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怀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2):39-42
典雅美是<圣经>文学所体现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圣经>文学的作家们极为重视审美的社会价值,把对声色美之"真"的追求同伦理道德之"善"的要求完美的统一起来,写艳情逸事而绝无秽笔淫词,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文学的典雅美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应当为我们今天文艺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柯岩的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描写的是粉碎“四人帮”不久工读学校错综复杂的生活情景。在这里,爱与恨的搏斗,美与丑的争夺,充满了工读校园内外的每一角落。它真实而又生动地再现了党的三中全会之后,一个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渡性历史插曲,一场挽救失足青年的触目惊心、尖锐剧烈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缩影,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和特殊的教育作用,因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张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56-59
<圣经>既是宗教的经典,信仰的载体;也是文学的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同时也是文献,充盈着大量的史料和典籍.本文尝试对<圣经>进行解读,以求揭示该经典的宗教意义,把握其民族的审美维度和考据其文献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影视本体研究看文学与影视联姻的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与影视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参与到影视创作中来,学术界有学者反对文学与影视联姻,认为两者相连是一种相互伤害.但是从影视与文学两者所走过的道路,从影视本体性质进行严肃地考察,所有的一切都在昭示我们影视与文学的联姻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5.
付兴林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1):85-94
《与元九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白居易25封书信体文章甚或全部文学作品中位居前列,具有不容忽视的多元价值.从文学价值看,《与元九书》对唐前诗歌演变历程进行了勾勒、批评,对现实主义诗论进行了阐发、总结,文本体现出严谨缜密、叙议兼举的艺术特色.从认识价值看,《与元九书》为后世提供了了解作者成长历程、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美誉度、与诗人相关的诗坛佳话及唐人诗歌生产的方式、诗人对自己文学创作评判的文献依据.从审美价值看,《与元九书》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和人文情怀,读者于其中深切感受到诗人与元稹的倾情晤谈,以及他对唐代诗人成就的赞赏与遭际的同情. 相似文献
6.
杨玉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5):109-112
《乐记》在孔子之前和孔子及儒家的"中和"之美思想基础之上,多层次论述了乐的基本审美评价准则——"和",将"平和"之美作为乐的最高审美价值取向。但是《乐记》所追求的平和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不是纯粹的美学意义上的价值取向,而是与礼密切相联,具有深厚的礼的意义。本文试探讨《乐记》追求平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礼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浙东作家创造了独特的浙东文学世界,呈现了鲜明的个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研究浙东文学需要坚守学术创新原则与文学史整体原则,其基本研究路径为:全面翔实把握史料,深入进行文本细读,融合多学科视野。《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为浙东文学研究提供具体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类型小说,顾名思义就是在思想主题和艺术特征方面呈现出某些共性或套式的小说。《暗算》从题材内容上其自身定位为悬疑小说,这一作品本身和悬疑推理小说还是有区别的,悬疑推理的因素离席后,悬疑与直白的记录间的事实依托取得了胜利。堆砌的可阐释对象使文学的意蕴显得复杂斑驳。类型小说要努力创造出属于自身文学意蕴,实现这一文体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吕若淮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2):5-10
日据时期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学交流从未间断,台湾文社发行的文学期刊《台湾文艺丛志》曾经从京沪的《东方杂志》、《太平洋》和《小说新报》等转载和引进大量文章。台湾的传统文人也同大陆文人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程灿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
在我国的抗日题材小说中,书写匪类英雄的作品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独特的文学存在。通过对《遥远的风沙》、《红高粱》等作的细读,可以发现这是一种异样的审美。其异样性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塑造上于对立中寻求统一,注重形象的丰富性与真实性;叙事上从传统的革命叙事巧妙转换为生命叙事,以及修辞符号由革命化符号转变为审美化符号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死亡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束方式。而死亡作为文学的一种叙事资源并不一定被充分利用。尽管死亡是人类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但文学史上关于死亡的叙事并不多见。迟子建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却选择了死亡叙事,让我们领略了死亡叙事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郭德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7,17(5)
从非文学视角论述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读者群中受欢迎的原因.路遥以城乡二元结构为整体叙述背景,敏锐地抓住了其中一些问题,并从文学角度给予了深度解析,他对巨大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贫困地区人的生存状态及一些人在改变命运过程中奋斗历程的揭示可从哲学层面进行解读.路遥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对生活世界中一些最基本感情的深入描写很容易打动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13.
殷昊翔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野草>之于鲁迅,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与其说它是文本,不如说这是一次穿越精神绝望的生命行动.<野草>存在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鲁迅最丰富、最复杂的精神奥秘都隐藏在其中.<影的告别>和<求乞者>正式启动了死亡的过程,带领读者走向深渊,直至<颓败线的颤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强烈的生的召唤,作者走出绝望却又进入了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演讲。一百多年来,它是了解马克思伟大一生的重要文献,也是世上不可多见的演说词之一。恩格斯直面战友的墓穴,对马克思的逝世和他的伟大功绩表示了深沉的悼念和热烈的赞颂。但它不是一般的演说词,悼词,或文体意义上的议论文,它是融思维美、结构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为一体的美文,它不但给人以教益和启迪,也给人以美感和享受,因此,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润润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50-52
《大象的眼泪》是一部以动物为主题的畅销小说,展示了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在马戏团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伦理和道德现象。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对该作品进行解读,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该作品所包含的伦理特性,从而否定人类对动物实施的经济伦理观念,倡导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6.
苏屹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5):30-34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美国文艺生态学著作,作者卡逊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描述了人类的利己活动,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肆意破坏自然环境,而导致了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大气及水污染……书中向世人传播了生态保护的理念及解决危机的办法。以期对西方生态文艺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达成一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学新编》一书,(1)突破了传统教材以西方文学为中心的观念,勾勒出了一幅世界文学的总体画面;(2)“厚今薄古”,注重20世纪文学的介绍研究;(3)编排体例上点面结合,重点突出;(4)内容分析时,视野广阔,理论性强,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作家作品的意义及影响,使全书具有理论深度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渝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描写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了的人物形象;要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就应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1、主人公格里高尔同上司的矛盾关系;2.同家庭的关系;3.同自己“变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霞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构筑的理想的梦的天堂 ,本文从《边城》入手阐述了作者“人本合一”的艺术追求和回归道家传统文化的文学理念 ,论证了其小说创作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袁文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文学,我们似乎并不陌生,传统的社会批评方法就是如此。但是,我们在久已习惯“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这一理论程式后,往往只把文学之外的种种特征,诸如环境、气质、出身等方面作为认知文学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方式,“走出文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重新“走进文学”。相反,那种真正能从本质的高度去阐释和发现文学文化之间神奇网络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的涵盖大大超越了文学的相对单纯住,它涉及到自然、生理、科技、习惯等各个社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把握起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