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在《诗经》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象声词等多种词性,通过分别阐述它们在句中的词义和用法,考证“将”的本义,并探讨了它的本义和其它义项间存在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相”在《诗经》中的六种意义,对“相”的“本质”义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不少与舞蹈有关的诗,本文把这些舞蹈诗分成表演性舞蹈诗、宗教祭祀舞蹈诗、民间乐舞诗三类。在分析这三类舞蹈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民俗阐释,并对其民俗价值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彩琴 《南都学坛》2006,26(5):75-76
《诗经》的语言,历经2500多年岁月的洗礼,仍具有非常强大、鲜活、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它具有丰富、准确、生动、形象、简明、朴实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从连用情况、同义丰富、行文灵活以及可与多种词类结合以增强表达效果等四方面描述了单音节形容词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7.
刘玉娥 《南都学坛》2006,26(6):66-67
《诗经》中的一些处世方法,如“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济有深步。深则厉,浅则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借鉴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总目>每类皆为之序,每书皆学术的发展演变,其精神不可避免地对清代中后期的学术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其中的<诗>类部分,既能理清清初百余年<诗经>研究的发展脉络,又能捕捉到其<诗经>研究思想对清中后期<诗经>研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0.
西汉初期,由于现实政治、社会条件的制约,汉初统治者对儒学采取排斥的态度,儒学复兴处于艰难起步阶段.<诗经>以私学为传播途径,处于由人际方式传播向团体方式传播的过渡时期,也是三家诗的草创期和师法形成期.<诗经>在汉初以社会功用为传播宗旨,传播效果上注重由个体到社会整体的提升,这为<诗经>在汉代首先得到官方认可奠定了基础,是汉立五经为官学的先声,预示着以儒学为主流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教化功能及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诗经>的接受和解读,又奠定了我国古代诗学的基石.本文从哲学层面,对<诗经>的社会功能与文本意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礼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心部分。《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保留了许多的古俗民风,与采摘活动相关的一些画面至今都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包蕴着许多原生态的古礼的内容,这些采摘习俗与婚礼、社祭、宗庙供祭、郊天之礼等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诗经》研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经学研究的延续。研究的内容有: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诗经学基本问题和语言训诂研究、诗经学史、《诗经》注释和作品分析;本文也简介了香港的诗经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少年儿童的形象在<诗经>中的分布比较散乱,但也同样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孩子们生活中的苦难和快乐,反映了他们对母爱和亲情的渴望,有些相关诗篇还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从孔子对<诗经>的删定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传统儒家视野中的儿童观念和儿童文学观念的渊源和初步萌芽.  相似文献   

15.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史的起点,<诗经>呈现了夏商周时代中华先民生命精神生发演变的轨迹.从<生民>、<公刘>的诗性醒觉,到<大明>、<凯风>的人伦化育,先民的人文世界的开辟与完成既奠立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础,也成就了<诗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犹”字在《三礼注》中的用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释句;二、释词。其中释词又包括四个方面: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2、用本字释借字;3、以今语释古语;4、用本义释引申义。  相似文献   

18.
孙晓磊 《南都学坛》2006,26(2):58-60
行者的长篇小说《非斯》用深刻的哲理、神话的隐喻、文学的审美,诠释了盘古开天地以及人类初始的发生,把文明、自然、思维、进化、人伦、规则、生存、发展等糅合在一起,形象地重现了人类从初始走出蒙昧的过程,并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化形象。  相似文献   

19.
祝辞系文学属于文艺诸形态尚未完全分化的<诗经>时代,与原始巫术宗教结合紧密,具体表现为祈祷、祝颂、诅咒等多种特征.周初祝官制度对<诗经>祝辞系文学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本文对周代祝官制度对<诗经>祝辞系文学的形成和影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