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一日),清朝军队与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九十里的沙布尔台),历史上称为“乌兰布通之战”。战争的结局,是以清军的胜利和噶尔丹的失败而告终。—前者何以胜?后者何以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噶尔丹方而:(1)噶尔丹夺了厄鲁特准噶尔部的汗位,兼并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据了西北地区的广大草原,“控弦之众百余万,驼马牛羊遍山谷”,并与西藏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第巴桑结嘉错狼狈为奸,又在沙皇俄国唆使和支持下,占据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接着向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并分掠车臣汗部牧地。噶尔丹与沙俄侵略军钳形夹击下,使喀尔喀蒙古腹背受敌,被迫南迁。噶尔丹“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一心要成为大蒙古的汗。这是噶尔丹掀起割据战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清初,祖国西部厄鲁特蒙古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掩有天山南北,后以伊犁为中心。策妄阿拉布坦(?—1727)为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僧格之子,1670年僧格被族人所杀,僧格同母弟噶尔丹以报仇为名篡夺了准噶尔部的领导权,并向外扩张,侵犯清朝边汛。1697年,清军灭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遂拥有准噶尔部,自立  相似文献   

3.
18 5 5年七月十四日夜 (按 :为行文方便 ,本文日期一律使用农历 ) ,位处中国西北边疆的新疆塔尔巴哈台人民放火焚烧了俄国贸易圈 ,这就是震惊西北的塔城火烧贸易圈事件。事发后 ,清政府采取息事宁人的方针 ,最终于 185 8年同沙俄签订《塔尔巴哈台议定补贴条约》,答应重修被焚的俄国贸易圈 ,并以“补贴”名义赔偿俄商损失 135 6 82两 (以武彝茶5 5 0 0箱折抵 )。对于这一事件 ,在诸多有关中俄关系史的论著中都有所叙述 ,但专门的论著尚不多见 ,当中仍有不少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且一般的论著都是从沙俄怎样侵略、欺凌中国这一角度来描述的 …  相似文献   

4.
苏联驻伊犁领事馆的前身是沙俄驻伊犁领事馆。沙俄曾先后在伊犁惠远、宁远两城设立领事馆。清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迫于沙俄的压力,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驻伊犁领事馆、贸易圈在惠远城西门外开设。同治二年(1863年),伊犁爆发农民起义,俄驻伊领事携贸易圈人员逃回俄国,领事馆关闭。光绪八年(1882年),沙俄交还伊犁后,在宁远城北门外重新开设关闭近20年的驻伊犁领事馆。1924年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苏联政府接收沙俄驻伊犁领事馆。1962年"伊塔事件"后闭馆撤离。  相似文献   

5.
在俄国远东政策中,沙皇集团是政策制定系统,利益集团是执行系统,文人集团是间接主体系统。19世纪中期前,俄国对外扩张的重点在欧洲、近东、中亚细亚,19世纪中后期沙俄逐渐把扩张的重点转移到远东。尤其是1885年以后,沙俄的决策中枢力主将对外战略的重点确定在远东,态度的转变决定了政策的酝酿、制定、实  相似文献   

6.
一八六○年沙俄逼迫清廷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占了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广大领土。从此,当地中国居民陷入了沙俄这座“各族人民的监狱”。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屠刀所吓倒,为捍卫领土,保卫家园,与沙俄侵略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一八六八年青岛淘金工起义,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抗俄风暴从青岛席卷南乌苏里大陆,给沙俄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在抗俄斗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清准贸易对康熙朝清准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引发了噶尔丹的喀尔喀战争和清准双方战争;另一方面,它又为康熙瓦解噶尔丹政权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康熙利用清准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准部贸易对象的转变最终达到了击败噶尔丹政策权目的.康熙的清准贸易政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的羁縻政策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这一以夷制夷的清准部贸易政策也具有缺陷,它导致了清廷在内藩与属国和西洋国家关系上的混乱,往往拿处理内藩的方法去处理外部问题.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利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处境,“阳请分界,阴图侵疆”,用武力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中国领土,并在这个地区推行殖民掠夺以至灭绝原有居民的罪恶政策,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这方面,不仅有卷帙浩繁的中俄关系史料可资佐证,而且在有关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反映。同治七年(1868)福州刊刻的《履绥堂诗稿》中收存的《赫哲烈妇歌序》,就是一首控诉沙俄侵华暴行、记咏赫哲族人民坚贞不屈抗俄事迹的反侵略史诗。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俄贸易的回顾及前景分析纪宗安狭义的俄国,是指俄罗斯,而广义的俄国,指的是前苏联坑内各国,本文取广义的俄国地域来作论述。一我国与俄国的贸易关系(历史关系与现实的关系)历史的关系可以上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名扬遐迩的丝路贸易。公元前138年,雄才大略的西汉...  相似文献   

10.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我国领土的罪恶活动中,沙俄是一个最残暴、最野蛮的敌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毛泽东选集》一卷134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面对沙俄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结束,日本达到了对华战争的目的.然而日本企图一举占有辽东半岛的行径,直接触犯了沙俄南侵的目标.于是,这个老牌侵略扩张主义国家就联合德、法两国,演就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沙俄对于远东地区早就怀有觊觎之心.它所以修筑西伯利亚铁路,旨在随时可以“饮马于黑龙江”,“并指向朝鲜或印度境界而先开事端”.这固然同日本“攻取朝鲜,以制辽东”的战略方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沙俄在亚洲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英国,所以沙俄在朝鲜的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是:利用日本削弱中国,进而牵制英国.在“中国愈弱,对俄国愈有利”并乘中国削弱之际“在太平洋沿岸获得自由通路”的这样一种复杂心理的支配下,沙俄政府或多或少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起了纵容日本对华侵略的作用.中日战争结束后,沙俄政府为中国的惨败而感到高兴,沙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曾进言俄皇道:“中华帝国在今日被破坏的情况下,即使北京政府会进行一些必需的内政改革,亦很难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一时间各种秘密外交与结盟加紧进行 ,战争危机与局部战争频繁出现 ,国际关系格局不断改变。在那场被称为“外交革命”的角逐中 ,新崛起的美国在东北亚围绕对中国东北 (即满州 )的控制与日本、俄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日俄战争中帮助日本打败俄国 ;从日俄战争美国资本力图控制满铁遭到日俄抵制到塔夫脱金元外交不能奏效 ;从俄国力图联美制日未能成功到俄迫不得已联日拒美 ,这一切都表明 ,美国的东北亚政策是失败的 ,在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中是自食恶果的。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分析不但具有历史价值 ,而且对于我们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如何认清国际形势 ,以实施正确的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尚坚乌黑”是满语,清朝历史上的一处古地名.在尚坚乌黑这个地方,曾发生过—场激烈的战斗,清朝军民联合作战,狠狠地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扩张政策的执行者斯捷潘诺夫武装匪帮,使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匪邦全线震动,这场中国军民保家卫国的战斗其战地即古地名“尚坚乌黑”是今何地?本文做—考证.下面将“尚坚乌黑之战”做—简述.一、“尚坚乌黑保卫战”十七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进入了清朝的统治,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为了扩大疆土,对中国展开了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大规模侵略活动,派遣哥萨克匪帮串入中国境内,“用火与剑蹂躏了黑龙江”.《清实录》、《圣宗实录》指出:“这群匪徒,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和平的中国居民蒙受了巨大战火灾难(1).  相似文献   

14.
日俄战争期间东北人民的抗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开始侵略中国以来,东北一直是中国人民反抗沙俄侵略的重要前哨阵地之一。站在斗争前哨的东北各族人民,坚持不懈、英勇顽强地抗击着沙俄扩张主义者一次又一次的野蛮入侵,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抗俄斗争的壮丽史篇。日俄战争期间的抗俄斗争,是东北人民继十七世纪的早期抗俄斗争、瑷珲和北京条约前后的抗俄斗争、义和团运动前后  相似文献   

15.
侵藏急先锋寇松积极主张侵占西藏,周旋和谈,白厅则从英帝国整体利益出发,主张缓进.因此“身居高位”且性格倔强的寇松自然与白厅之间有诸多不同与不和,对藏“前进政策”即为主要表现之一.当然白厅最终采纳了寇松的“前进政策”,导致了1903-1904年英军攻进拉萨,达赖喇嘛出逃蒙古,俄国表现出不满.但拉萨事件后,白厅很快撤换了寇松印督一职,修补对俄关系.显然,寇松的“前进政策”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且白厅自始至终没有完全接受寇松的政策.之前相关文章多从中英双方、英藏双方的角度阐释寇松的“前进政策”,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主要探讨寇松“前进政策”形成的过程,当中又主要梳理寇松与白厅之间西藏政策的争辩,并简略谈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6.
塔塔尔族在近代新疆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塔塔尔人在新疆的商贸活动十八世纪前,新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内陆地区,十八世纪末,沙俄商人开始了与伊犁、塔城之间的贸易。但贸易额有限,且清政府对之控制较严,是非正式的。十九世纪起,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沙俄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经济侵略与渗透。四十年代,更迫切地谋求与我国伊犁、塔城的正式通商。一八五一年八月,沙俄胁迫清  相似文献   

17.
北方战争中英俄关系频繁变动为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罕见。英俄关系变动的原因,除受历史客观条件制约外,两国外交决策也起着重要作用.英国传统的均势政策,虽然维持了波罗的海的平衡,确保了18世纪与法国争霸的主要目标,但也培植了一个继法国之后与自己争霸世界的潜在对手。俄国彼得则巧妙而灵活地利用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赢得北方战争的胜利,使俄国在短暂的20余年内,由野蛮落后的国家踏上近代化的道路,俄国外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扩张移民伴随着沙俄东侵的脚步就已经开始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东部边疆开始成为沙俄的重点移民开发区,中东铁路的修建为沙俄向东移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初,斯托雷平的改革将东部移民运动推向高峰,东部始终以"国内殖民地"的身份参与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本文论述了十月革命前期沙俄向移民政策的背景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17世纪以来,黑龙江的别名“阿穆尔”已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对其由来,国内外学者至今尚未搞清。主要有五种说法: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阿穆尔”是达斡尔语“卡拉穆尔”的转音;俄国人马克认为,“阿穆尔”来自黑龙江的另外一种地方名称“玛穆”,是俄罗斯人发音变样的结果;苏联学者达斡尔斯基认为俄国科学院院士菲舍尔的见解比较真实,即通古斯人、基里亚克人称黑龙江为“阿玛尔”,“阿穆尔”来自“阿玛尔”;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沙俄侵华史简编》干脆认定“俄国人把黑龙江叫阿穆尔”;王鹏林在其《“阿穆尔”的由来》一文中写道:“达斡尔人对黑龙江的称谓有两种:卡拉穆尔和阿穆尔。前一名称是在历史上按照“黑水”的含义译而形成的传统称呼,后一名称  相似文献   

20.
论杨增新对苏俄中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承国 《江汉论坛》2001,20(8):82-85
本文认为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其苏俄中亚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在俄国内战中严守中立,到与苏俄中亚新政权合作直至全面发展关系的过程。这一政策的推行、演变是从维护新疆实际利益出发的,是相对独立于当时北京中央政府的苏俄政策的,同时它对中苏的邦交建立在客观上起到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