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正由物质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变,知识经济迫切要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企业成为保护知识产权主体,构建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类人思维。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揭示了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的趋势。无论是自然人主体地位的平等化,还是动物权利渐渐得到接受,抑或是非生命体法律主体资格的确认等,这些法律主体的演化历程表明人工智能具有充足的法律主体制度容纳空间。梳理康德主体哲学理论可知,自然人具有的理性能力和自主能力促使其成为法律主体。结合人工智能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可以认为,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工智能获得法律主体能力的时间已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个体内化就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心理过程,其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等三个方面。法律认知过程中,经过法律感知、利益感受、价值认同等环节,主体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法律观念,产生一定的法律理想。主体在获得法律知识、形成法律观念、产生法律理想的过程中,体验着一定的法律情感,也表现出一定的法律意志。在法律个体内化的基础上,主体会形成一定的体现其精神面貌的稳定的个性心理,这就是法律人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明确法律移植主体问题既是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法律移植秩序化和我国法律体系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 ,从狭义的法律移植角度和宽泛的法律移植角度对法律移植主体构成进行阐述 ,认为法律移植主体应依法拥有法律移植权 ,而法律移植权属于立法权的范畴 ,故法律移植主体应具有专属性。就我国法律移植的现状而言 ,我国应尽快在法律中明确法律移植权的归属 ,使法律移植主体合法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法律评价的意义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评价作为社会主体对法律及其运作过程的价值判断 ,它不仅与社会主体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有关 ,而且与法律评价的主体、对象相关联。按照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法律评价对于法律及其运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无形资产法律保护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对无形资产的法律关系主体的认识问题;二是加强对无形资产中非专利技术和商誉法律保护的立法问题;三是规范和改进无形资产评估方面法律的思考。要通过法律途径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笔者认为只有对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主体的全面认识,意识到国家和企业、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均是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对象,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才能争取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只有加强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立法保护工作,才能让无形资产法律保护实现其系统性;只有解决好无形资产评估的法律规范问题,才能让无形资产法律保护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7.
我国检察机关是合格的法律监督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改革中,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主体资格受到较多的质疑。本文回应了这些观点。首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主体身份的获得,符合法治精神,并不构成检察院对法院的凌驾、检察官对法官的高居;其次,由公诉机关做专门的法律监督主体,是最具合理性和现实性的选择;最后,检察机关不在法律监督之外,而在权力制约的“互联网”中。因此,我国的检察机关是合格的法律监督主体。  相似文献   

8.
法律移植是近代以来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的重要现象,因而在学界颇受关注和争议.学界对于法律移植的相关问题都做了深入的论述.但对于法律移植中最具有能动作用的法律移植主体的讨论却鲜见,笔者拟从新构建法律移法律移植主体,以期能够明确实践中法律移植各方主体之间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相关主体间法律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法律关系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基础法律关系主体工作落实不具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所属权不明确、部门协作机制不畅通和监督法律关系内容不明晰等。研究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行政法律关系不断变化和医保基金监管部门权限厘定不清等因素是造成医保基金存在问题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应该通过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立法机制、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建设和建立协同合作的基本医疗保险监督体系等措施来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主体话语的理性化是法律论证的当然前提。区分法律解释主体、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法律的话语主体三个概念,有助于把握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问题。法律解释中的主体话语具有交往性、时限性、规则性、程序性、封闭性以及法律文本的决定性等特点。我国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主体话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实现话语主体的理性化、话语权利的现实化和话语交往的自治化等。  相似文献   

11.
"拼车"是一种新兴的出行方式,目前并无专门立法针对其予以规范。因此明确"拼车"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其所涉及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就十分有必要。文章通过对拼车类型的列举、拼车行为性质以及相关主体间法律关系的分析,明确了"拼车"行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法律关系。拼车行为分为无偿和有偿两种,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在此基础上有具体的区别,例如好意同乘、合同关系和合伙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2.
心理体验与法律价值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价值体验如果仅仅停留在感知的水准上。在一个国家把现实法律价值化为法律价值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律价值体验过程分为实践和认识两方面,这其中又有法律、实践、认知、情感、价值等环节和要素。诸环节次序分明、层层递进,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法律价值体验创造了法律价值期望的实践化、主体价值需求的对象化(法律化)和法律价值的主体化,这三者的互动最终形成了主体需求与法律实存的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法律解释就是其中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完善法律体系的方式。法律解释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解释的结果不仅适用于个案,还普遍适用于所有类似案件;解释主体不仅包括法官,还包括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解释对象不仅包括法条,还包括整部法律文件甚至几部法律文件的法律精神。这使得法律解释具有明显的立法性质,并在法律概念澄清与定义、不当法律制度的微调、法律漏洞的补充和法律空白的先行探索等方面发挥着完善法律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不少学者关注我国法律解释权的配置问题,提出了各种观点。然而,探讨我国法律解释权的配置必须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从现实角度出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成为改进我国法律解释权配置应当关注的重点:一是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法律解释权的协调性,这是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二是不同主体行使法律解释权的统一性,这是我国当前法律解释权主体泛滥带来的。三是所有主体法律解释权行使的规范性,这是各种主体法律解释权行使极不规范引发的。关注这三个重点问题,才能真正在改进我国法律解释权配置的研究中有较大收获。  相似文献   

15.
法律关系理论具有普适性,也是分析和研究人权、刑事诉讼人权保障问题的工具性理论。人权法律关系,是由人权法规定的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来看,其权利主体主要是自然人,义务主体在公法领域主要表现为国家,在私法领域主要表现为自然人和法人;人权法律关系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即义务主体所承担的义务,包括尊重、保护和实现等义务;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人的生命与健康、自由与尊严、幸福。  相似文献   

16.
试析我国法律程序缺失的表现、后果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程序对法律的存在、运行以及对法律价值的保障和实现等方面的意义是如此重要,因此有人说“程序是法律的心脏”。但我国法律程序缺失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程序的缺失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失去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接受,导致权力的失控和腐败的滋生,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影响民主和法治化进程。解决程序缺失的问题除了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以外,还必须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加大程序法普及宣传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及其立法概况,认为目前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受到漠视、农民政治权利缺失、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等问题。为了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确立与提升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出完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农村行政执法,提升农民的法制意识;做好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司法保护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试论科学技术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 ,彼此间构成了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对法律是一种决定性力量 ;法律对科学技术也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技与法律的良好风气 ,普及科技和法律知识 ,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公民作为重要的法律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及外延。与其他法律主体不同,公民属于单数的法律主体概念,区别于“人民”;公民与特定的国家紧密相联,区别于“人”;公民系公法法律关系主体,区别于“自然人”;公民具有浓厚的主体性意蕴,区别于“臣民”。  相似文献   

20.
论部门法之法律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目的是主体在特定的法律理念指导下 ,根据其对特定的法律部门或法律规范的功能需求 ,从可供选择的法律价值名目体系中 ,为该特定的法律部门或法律规范所选择并设定的价值目标。法律目的与法律价值、法律理念相互联系 ,但必须明确区分。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独特的部门法之法律目的和作为该部门法组成部分的具体的法律规范的法律目的 ,这两类法律目的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