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包括中小企业集聚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承接产业转移型、营销驱动型、传统产业升级型、资源导向型等类型。近年来该产业集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视营销品牌建设、加快专业化商品市场建设、增加高级要素投入以促进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业进行了测评。合肥、芜湖凭借区位、资源等优势,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池州和六安则排名靠后,其中潜在竞争力的贡献度最大,各地物流业集群呈梯度性不均衡发展态势。为有效提升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城市带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承接产业与要素双转移,培育集群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加快发展和壮大物流产业集群,以切实提升集群综合竞争力,推进物流业集群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就当代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一般规律性研究,通过对动漫企业的调查分析,对皖江城市带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动漫产业发展中的人才、资金、产业链、投资环境等系列现实问题,结合与国外及上海、深圳、杭州等动漫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概括总结出地方动漫文化、经济、地域特征,理清发展思路,借鉴成功模式,提出...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带内的奇瑞和江淮两大汽车自主知识品牌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产业集群理论替代产业升级理论的看法。同时指出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的五种途径: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配套网络升级。围绕这五种升级途径,引进先进生产工艺,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发展自主品牌,以推动皖江城市带汽车产业的集群升级。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集群发展条件优越。应按照"二核"(合肥核、芜湖核)、"二廊"(沿江文化产业发展走廊、合-芜-马文化产业发展走廊)、"二翼"(滁州翼、宣城翼)进行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选择地域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主导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和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提升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以及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趋势。产业集群是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获得竞争优势、聚集经济效益的功能。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伟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8):30-33,118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各市产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不仅不存在产业同构问题,相反的是,产业相似度偏低,远未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水平。皖江城市带应实行产业同构战略,做好产业规划;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之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宽容开放的城市形象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集群化模式,在空间构架上产生了以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为代表的创意经济园区。其中,奥运创意经济园以奥运场馆、设施和奥运村为主体,具有鲜明的品牌效应。而奥运经济本质是创意经济,其经济影响效果可概括为“科赫曲线效应”与“多米诺骨牌效应”。但在关注奥运“景气效应”的同时,也要了解奥运“泡沫”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之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宽容开放的城市形象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集群化模式,在空间构架上产生了以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为代表的创意经济园区.其中,奥运创意经济园以奥运场馆、设施和奥运村为主体,具有鲜明的品牌效应.而奥运经济本质是创意经济,其经济影响效果可概括为"科赫曲线效应"与"多米诺骨牌效应".但在关注奥运"景气效应"的同时,也要了解奥运"泡沫"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层面的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其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对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是当前我国探索开辟产业转移新路径的工作重点,是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相似文献   

11.
选定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集聚弹性系数、市场集中率和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对其空间集聚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基于行业和城市的双维度视角针对空间集聚程度、集聚弹性及区域分工等展开探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区域支柱性产业整体集聚程度较高,但各行业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类别行业、中低技术类别中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均呈现出高度空间集聚;不同行业的工业经济增长对产业集聚度变动的敏感性不同。区域内基本形成了以合肥、芜湖为核心层,其他城市为外围层的"核心-外围"二元空间分布模式;各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汕头市作为粤东地区中心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积累深厚,商业发达,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基础和特色条件。分析当前汕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可以采取由分散走向集群、由传统走向高新、由不完善走向完善和由国内走向国外等路径发展汕头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3.
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化市已经初步具备了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支柱产业的客观条件,同时也面临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不力、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组织总体规模偏小等问题。对绥化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绥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创意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力,是丰富和精致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旅游业是创意产业的外围产业和表现形式,为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在景区开发、旅游品牌节庆策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可以实现融合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由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聚集的城市品牌,是创意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创意城市不仅是文化传播的一个概念,它包含着客观具体的内容,因而相对应于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本文从创意城市的概念出发,探讨创意城市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类型,总结出创意城市的评价要点,推导出城市创意指数体系,介绍该体系的应用并提供简单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宜以行政和市场“两个对接”作为基本分析方法,其产业的规划要求理清服务业的分类,实行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和文化贸易业并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徽皖江城市带是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于2008—2013年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原始数据,结合皖江城市带实际,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以创造性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创意人才的依赖尤为突出。优质的教育、文化、自然、新闻、出版等城市软件,是培育创意阶层的前提条件;宽容的社会、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更是无法估量。根据集群理论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从分析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入手,确定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提出了培养壮大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日益完备、文化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当年全市GDP比重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前列。但通过与副省级城市的"对标"分析可以看出,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产业增加值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大项目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推动青岛市文化产业大发展,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重培育一家龙头文化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着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尽快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挥青岛"本土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特色海洋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对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以创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保障能力、产出能力等为一级指标建构皖江城市带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分析。皖江城市带九城市自主创新城市建设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创新投入能力;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创新管理能力;建构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固创新保障能力;营造创新氛围,加快创新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