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评论、干预以及评论干预是叙事学研究的三个重要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在这三个概念的运用上存在模糊之处。干预除了评论这一实现途径外,还有其他多种实现途径,如引入潜在读者或叙述接受者。评论和干预虽然都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但二者的判断标准不一,前者以其解读是否需要借助文本内外的语境为标准,后者以叙述者是否打破故事进程为标准。评论干预是任何通过评论或解释实现的叙述者干预,其评论或解释的对象既可以是叙述内容,也可以是叙述形式。评论干预有显隐之分,隐性评论干预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学界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
要不断提高党报的传播能力和引导能力,消除其在受众中的刻板印象,党报评论工作尤其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改文风上多下功夫,增强其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党报评论改文风必须具有人文情怀和形象之美;党报评论改文风必须做到通情达理、情理交融;党报评论改文风重在言之有文、辞达理举、焕发文采;党报评论改文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3.
史学评论:史学研究中不应有的薄弱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度,不仅在过去,即使在今天,专业非专业史学工作者亦堪称庞大的群体。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人数众多的史学工作者中,从事史学评论者少得可怜,史学评论不能满足史学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史学的发展。因此,史学评论在当代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既有迫切性,也有必要性。史学评论与史学的关系可从文学与文学评论得到某种启迪,文学评论尚有“作品多,评论少”之虞,而史学评论的欠发达则更成为史学进步的滞后因素。我们提倡加强史学评论是因为我们的史学有许多有待评论之处,尤其是批评性评论的缺乏对史学进步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史学界应当重视史学评论,提高评论水平,使史学评论对史学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史学评论的不发达也从另一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出这是一项前景可观、大有可为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催生了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以人民网为例,从网络新闻评论的出现、类型、特点、作用意义、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力图对网络新闻评论标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毛新耕 《云梦学刊》2008,29(2):140-143
文学翻译评论可从译内评论与译外评论相结合的二维构架模式进行构架.译内评论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语用价值、深层意义和表层意义方面的评论,译外评论包括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双语比较、思维转换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自创生后,围绕其艺术主题、艺术内容、艺术风格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形成了两大基本观点:一类观点认为,画作是画家师“心”“写意”的产物,旨在表达画家自我超拔的心灵;另一类观点则认为画作意在师“目”“写实”,是画家“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结果。这两类观点何者更为恰切?参考围绕画作所作的“业余评论”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画作,即画作不是画家目视心记式写生,而是应物向心式创造,是画家将广袤宇宙(心象)与全景山水(物象)及阔大心灵(心意)相冥合的结晶。相较于围绕作品所作的多样主流“经典评论”,“业余评论”的价值在于:它能补充、修正甚或颠覆经典评论,并以别样方式揭开作品意义的神秘面纱,赋予作品以更加丰盈的意义;同时,它解构经典文艺评论的固化体制,带来文艺评论本身的进步,最终促进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邱一江 《学术论坛》2005,(5):154-157
电视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各台收视率较高的自办节目之一,其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办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处理好几组关系:一是叙述与评论。"叙"是"评"的基础,"评"是"叙"的升华,两者不可偏废;同时,"叙"和"评"都要遵循电视的规律。二是可视性与说理性。前者是电视的优势和属性,后者是评论的本质。通过夹叙夹议、事实积累、群言群议等方法可以将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电视评论独有的魅力。三是舆论监督与社会稳定。处理这对矛盾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高超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规章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叙事时叙述者在叙事中的评论介入是必然的。因对象差异,叙述者的介入可以有人物评论、故事评论和叙述评论。介入方式由于叙述者声音的差异,可以分为公开介入和隐性介入等形式。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是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发表议论经常采用的一种新闻文体。如何创新新闻评论写作思维,使自己的新闻评论有别于其他的新闻评论,是新闻记者在写作新闻评论中致力追求的效果。本文介绍了逆向思维法、递进思维法、辨证思维法和变形思维法四种写作思维方法,以供写作新闻评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要增强其舆论的引导力,首先要打造立体化的言论格局;其次要创新评论的表现形式;再次要加强评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杨树 《云梦学刊》2009,30(6):151-153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在评选标准中规定网络评论必须要有鲜明的网络特色。在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获奖作品中,更多的是单从新闻评论的标准来评选,而少有结合其介质特点来考虑的.因而缺乏广泛的参与性和超强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2.
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言论成为争夺的一个焦点,报纸言论数量的激增导致质量下滑,出现了言论快餐化、平庸化、模式化的不良倾向,作为报纸核心产品之一的言论,其质量优劣与报纸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讲求独特性和独创性的独家言论,具有视角新颖、思想深刻、风格独特等特点,它能够卓有成效地反映和引导舆论,为报纸赢得社会声誉,使其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随之增强,在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能为报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日本学者竹添光鸿的重要著作《左氏会笺》注释《左传》能考阅文献、寻摭采获旧说时论,融会贯通,属辞周详,果于审断,颇得学界称道。惟其卷帙过繁,学界对该书的注疏内容、特点、体例、文献价值等方面或未遑论及或未予深究。因而未尝尽以彰显其学术价值,及整理旧文之功绩。本文立足于其对字、词、句、章的解释说明工作,对该书“笺曰”部分的文字训诂实践经验及义理加以分析探讨,以期冀揭示其文字训诂内容之丰富,训诂方式之多样,训诂义理之丰赡及其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价值之不菲。  相似文献   

14.
论广东新闻传媒职业道德的他律与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为新闻传媒带来了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也给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新闻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社会化管理手段不健全、传媒自律不严等原因,广东新闻传媒也出现了导向意识弱化、责任意识淡薄、合作意识缺乏等问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新闻立法、建立新闻评议制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从业者的自律意识是当前提高新闻传媒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明代是《楚辞》评点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刊刻的《楚辞》评点诸本,目前学术界重视不够,极有必要对其存在形态、因变及源流进行考察和揭示。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在进行小说评点时使用了许多实践性较强的阅读方法,如细读法、整体法、出入法等。这些方法不但在当时对读者领悟作者创作本意、欣赏文本佳境有导读之功,而且在现今也可对读者阅读与经典文本影视剧的改编起到启示作用。以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一剧改编中存在的不妥之处为例,说明金圣叹小说评点所使用的阅读方法——细读法、整体法、出入法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彭丹华 《云梦学刊》2012,33(3):44-47
清初林云铭,评注《楚辞》,著有《楚辞灯》一书。其评注重《史记》,并以屈注《屈》,务求《楚辞》本来面貌。又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大力疏通各篇文理脉络,以求其大旨。另外,其评注也有指摘前人讹误、另辟蹊径之处。林云铭引已为屈原同类,文中多代屈原而言之。其观点虽不能认为确乎无疑,亦自成一说,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1915年,日本对华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国社会各阶层反响强烈.民国新型知识精英群体,此间,围绕"二十一条"交涉,在相关报刊发表时评文章,抨击、抗议日本侵华,倡言其救国理念及目标,他们的救国理念,都有朦胧不清晰之特点,且差异甚大,有些平和理性,有些感性激进,有些颇有前瞻性,而多元启蒙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与报纸、广播等媒介传播的新闻相比 ,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可视性 ,能满足观众“看”的欲望 ,让观众能耳闻目睹时空统一的新闻事实。探讨电视新闻可视性 ,应从电视的特性、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审美价值和新闻的思想性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只有深入研究和重视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才能使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并扩大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