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日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发展概况、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类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揭示中日机电产品生产分工的历史演变规律及最新进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机电产品零部件贸易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其分工格局已经实现了由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深刻转变。但是,中国在中日生产分工体系中居于价值链末端的地位依然未得到改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采取大力培育规模经济、促进产品差异化、发展对日直接投资及高效整合产业链等措施,进一步推动中日产业分工的深化,并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韩贸易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阴之春 《求是学刊》2006,33(3):69-74
文章从中韩两国的贸易商品构成入手,通过计算中韩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标,来分析中韩两国建交十多年来的贸易发展状况和贸易结构变化,从中发现:中韩两国的产业间贸易水平较低,而代表水平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则较高且增长很快,这种现象在占中韩贸易主体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表现尤为明显;在产业内贸易中,代表相同质量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的份额要高于同一产业不同环节有差异产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3.
产品内分工使得我国在世界的贸易处于重要的一环,劳动力的优势让加工贸易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贸易的顶梁柱,也让我国的贸易出口额显得很庞大,甚至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对美国也有着高额顺差。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可以很好地解释这样的现象,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看到整个加工贸易的端倪。  相似文献   

4.
中日制造业产品的贸易比重高达90%以上,本文采用日本财务省贸易数据,使用G-L指数对当前中日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中日制造业贸易整体属于产业内贸易,8年来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但四类产品组中,SITC8类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而重要产品钢铁、汽车、集成电路等也仍属于产业间贸易。数据表明,中日国际产业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5.
中日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达到 3 2 51亿美元 ,日本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其份额为 1 8.7% ,达到 60 8亿美元。从数字上看两国的贸易数额巨大 ,分别对两国的贸易格局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中日产业间及产业内贸易的比较优势 ,对于两国今后的贸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贸易活动的主要理论探讨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利益理论认为两国若实行完全专业化或局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 ,各国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 ,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6.
国际分工理论与日本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 《日本研究》2003,2(2):1-7
在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日本是唯一的成功地由后发展经济转变为工业化经济的非西方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发展战略及贸易模式选择上 ,日本并没有拘泥于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而是在战后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局面下 ,形成了具有超前性的独特的工业化发展及贸易模式。解释日本战后初期贸易模式选择的一系列动因 ,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在西方 ,最早明确提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 ,是 17世纪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他说 :…  相似文献   

7.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中日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日之间的产业内分工日益深化,两国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日在经济发展水平、贸易结构、市场开放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中国的部分产业还处于相对劣势,在对日竞争中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今后,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中日产业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的同时,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标准,从而提升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处于不同的演进阶段 ,但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两国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差异正在不断缩小 ,即出现了由产业间垂直分工体系向产业内水平分工体系转变的趋势。这种变化必将使两国产业间的关联与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 ,并对两国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日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断地向“配第——克拉克定理”表示的方向演进 ,如表 1所示 :  表 1中国三次产业占 GDP的比重变化  (% )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第一产业 30 .12 8.5 2 7…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贸易自由化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这一论题,对新经济地理学(NEG)理论的产生及相关拓展性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主旨在于找出这个论题下研究的"已知"与"未知";并就NEG理论对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产业集聚现象的适用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8,(1):59-68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伴随中国经济进入全球产业分工的过程,东北地区嵌入全球生产分工尚不充分,这种不平衡可能是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相对滞后区域的重要原因。文章着眼于此,将关注点放在东北地区目前的产业间分工协作情况以及变动趋势上,基于产业关联和贸易流出视角,运用Antràs提出的行业上游度测算方法,对东北地区产业关联的动态结构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区域内产业关联尚未有效形成,制约了东北区域整体市场的深化;分产业来看,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没有充分实现在本地区内的价值创造,制造业在全国分工深化程度不足,同时缺乏内生技术创新型新动能新产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与日本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尽管存在较大差异,但产业内贸易也成为两国间的主要贸易模式,这一现象十分值得关注。本文利用联合国数据库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日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对中日汇率、人均收入差异、对外直接投资等影响中日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是影响中日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最重要的因素,中日人均收入差异是影响两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虽然双边贸易总体水平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从总体状况和商品结构两方面分析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俄产业内贸易整体上拥有广阔前景但短期内将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将随时间变化逐步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东亚合作中的中日经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东亚经济合作的特征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 ,集中表现为区域内相互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区域内生产的国际化。东亚区域内的直接投资 ,深化了产业内及企业内的国际分工 ,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循环机制。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一 )区域内贸易的增长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东亚各国 (地区 )出口商品层次的提高及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 ,东亚地区的贸易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表现为东亚区域内贸易的飞速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在本文中,作者系统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就产业内贸易的正面效应而言,自由贸易政策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就产业内贸易的负面效应而言,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对某些国家来说,保护贸易政策仍优于自由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5.
孙佳  程娜 《求是学刊》2012,39(4):61-64
分工理论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分工是产业组织的存在基础和变动原因.分工发展是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系统梳理分工理论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分工理论的演进对我国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也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界秀  朱廷珺 《社科纵横》2007,22(12):32-33
CAFTA是中国-东盟顺应世界区域一体化大潮的战略选择。本文从中国-东盟间存在的贸易逆差状况入手,分析了CAFTA产生的贸易效应,笔者认为CAFTA的建成会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则不明显。随着贸易创造效应的不断显现,中国-东盟间的贸易逆差会进一步扩大,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产业的转移以及中国自身因素的影响,逆差的存在并不代表是利益损失,而是整个世界资源配置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高旺东  姜晓华 《创新》2007,1(4):66-71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一直存在着"长短腿"尴尬,如何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促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基于和谐视角,提出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政府政策扶持、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拓展服务外包寻求服务贸易突破口、实施服务贸易品牌策略、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发展服务贸易的相关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全球性城市的产业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重组正在改变着不同国家的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不同区域的城市功能更多地受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的影响,一些区位优越、聚集效应显著的大城市率先成长为全球城市网络中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城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城市体系的演变以及功能重构。本文以全球性城市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型理论为出发点,以纽约、芝加哥和东京等典型全球性城市为案例,对比分析其产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意义的转型,并对我国全球性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析北京工业空间布局演变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出现了重大调整。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及杜能环式的差级地租和政府的开发区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北京工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圈状扩散的演变路径。这种演变路径,影响了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影响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不利于产业的集群和专业化分工。本文提出了几条北京工业走出圈状扩散的演变路径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今后北京工业的发展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以最终产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已被新型的以组成产品价值环节为对象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所替代,导致当代全球制造业分工现出了分工主体专业化、分工形式要素化和分工空间集群化的新特点。因此,新时期东北制造业的发展,应遵循21世纪国际制造业分工的时代特征,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促进东北制造业分工专业化水平,完善东北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培育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级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