中国的教育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和学科建设,近5年来研究领域和视野不断扩展,不仅关注少数民族妇女生存与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还进一步提出解决的措施;从少数民族妇女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到实践,再到少数民族妇女学的提出、学科建设的兴起及推广、社会性别视角的运用和参与性、质性研究方法的引入,不仅拓宽了研究范畴,而且增强了研究的学术性.在这一背景之下,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不断面世,少数民族妇女学的学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并在积极进行着本土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我校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妇女学研究我校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于1993年11月19日成立。中心成立以后,迅速积极地开展了各种学术讨论会及科研活动。中心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妇女理论研究学术论文发表会,分别以“以新的姿态去迎接妇女的新文化”、“论《当代朝鲜族女...  相似文献   

11.
女性教育课程是以一定的妇女观和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和特殊学习需求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分析美国5所女子学院妇女学或性别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开设美国妇女史、妇女学或性别导论、妇女/性别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这些学校开出了丰富的跨院系的妇女或性别研究选修课程,而且分种族、分地区研究妇女的课程占有一定比重。相比而言,我国女子高校女性教育课程资源不足,跨院系开设的女性教育课程十分稀缺。加强跨学科培养是提高我国女子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以来,国内妇女学走过以妇女问题和性别议题为对象的研究为主的妇女学,到本世纪以学科背景下的学术研究、高校内的课程发展与组织体制的机制化探索的学科化推动的历程。同时对30年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妇女学推动者(集体或个人)在学理、概念和推进策略、方法上的异同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并力图理论化。在此基础上,展望妇女学的未来走向——通向学术女性主义与行动女性主义的联手推动中国社会的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13.
2000年7月,四川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心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成立。彝族学者、妇女问题研究专家马林英副研究员担任该研究中心主任。该研究中心旨在将社会性别研究引入民族研究领域,促成汉族学者和少数民族学者、女性学者和男性学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民族学和妇女学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四川少数民族妇女与社区发展,推动四川少数民族与民族社区发展的研究,扩展中国的社会性别与发展的研究领域和视野。该研究中心将积极、主动与“海外中华妇女学会”、“中国妇女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妇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妇女法学是妇女学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妇女法学的学科地位,首先必须研究其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文章结合从事妇女法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妇女法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阐述妇女法的基本原则、地位和职能、妇女法学的形式和体系,对妇女法学的学科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95世界妇女大会和中国妇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5世界妇女大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妇女研究与国际的接轨,本文概述了从1993年世妇会筹备至今的5年来,中国妇女研究在国际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学术促动下,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研究深度、研究推动决策、妇女学学科建立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妇女学孕育子八十年代初,发轫于八十年代中,至今已近二十年了。从零星分散幼稚的前学科阶段到初具学科轮廓与规模、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今日,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成长期。 就像一般新兴学科其萌生大都需由一个“母体”孕育,妇女学也有她的“母学科”——婚姻家庭研究。不仅“圈外人”常把妇女学混同于婚姻家庭研究,就是研究者自身也曾对两者间研究对象及逻辑起点有何差异含混不清。但恰恰借助婚姻家庭研究在八十年代初的热势,蕴含于其中的妇女问题得到不仅来自女性学者而且来自男性以及社会的普  相似文献   

17.
这个部分是对妇女学研究的现实实践状况的介绍。主要探讨加拿大妇女学专业的基本状况,教师队伍、专业分布、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和妇女学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影响。文中主要信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不同大学的一些女权主义学者所做的一项关于加拿大妇女学的综合性研究和一  相似文献   

18.
由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与荷兰社会研究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国际研讨会,于3月25日至28日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荷兰、英国、法国、印度、越南及上海、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妇女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妇女40多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组委会也派专人参加。“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已获准列为“非政府组织论坛”的专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中国妇女/性别学者多年的共同努力,作为学科成员共同学术遵循的妇女/性别学科范式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作为学科范式重要维度的学科名称尚未统一,呈现出“妇女学”“女性学”“社会性别学”“妇女/性别学”多元共存的局面,仍需深入探讨这些学科名称的演变历程、使用边界、背后理念的异同以及发展趋势,以促进妇女/性别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推动妇女/性别学科范式的完善与学科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为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学科在我国深入发展,解决理论方法、研究范畴和现实关注等问题,将全球视野和区域比较运用到本土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研究中来,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开设"学术女性主义基础"与"妇女与社会性别史导论:理论和方法"两门课程;同时注意介绍妇女学发展的学术史,包括西方、亚洲和中国本土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关注点,回顾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百年历程,探讨和反思了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