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事变到“八一三”,是抗日战争的过渡阶段。亦即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其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华北五省“自治”失败到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不扩大”方针到完成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九一八”后的“不抵抗”政策到初步转变为对日态度的比较强硬,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幻想局部解决,到“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中日两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它在抗日战争中有什么作用?研究这些问题,对于认识中国14年抗日战争全局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目前有两种提法:一种认为“‘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一种认为“八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军民奋起抗战。十四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发表‘自卫’宣  相似文献   

3.
祝寿和创作生活纪念,是抗战后期国统区文艺界经常举行的一项活动。这并非俗套,而是在不自由的狭小天地里反专制统治的一种活动方式和斗争手段。它对坚定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政治、艺术方向,巩固和扩大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44年4月17日,由郭沫若、沈雁冰等29人发起的“老舍先生创作生活二十年纪念”,就是这类活动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当时除《新华日报》发表纪念性短评,《抗战文艺》出祝贺专辑外,重庆各报也多有纪念文章发表,其中发表于《新蜀报》的《纪念缘起》是较重要的一篇,特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4.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越南河内发表“艳电”,响应日本第三次“近卫声明”,公开叛国投敌。作为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站在反对汪伪斗争的最前列,对汪精卫的卖国行径和南京傀儡政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敌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芦沟桥发动进攻。八月十三日,又大举进攻上海。驻守芦沟桥和上海的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八月十四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发表“自卫”宣言,表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从此,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就爆发了。从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的武装进攻起,延宕六年之后,这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为什么能够爆发?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6.
1938年7月1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这部震惊中外的军事杰作一经问世,便一扫淤积在当时国人心头上的疑云与阴霾,焕发起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在党内外、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反响,并成为指导全国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抗战初期,“亡国论”、“速胜论”疑云弥漫“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一种“亡国论”论调,声称“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汪精卫派甚至认为:“我们的所谓抗战,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牺牲完了,抵抗之目的也就达到了。”与此同时,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则鼓吹“速胜论”,他们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  相似文献   

7.
具有特指意义的“抗战文学”,应该是指“九一八”至1945年抗战结束期间所创作和发表的直接反映抗日斗争,或者描写与抗战相关的生活,以抗日为思想指向的文学作品,而不应该只是指“八年抗战时期所产生的直接描写抗日战争的文学”.这一文学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表达的是悲愤的情怀,之后则是洋溢着奋发、乐观的精神.它的内容特点是把描写抗战和揭露国民党的丑行结合起来,塑造出的典型都是反面形象.此外,它还具有突出的文化性、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色泽分明的人物描写等特点,同时也展现了许多作家的个人风格.作为整体的抗战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反侵略文学.  相似文献   

8.
论江桥抗战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最辉煌的战斗之一。是在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下,中国军队激于民族义愤所进行的一次自卫行动。据有关史料记载,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为:中国军队3000余人,日本侵略军万余人。”直接参加这次重要战役的中国军队,是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将军指挥的部队。江桥抗战从1931年11月3日开始,至11月18日结束,历时16天。在这次战斗中,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但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歼敌6000余人。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及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政治与军事意义。 江桥抗战在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发表了国际政策基本原则声明,以“公正”的姿态。空谈“维护和平”。实质上是纵容侵略,使交战双方互相消耗,坐收渔人之利。1941年,日、美经过秘密会谈,拟定了《日美两国谅解方案》,企图以牺牲中国,换取日本的谅解,策动“远东慕尼黑”阴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美国成了中国抗战的主要援助国,但是,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为战后控制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这一时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和与其相应的“东北流亡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反日爱国意识最强的文学。它作为中国“抗战文艺”的先声,曾引人注目,且备受青睐。到了“七·七”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以反日爱国为主旨的“东北流亡文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隶属东北流亡作家的“流亡者之歌”,在大时代的“抗战文艺”的交响乐中  相似文献   

11.
读茅盾写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的《“抗战文艺展望”之发端》,有点点感想。 《发端》涉及了抗战文艺运动形成的时限问题,其中有这样两句:“抗战以来,我们有抗战文艺作品,然而没有抗战文艺运动!”意思很清楚:在“展望”抗战文艺的当时,抗日战争虽早已全面展开,但抗战文艺运动却还没有形成,抗战文艺作品的出现,并不表明抗战文艺运动的“存在”。 对这一论断,《发端》有所解释。“所谓‘抗战文艺运动’,不是多出些文艺刊物,多发表些作品之谓,而是就现实中看清了何者是中心问题,问题的实际怎样,然后由此而决定文艺工作的方案。有了这样的方案,然后文艺工作者不会在心中浮起了‘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保甲制度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保甲的性质在抗战前后先后经过了由自治到自卫,再由自卫到自治转变的过程,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构建基层政权中自治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国民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国民政府的这种困境在保甲制度上有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良友》画报的“抗战”书写在践行“救亡图存”媒介担当的同时,将传统中国“赋比兴”的文艺观融入图像文本,实现了传统文艺观与图像符号互文化的叙事景观。《良友》的抗战报道从图文互动下的直接叙述、形象思维的图式化呈现和民族意识的内在唤起三方面体现出“赋比兴”的编写思维。“赋”在画报中以铺陈直叙的方式奠定了基本的叙述“地基”;“比”在画报中以比喻比类的设置为读者展开了关于“民族抗战”的想象空间;“兴”在画报中则通过诗意配文与富有张力的图像报道唤起读者的爱国情思。如此形成的多元叙事格局成就了《良友》画报关于“抗战”的视觉书写,在唤起民众家国意识与抗战信念的舆论宣传、动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华北事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积极“剿共”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抗战准备。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每一阶段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抗战准备,也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抗战准备,具有韬光养晦、隐秘进行,“安内攘外”、矛盾交织,依赖外援、受制于人,全面准备、持久抗战,由虚到实等特点。这一时期的抗战准备一方面为“华北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全方位的抗战准备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综合国力虚弱,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一时期抗战准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宋庆龄早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就提出了抗战持久必胜的思想,它虽然没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面、深刻,但却早了几年。宋庆龄关于抗战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于纠正当时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吉安是赣中重镇,古称“文章节义之邦”,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江西抗战首府,人文蔚起。这使吉安不仅成为江西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连接中国东南与西南的抗战文化重地。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吉安在抗战时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抗战文化: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田汉等文学家、诗人在吉安发表抗战诗文;反映抗战的木刻与绘画艺术作品在吉安展出;《复国走南洋》、《八百壮士》、《大骂汪精卫》等抗战戏剧杂技在吉安演出;《再牺牲再前进》、《南昌轰炸实录》等抗战音乐电影在吉安播放;《前方日报》、《抗战月报》等抗战报刊在吉安出版发行;吉安民众教育馆、文山书店等图书馆与书店为抗战提供精神食粮;浙江大学迁驻吉安泰和;国立十三中学在吉安创办;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江西总部等抗日团体在吉安开展抗战活动,等等。这些抗战文化对推动抗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奠定和彰显了吉安抗战文化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四十年代初期出现的“战国派”,是一个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文化团体。在它的成员中,陈铨是在政治上滑得最远、在文艺上散布毒菌最多的一个。戏剧创作是他文艺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解剖一下陈铨的剧作,对进一步认识“战国派”的社会政治思想、文艺思想不无裨益。 抗战中期,陈铨先后写了《黄鹤楼》、《野玫瑰》、《蓝蝴蝶》、《金指环》、《无情女》等多幕剧和《自卫》、《衣橱》等独幕剧以及收录在《戏剧与人生》中的一系列关于戏剧的文章,对戏剧有着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武汉抗战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社会各界对武汉抗战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武汉抗战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本是与蒋介石政权绝交的近卫第一次声明竟然被指称为诱降声明,本是日军第十一军在整个武汉抗战中的损失被说成是日军第二军在小界岭战役中的损失,明明是在武昌平阅路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被写成在汉口华商街。这些谬误的出现,与长期以来我们对待和研究武汉抗战及抗日战争史的观念、资料、态度密切相关,确实有必要纠正。  相似文献   

19.
《八一宣言》的全称是《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于1935年10月1日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于巴黎《救国报》第十期上。它是在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起草、发表的。它的发表,标志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的形成,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呼吁、团结全国各种力量共同投入抗战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八一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我党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献,近年来引起党史学界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大的进展,但对一些具体问题,又存在着意见分歧,因而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因侵华日军的大肆摧残,中国教育受到了战争的巨大破坏。为避免教育发生大断裂的危险,国民政府在艰难困苦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战时教育政策.保存并发展了各级教育。就当时来说,它培养了大批人才,适应了抗战和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抗战的发展;就长远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大西南和大西北落后地区智力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